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
1998年12月,13岁时的我,同父母,祖母,小姑及弟妹一共七人,乘飞机到了海南岛。在60年前,也就是在这个岛,祖父离开了家人,来到南洋。祖父离开时,留下的是他的母亲,姐姐,弟妹,还有一间小泥屋。
三天观光海南名胜后,我们启程去当年的老家。经过弯曲起伏,椰树斜倾围绕的泥路,我们终于到家。祖父的一家人已守门等候,三大串炮竹也已高高挂在门栏上。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惊喜的感觉,“我真的回到家了!”
这时候的老家,已不是当年祖父离开的小泥屋,而是砖头建成,中国传统殿堂式住宅。听家人说,这住宅,便是当年,曾祖母用祖父从新加坡寄回的血汗钱建成的。祖父自己却无缘目睹了。家人说,屋子虽然是重建了,但古屋仍保存着一部分,屋外的小井,也没因岁月消失。
我很好奇,当年祖父离开的到底是个怎样的家。我跟着堂兄妹们,在村里跑了几圈。看到的是一个完全新的环境,可是心里却一直想,怎么好像都看过,或许,这就是那份乡情吧!
祖父60年前离开家乡,就再也没回过家。我心里想,带着他的遗愿,我带他重温了这个他灵魂中的家。
祖父南下
1939年,15岁的符鸿川(我的祖父)离开了母亲与家人(父亲几年前已过世),跟着一班同乡,在村落附近的沙滩乘上了往返南洋的帆船。年幼的他,寻找的是自己的一片春天,背负的却是一家人的生计。
海上漂浮了几天,帆船在西贡(如今的胡志明市)靠岸了。一上岸,没机会休息,祖父就到同乡开的咖啡店当伙计。共同工作的伙计中,属祖父年纪最轻,也因如此,那些他人不愿做的杂活都落在他身上。祖父又偏偏个子矮小,要炒菜时,需要站在凳子上,方能控制得到锅子。这些故事也都是祖母后来从与他一块在越南的同乡口中听说的。祖父自己并没有把自己在越南的一切告诉祖母。祖父没在越南呆多久,过了几个月便再次登上帆船,这次的目的地是新加坡。
那时的新加坡,乡亲的组织在社会占有重要地位,乡亲们互相扶持,对新来的同胞也甚为关怀。祖父到新加坡后,很快得到了姑丈陈在炳和当时已在星洲立足的相亲先贤
建立家园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侵入新加坡。祖父同当时的许多男丁一样,被日军抓去审查。相比之下,他是比较幸运的,被审查后就被放了。跟祖父一起抓去的海南同胞说,他们在被抓期间一起向符氏祖先祈祷,然后就获释。巧缘也罢,祖宗显灵也罢,那时的祖宗意识就是那么强烈。
因为
1945年战争结束。三年后,祖父在媒人的引荐下认识了住在海南2街的一个年仅17岁,名为严淑娟的姑娘。交往了9个月,两人于1948年10月结婚。结婚后,祖母便随祖父搬到离国家植物园不远的7Napier Road 居住。这不是房子,而是符鸿俊开的一间客栈,祖父为其主管饮食安排。1949至1956期间,祖母一共生下了4个孩子。
接下来几年,祖父一家的生活质量也渐渐提升。60年代的新加坡,有车的人并不多,祖父却在一生中换了五辆车。祖父得到了
艰难度日
可惜,正享盛年时期的祖父,在41岁那年,突然心脏病爆发去世了。那是1965年。他留下只有34岁的祖母和四个孩子,年纪最大的大姑,也只不过15岁,留给家人的是旧汤申路的一间小私人排屋。
祖父去世前不久就有回乡的计划,可惜却永远无法圆了这个梦。也不知道,他过世后灵魂有没有回家呢?但他留下一家人,却从此开始了起伏不定的漂泊生涯。一直以来,祖父都是一个人背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他的离去让一家人陷入了生计的难题。原来住在客栈的祖母一家,也不得不搬到那时刚建的政府组屋住。可每个月的生活费用又往哪找呢?
祖母下决心把四个孩子养大,但是心里更坚持着华人的教育理念。深怕儿女会因失父而迷失生活方向,他坚持留在家里。“我要他们每天放学回家都有妈妈等,桌上都有饭吃。”她不是单纯管家,更是同时挑起赚钱的重任。儿女上学时,她便在家里帮人缝制衣服,干杂活。也幸好祖父保留了那间排屋,祖母把它租出去补贴家用。然而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明显跌了,很多时候,粥加咸蛋便成了一餐。
在祖母的严导下,父亲四兄妹都没有学坏,但念书的梦想却受到相当大的打击。大姑因付不起学费只好转读义安工艺学院。大伯和父亲中学毕业后,也都开始学艺并工作。父亲17岁时便天天凌晨4点起床到船厂学艺,晚上报读工艺学院,过后更被派到巴淡岛公干。
1979年,父亲在全家人的齐心资助下,到了英国念大学。小姑更为了资助他人而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半工半读秘书文凭。父亲1984年英国毕业后结婚了,一年后便生下了我。
圆 梦
1986年,祖父从海南下南洋近48年后,祖母带着四个孩子与姑婆首次回乡。1965至1985年,不管多么坎坷的日子,祖母一家人却都从没与在海南的亲人断过联系。金钱虽无法再寄回去,书信却连绵不绝。祖父虽不在了,他的信念,他的宗旨,却在他妻子,儿女的行动中,得到完美的实现。
1998年,我和弟妹,随同父母亲,祖母和小姑,也终于首次回乡了。炮竹连声响。烟消弥漫中,我想祖父在天之灵,一定会微笑。
前个月,我在网上MSN跟中国的堂哥联线。他通知我,来临的春节,他想飞来跟我们一块过,体验一下在新加坡的家人是怎么过新年。机票方面,他自己都已安排。我这位堂哥,便是叔公(祖父的弟弟)的长孙,从小在家乡长大,过后便到福州大学深造毕业,现在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自小我都一直和他通信,近几年通过视频在网上见面。堂哥常说,他很感激祖父祖母虽然人在新加坡,却从来没有忘了在家乡的亲戚。也多亏了他们多年的资助,他一家人才熬出了个春天。
2009年春节,海南堂哥来新加坡跟我们过年。元宵,轮到我们一家人回老家团聚。祖父当年来南洋是1939年。我想,他如果得知七十年后的今天,中新两地的一家能那么风光地一起过年,一定也会流下开心而激动的泪水。听着亲人的讲解,看着那些泛黄的老照片,许多事虽不是我亲自经历,我的心情依旧不能平静。我们的祖先漂洋过海,在新加坡建立新的家园,是为了子孙后代健康发展,幸福生活。我们决不能忘记祖先的遗训,更不能忘记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要团结族群的力量为我们海南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