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琼崖“四二二事变”后,王文明等琼崖党组织领导人撤退到乐会四区宝墩村,召开群众大会,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同时开展军事斗争,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宝墩村紧邻龙山村,革命烈火在龙山周围一带熊熊燃烧。
其时,符月雅正值少女时代。家乡出现的新思想,深刻影响了她革命人生观的树立,给她指明了今后的道路。
此外,使得符月雅坚定走上革命道路的,还有一层关系―――那就是她的丈夫黎家德。早在幼年时,符月雅就受父母之命,与大她8岁的黎家德结下婚约。黎家德是个革命青年,先后参加了少年先锋队、赤卫队。1929年,他正式参加琼崖工农红军,次年在红军独立师第三团任排长。不幸的是,1931年秋,黎家德在母瑞山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就这样,受革命高潮和丈夫的影响,1931年2月,刚满20岁的符月雅参加红军,成为一名光荣的革命战士。
面对极其残酷的环境,王文宇和乐会县委、县苏维埃政府负责人决定:解散女子军特务连。几天后的1933年1月,王文宇亦不幸被捕,几个月后英勇就义。
娘子军身份恢复得偿夙愿
“文革”期间,红卫兵在阳江街头批斗女子军特务连一连指导员王时香、二连指导员庞学莲时,符月雅忍不住大声说了一句:她们是娘子军,是革命的,不是叛徒、特务……
后来,造反派到处搜查,处心积虑要抓她。被逼无奈,她只好逃离家乡,到昌江石碌铁矿亲戚家避难。此后,符月雅的独生女被分配到石碌铁矿子弟学校当教师。从此,符月雅和女儿生活在一起。女儿退休迁居海口后,两人又在海口住了多年。直到2005年,由于环境、身体等原因,老人才回到阳江老家过晚年。
1980年代,国家有关部委下发通知,要求妥善解决红军失散人员生活困难问题。然而,因为长年居住他乡,符月雅并不知道此事,上报名单中遗漏了她。1994年,符月雅正式向琼海市民政局申请为红军失散人员,同时提交原女子军特务连二连连长黄墩英、指导员庞学莲的证明材料。经过走访、调查,最终省民政厅批准符月雅为“红军失散人员”,并开始发放生活补助金。
然而,符月雅红色娘子军的身份,多年都未能得以确认。琼海市民政局认为,2002年9月出版的《红色娘子军史》和2007年6月出版的《红色娘子军研究》两本权威著作里,都没有符月雅的名字,为慎重起见,不予认定其红色娘子军身份。
今年8月,琼海市多个部门经过认真研究、多次讨论,最终确认符月雅的红色娘子军身份。今后,民政部门按照红色娘子军的待遇向其发放补助金。至此,健在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共有4位:王运梅、潘先英、卢业香、符月雅。
多年夙愿一朝实现,极大宽慰了老人。如今,老人的晚年安逸闲适。虽和养子住在一起,却完全生活自理。她的房间很整洁,物件摆放有序。睡的是木板床,被子叠成长长的豆腐块。吃饭的碗筷收拾进厨柜,炒菜的铁锅用布遮盖。
闲来无事时,老人常安静地坐在厅堂。碰到访客,或是小孩,她兴致来时,总会背上一段孙中山的政治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