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随着海口儒符石塔的修缮和清理,读者对石塔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这个石塔当年为何而建?带着读者的疑问,记者走进了离石塔最近的儒符村,在村民的讲述中寻访石塔的美丽传说...
守节女子芳名流传
记者从村委会干部何先生处了解到,儒符村是一个“长寿村”,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90岁以上的老人,同时也是“书香村”,以往年年都出大学生,现在更是家家都有大学生。向记者讲述石塔历史的几位老人个个都在80岁高龄以上,但讲述历史时思路清晰,并身手敏捷地带着记者寻找村里那些历史的痕迹。
今年81岁的符坚老先生毕业于西安医学院,是当时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他的父亲曾告诉他,相传古时儒符村有一户人家的女儿,早早便订了娃娃亲,可惜男方英年早逝,去世时仍未与女子完婚,该女子为了守节,从此再也没有嫁人,可贵的是,该女子还勤劳赚钱,并用自己毕生所赚的钱建了这座石塔。随后每到清明,还有人去塔上祭祀,纪念这位守节的女子,因此这个石塔还有另一个名字,叫“守节塔”。
勤劳姑娘建塔教育后人
而来自北铺村的林老先生今年已经80岁,他曾听老一辈人说,附近有三个石塔,分别是三个女子建的,大家称她们为三姐妹,传说大姐在北铺墟,虽然有钱但爱大吃大喝,所以建的塔最小,只有2米高;二姐勤劳务农,有钱后也建了石塔,有3米高;三妹最勤快,不仅织草鞋,还捕鱼、捡田螺赚钱,于是建的塔最高,有6米多高,就是现在的这座儒符石塔。林老先生说,这个故事就是教育后人,要勤俭持家,不要大吃大喝、坐吃山空。
昌谭村82岁老人蔡仕殿说,该村有个传说,儒符石塔另有一名字叫“寺女塔”,原来是个祠堂,供奉的是一位有义气的女子,还是个宋末时期的女将军,建造石塔为了祭祀风水,祈求风调雨顺。
村民誓死保护石塔
说起儒符石塔,符坚老先生还告诉记者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他说,原来的石塔并不只是现在看到的样子,在高大的塔身平台上还有石亭,平台四个角还有石柱,亭内还供奉着佛像、香炉等。在文革到来前,食品公司的会计偷偷告诉他,公司有人下来拆除石塔、破除迷信。他连忙将此消息告诉村长符租诒,“当时儒符村还是生产小队,村长还叫小队长。”符坚老先生说,村民们一起商量:与其让别人拆,还不如自己拆,还可以把石头搬回村里保留。于是符租诒便带着全村的劳动力,花了两天时间把石亭拆除了,并把石条都搬回了村里保留。
后来,别处单位的人听说此事后,找到符租诒,欲将这些石条拿走建房子,符租诒老先生理直气壮地说:“谁要来抢,我就跟谁拼了。”就在村民的保护下,石塔的石条安安稳稳地保留在了儒符村。“那应该是1965年到1966年之间的事情了。”符坚老先生回忆说,当时拆除下来的石条非常多,也很大,有的有一米多长。
石塔变身糖厂服务村民
村民誓死保卫石塔的深情令人敬佩,也令人感动,然而,石塔也以独特的方式回报着村民。上世纪70年代,村里要兴建榨糖厂,这些从石塔上拆下来的石条便成了可用之材。符租诒老先生带着记者找到当年的糖厂,如今已经隐身在村口苍翠的树丛中。他告诉记者说,烟囱的基座、库房的门框、还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池,都是用的石塔上的石条建的。今天,糖厂虽然已停用,但这些石条依然牢固地坚守着,仿佛一个守村的战士。
顺着老人们的指引,记者找到了当时石条堆放的地方,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处树丛中还放着几块石条,符租诒和符坚两位老人兴奋地说,这就是当年用剩下的石条,他们叫村民拿来砍刀将树丛砍开后,发现仍有六七条石条堆放在此处,其中一条石条上还有竖形花纹,老人们称这可能是当年石亭的门楣,另外还有一块圆柱形石块,可能是当年石亭的亭顶。
老人们说,用石塔石条建的糖厂与村里的祠堂紧紧相依,如今,逢年过节,村民都会到祠堂来祭拜,看到那些石条村民就会想起那座与村子生死相依的石塔,更会将这些勇敢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