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昌洒镇华侨小学的300多师生们学习生活工作在花园般的校园里。学校能有今天的局面与一个人的名字分不开,他便是祖籍昌洒东泰山村的旅日华侨符明潮。
今天上午,62岁的符明潮和记者聊起昌洒华侨小学:“2003年,母亲因年老有病提出想回故乡昌洒居住,我就带她回来了。”此后,为了探望母亲,符明潮每年返乡四至五次。
那时的昌洒华侨小学,办学已经陷入困境,课室等教学设施破败,老师仅有2名,学生也只有20多个。“我就主动找到文昌市主管教育的领导说,你给我一年的时间,我一定把这所学校重建好。”
符明潮利用每一次与友人聚会的机会,广泛发动海外华侨、外国友人及国内热心人士700多人,捐资400多万元,加上文昌市政府拨款的100多万元,于2005年重修扩建昌洒镇华侨小学。这些热心人中,除了企业老板和高管外,还有普通的打工仔,捐得多的有几十万元,少的有几百元。如今,这所创办于1982年的学校面貌一新,教学大楼、徐氏兄弟体育馆、功能楼、4幢教师套间宿舍楼、2幢学生宿舍楼、图书馆、学生食堂,一应俱全,完全看不出来这是一所乡村小学。
符明潮不仅关心小学的硬件建设,更是关注这所学校的孩子们的教育内容。“我走过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对这些地方的小学教育都有所了解,他们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借鉴学习,我想把这些内容引进学校,让家乡的孩子从小学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这所小学里有很多“特殊”的教学内容,学生们每周都要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每隔一两周学校的老师都会让孩子们穿上反光背心拿起夹子到村里到镇墟上捡垃圾。符明潮说:“我想从小培养孩子们爱护环境的意识,另外还想让孩子们用行动去影响周边的大人们。”
符明潮还有个心愿,建一个昌洒华侨小学的校友会。“校友会就是一条线,能把大家连起来。有了校友会,学生们在毕业离校后还有重聚的机会,还能加深他们对母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