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华人组建的宗亲社团历史悠久。它的创建和发展是与华侨出国的历史紧密相连的。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由于清朝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许多劳动人民被迫离乡背井,漂洋过海,到异国谋生。华侨到海外人地生疏,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唯有彼此互助互济。于是以血缘,地缘和业缘等为纽带的社团纷纷成立。
以血缘纽带建立的宗亲社团,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这些社团早期多以馆、会馆、会、堂、公会、总会、所、公所、宗祠等命名。马来西亚槟榔屿的龙山堂邱公司是1835年创立的,发起人是漳州籍富商邱悦成。这一年的端午节,102名邱姓人士集会,商议成立龙山堂邱公司,设立理事会,并当场筹集了一笔活动经费。
保赤宫陈氏宗祠是新加坡成立较早的血缘性宗亲社团之一,成立于1878年,由福建籍华侨陈金钟、陈明水等人创建。初成立时只限福建籍陈氏宗亲参加。1881年后外省籍陈氏宗亲也可参加,保赤宫因而成为新加坡陈氏宗族人士的总组织。陈氏宗祠所奉祀的是“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粤、台人民和海外华侨对陈元光士分崇敬,因此海外陈氏都以他为荣。 1937年陈氏宗祠更名为新加坡颖川公所,颖川是陈姓六个郡望之一。新加坡闽王祠公会成立于1872年,1945年改名为新加坡开闽王氏总会。该会以王审知为祖。十九世纪以后,王氏族人由福建南迁至东南亚各地,海外闽籍王氏族人多以王审知为始祖。
菲律宾最早成立的宗亲社团是1877年前后成立的“四知堂”由福建籍华人甲必丹杨尊亲和杨瑞霞、杨硕梓等人发起创办,由杨瑞霞为首任总理。四知堂的堂号源于杨氏的祖先、西汉著名人物杨震。杨震拒贿时说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故杨氏后裔以此作为堂号。1915年四知堂易名“弘农俱乐部”,1920年正式以“弘农杨氏宗亲会”的名称向当地政府登记注册。弘农是杨姓的郡望。
海外华侨华人组建的血缘性社团虽然名目繁多,但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单姓社团和多姓社团两大类。
单姓社团是由同一姓氏的人组成的,称为单姓宗亲会。例如李氏宗亲会,王氏宗亲会等等。多姓社团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姓氏族人组成的,称为多姓联宗的宗亲会。例如新加坡曾邱公会,由曾、邱两姓人士组成;庄严宗亲会,由庄、严两姓人士组成;泰国六桂堂宗亲总会,由方、汪、洪、江、翁、龚六姓的人参加。
据《新加坡华族会馆志》记载,新加坡华人宗亲组织的姓氏共有102个,大小宗亲会有279个,以陈姓宗亲会最多,有22个,其次是林姓和黄姓宗亲会,分别有18个和个。据统计,在200所主要宗亲会中,1911年以前成立的有21所,占总数的10.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本世纪60年代成立的有69所,占34.5%,其余约半数是在本世纪20-30年代成立的。
菲律宾华侨华人组织的大小宗亲会有110所,其中福建籍的有84所,广东籍的26所。福建籍宗亲社团较早成立的有旅菲西河林氏宗亲总会(1908),旅菲有妫堂总会(1908年,以陈姓为主,包括田、胡、姚、虞四姓),旅菲曾丘同宗会(1909年),菲律宾济阳柯蔡宗亲总会(1909年),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1909年)等。1958年成立菲华各宗亲会联合会,作为菲律宾华侨华人宗亲会组织的总机构。
泰国的宗亲社团林立,其名称多为“×氏宗亲总会”,如泰国丁氏宗亲总会,泰国马氏宗亲总会,泰国沈氏宗亲总会等。也有的宗亲组织以宗祠、社等为名。如云氏大宗祠(海南省文昌县籍),旅暹海南陈家社,曼谷吴氏宗祠,泰国符氏祖祠(在北榄)等。
无论是单姓或多姓宗亲社团,其命名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姓氏命名,另一种是以堂号(郡望)命名。如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总会、新加坡六桂堂、星洲延陵联合会、马来西亚汪氏平阳堂、泰国四知堂扬氏宗亲总会等。
所谓郡望原是指显贵的家族、世族,意即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者。郡是我国秦、汉地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望起源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迄于隋唐,这是因祖先午饭在于某郡地位显望而以该郡名之。有的郡望不取郡名而取县名或地区名,实为地望。加上祖先多次搬迁其发祥地不止一处,因而出现一个姓有多个郡望或一郡望有多姓的状况。据吴越国王钱鏐时代所编的《百家姓》,每个姓都有郡望,以表明其祖籍渊源。
采用郡望(郡地)命名的血缘性宗半社团,都有其悠久的祖籍渊源。
王姓是中国五大姓之一,据《广韵》所载,有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等21个郡望。王姓的始祖是2500年前周灵王的太子晋。太子晋字子乔,聪明过人,15岁时便辅佐朝政,由于他敢于直谏而被贬为庶民,避居山西太原,人们习贯称其家人为“王家”人,因而便以王为姓。王姓支脉繁多,以太原为最著名,唐代曾把太原王姓列为“海内第一高门”。
黄姓源出于赢姓,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周代在今河南的潢川县西,曾有一个黄国,后来为楚国所灭,其子孙便以黄为姓。黄氏望族居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因而黄姓宗亲组织多称江夏堂、江夏公所。
吴姓是中国十大姓之一。吴姓来源于姬姓,是周太王古公亶父的苗裔。周太王长子泰伯主动让贤,到江南无锡梅里创立吴国,吴国被越国灭亡后,其子孙流芨各方,遂以国为姓。吴姓堂号延陵、渤海,皆出自泰伯20世孙季札,因季札三让王位,且封于延陵,号为延陵季子。另据《(长沙)八甲湾吴氏谱序》记载,吴王寿梦曾派季札北守渤海,封为渤海王。菲律宾让德吴氏宗亲总会、缅甸至德堂、美国至德三德总公所等宗亲会馆的堂号来源于孔子在《论语》泰伯篇中对泰伯的赞语:“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由多姓联合组成的宗亲会,都有其渊源和典故。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雪兰莪都有古城会馆,这是由刘、关、张、赵四姓组成的。其名称来源于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后来在古城相会,并有赵云加盟,军威大振。
六桂堂是海外华侨华人一个著名的堂号,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法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共有28个六桂堂的组织。这是一个由洪、江、翁、方、龚、汪六姓联宗的组织。据说在宋朝建隆年间,有一位进士名翁乾度,系莆田翁氏始祖轩公的第六代孙,官拜郎中,家往河南洛阳,生有六子,为了便于逃难,将六子分别取了翁、洪、江、方、龚、汪六个姓。后来六个儿子同榜中进士,故有“六桂联芳”之美誉。
海外华侨华人宗亲社团建立后,对于敦睦宗谊,弘扬祖德,争取合法权益,发展当地经济,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外友谊,支援祖国和家乡的建设,都作出贡献。
近20多年来,海外各地宗亲社团纷纷加强联系和合作,建立国际性的宗亲总会,召开世界性的恳亲大会,组织寻根敬祖团,到中国大陆祖籍地探亲,祭祀。
世界至德宗亲总会1974年10月在香港成立,是时举行第一届世界至德宗亲恳亲大会。该会以吴姓为核心,有周、蔡、翁、曹等姓参加。总会成立后轮流在会员所在地每二年举行一次恳亲大会。1992年10月,来自美国、泰国、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名泰伯后裔,到江苏无锡举行三天寻根祭祖活动。
世界烈山宗新恳亲大会是海外炎帝子孙,为弘杨祖德,敦睦宗谊,促进各宗亲经济合作谋求事业心共同发展,而以炎帝神农出生地烈山为堂号为联谊组织。烈山宗亲的范围,从广义上说,包括神农氏的后裔。菲律宾烈山五姓联宗会则是由神农最初蕃衍分出的吕、卢、高、许、纪五姓参加。1993年6月,首届中国湖北烈山炎帝神农节,在神农出生地隋州市举行,海外21个烈山宗亲会300余名代表参加纪念活动。台湾中国孔孟学会会长陈立夫题赠“吾国祖先”、“炎帝神农足资代表”的题词不达意。
菲律宾又有苏氏宗亲总会,会歌全文如下:
颛顼赫赫我祖先,历史五千年,文化播海天。河南省,固始县,祖国寻根源。治乱未应闲,开拓遍江南。朝代有更替,血统一脉相沿。勤谨耕读,努力懋迁,经营四海边。
苏武大名垂宇宙,留胡久不归,大节永不亏。平陵侯,典属国,武功称族徽。唐宋文名垂,三苏最光辉。敦睦重伦理,天亲血浓于水。承先启后,家风谨守,宇内振德威。
来源:福建乡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