今年63岁的朗霞街道天华村文宣队队长符文华说:“欢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期间,文宣队在朗霞街道各村巡演,把最好的文艺节目送到了村民家门口。队员们调琴弦、试曲谱、练台步、吊嗓子,从经典越剧《打金枝》、《劈山救母》,到自编自导自演的姚剧小戏,演出作风丝毫不亚于专业演出队。”
位于姚西北平原上天华村的人们是幸福的。这里有投资350万元、占地10亩的“锦绣天华”农民娱乐休闲广场,宽敞的广场舞台为各类文艺演出提供了绝佳的展示平台;这里有戏曲的历史传统与热爱戏曲的浓郁氛围,上世纪50年代初,草台班子“天华班”闻名四乡八里,并成为现今天华文宣队发轫的雏形。
天华班有一个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最早从“路头戏”开始。
“路头戏”是一种十分简易的演出方式,将田间正在打谷用的稻桶翻倒在地,上面铺上木板演员就登台演唱。这种戏由演出师傅当场指点,紧要处提醒几句,此外全凭演员即兴发挥。路头戏虽然场地、服饰、布景简陋,但演员演出认真,即兴创作,观众气氛热烈,也有客串上台,互动性很强。当时天华班经常演出的路头戏有《三打桃花》、《王华买父》、《麒麟豹》等反映百姓朴素愿望的民间戏曲。
越剧这种草根形态的剧种,正是借助这种原生态的演出方式,在民间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上世纪50年代初,天华班演出了很多反映时代风貌的进步戏曲,如《仇深如海》、《大抽壮丁》、《三个手榴弹》等。抗美援朝时演出《父子参军》等宣传戏,受到群众喜爱。
到了60年代,邻近的精忠班、肖家班、泗门班等乡间戏班渐次兴起,名声在外的天华班特意聘请了越乡嵊县的越剧师傅,这位师傅生、旦、净、末、丑样样在行,对提高戏班的演出水平起到很大作用。
当时演出没有一分钱报酬,最多一面锦旗一顿饭,演员们毫无怨言,连演出经费也自掏腰包,一般都是靠帮供销社搬运货物,或租种田地赚来的钱,补贴剧团。
天华班先后在本地及宁波、慈溪、上虞等地演出,反响甚好。当年最盛时天华班有50余名演员常年演出,200余名村民先后主演、客串过各种戏曲角色。村里的老老少少张口就能演唱。
天华班最年长的老艺人符荣林今年已87岁,仍能口齿清楚地唱出一段段动听的越剧唱段。
上世纪70年代,天华班改名为天华俱乐部,姚剧现代戏《卖梨记》在宁波市七县一市戏曲汇演中获得过编剧奖、演员奖、演出奖,名盛一时。进入80年代,如同众多乡间自生自灭的草根戏班,天华班渐渐销声匿迹。近年来,随着天华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随之而起的天华村文艺宣传队,显得生机勃勃。
天华村文艺宣传队队员魏华文戏路广泛,擅长毕派、范派,唱起《劈山救母》中的“宿庙题诗”无比委婉。13岁那年的暑假,她在家边编麦秆草帽边听广播,忽地广播里传出幽雅动听的唱腔———“官人啊,官人你好比天上月,我为妻可比是月边星……”
她马上被这声调迷住,从此成了不折不扣的越剧迷,跟着广播听戏学戏,十里八村追着看戏唱戏,几年下来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各流派,既会演“梁山伯”、“贾宝玉”,也会演《龙虎斗》里的赵匡胤,《二狼山》里的杨六郎。
队员丰亚利爱上越剧的过程与魏华文相差无几,十多岁时在田间插秧,正腰酸背疼、汗流浃背时,忽听得田头广播传来悠悠越曲,她一下子忘了劳累,边插秧边大声跟唱。加入文宣队后,擅演老生、花脸的她演出过整台的《五女拜寿》、《皇后易嫁》。
六十多岁的马利娟是“天华班”的老艺人,从姚剧小戏《心事》走上简朴的民间舞台,经历了民间戏班的起起落落,忠实于跑龙套的她演过丫头、老旦、衙役、监牢头子等,如今俨然是天华文宣队“元老级”人物,帮助指点年轻队员,为队员做好后勤服务。
干荣芳能编能导能演,还兼乐队司鼓,沈松荣弹月琴,周建章擅长笛子、大提琴,文宣队队长符文华吹拉弹唱样样在行,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民,所学所长从来没有名师指点,也未有过专业进修,完全是自操自练、互帮互学,只要一走上舞台,就能调弦弄丝,演奏出十分美妙的音乐。
从田间地头到村前屋后,从乡村晒场到娱乐广场,天华村到处留下了由18名队员组成的文宣队的优美身段和本色唱腔,他们白天上班,晚上风雨无阻地参加排演,寒冬酷暑送戏下村,不为名不为利。队里的一些音箱、戏服都是队员们自掏钱包置办的。他们说得好,只要有给乡亲们演出的机会,能过一把戏曲瘾,能宣传“阿拉天华村”,倒贴“铜钱银子”也心甘情愿。
文宣队自编自演姚剧小戏《训子》,用说唱的形式走村串户广泛宣传孝道、勤劳、尊老等文明观念,节目通俗易懂,直白实在,每次演出都逗得村民们乐不可支。说唱《阿拉天华新面貌》、《开放前后二对照》,用鲜明生动的身边事例,展示几十年来天华这个姚北小村的巨大变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引发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共鸣,赢得了无数掌声。
几年来,在市“乡村文明百村行”启动仪式、市文明村创建工作现场会、宁波市首届农民电影节等市级大型文化活动中,都有天华文宣队活跃的影子客串其间,使村民们既能享受到高水准的文化大餐,又能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家常美味。
从简陋的“路头戏”走来的天华文宣队,尤如姚北平原盛开的一束陌上花,并不灿烂绚丽,却也自有芳华,自得其乐地散发迷人的气息,香溢乡野。
附:余姚天华村文宣队简介
文宣队是余姚朗霞街道天华村所有人的骄傲。天华村地处329国道南侧3公里,全村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161人,区域面积5.6平房公里。上个世纪60年代,老天华村有个天华班,以古装戏为主分场次演出,看天华班的戏是当时天华村人的主要娱乐方式。2007年5月28日,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天华村重组了天华班,成立了村里的文宣队。2008年,文宣队扩建,人数从原来的18人增加到了现在的28人,其中女性有23名。文宣队分音乐组、戏曲组、创作组和辅导组,成为群众参与文化事业的有效载体,并不断通过文化宣传的方式,为天华村的各项工作铺平道路,天华村也因此于2008年被评为省级巾帼示范村。
为配合村中心工作,文宣队自扩建以来,自编自导自演了20多个优秀节目,先后多次演出:《一脉相承同宗族》、《竹楼情歌》、民间小调《歌唱新天华》、小品《争创AAAA级旅游特色村》和《错上加错》、姚剧《园庭会》等等,是文宣队员从实际工作中提取素材,经过艺术的加工而改编成的节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演示,让群众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能够理解天华村开展的各项工作。
“创建AAAA级旅游特色村好啊,这样一来,就算卖卖茶叶蛋也可以过日子。”天华村村民说,在小品《争创AAAA级旅游特色村》演出前,根本就听不到这样的论调。有些村民认为天华村没有旅游资源,在争创过程中又涉及到了拆迁问题,对创建工作一些人有不同看法。在文宣队演出前,创建工作的难度相当大,特别是拆迁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可是,当小品《争创AAAA级旅游特色村》推出后,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天华村村民真正了解了创建工作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后,村委会惊喜地发现,原先还有不同看法的村民如今竟上下一心,对创建工作相当配合。诸如此类的事情还不断在上演,什么样的工作村民不了解不支持了,文宣队就想法设法创作出与之相关的文艺节目,用艺术表演的形式来释疑,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文宣队是天华村村落文化的重要载体,两年多来,在文宣队队员的努力下,“多才多艺”的天华村出现了新气象:村风文明了,陋习减少了,矛盾消除了,理解增多了。如今的天华村,拥有较为健全的机制和优良的文化载体,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道上,昂首阔步地前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