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预备役某步兵团预任副政委符海宁加入预备役十多年,无论是完成急难险重任务,还是平常训练工作,都走出了一条闪光的人生轨迹,先后5次被广州军区和师团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预备役军官”。
符海宁受父辈影响,对军旅有着深厚的感情。1993年10月,符海宁被编入某预备役师某步兵团二营担任教导员,从此便与预备役部队结下不解之缘。
“有编无兵”是困扰预备役部队建设的“老大难”问题。营队成立之初,他与营长一道驱车500多公里,深入万宁市各乡镇、农场等单位,调查研究,树立“小建制、大范围”的观念,确立了“有利于组织领导、有利于提高质量、有利于快速动员、有利于执行任务”的编兵原则。在他多方努力下,120多件(套)战备物资和一批演习训练经费也筹集到位,为营队发展打下了基础。
营队组建后不久,营里对在某农场组建的应急分队进行紧急拉动,部分人员迟迟不能到位,导致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为寻求对策,符海宁走遍了农场,找到了症结所在:预任官兵集中难,应急力量薄弱,不仅仅是经济上不发达,更重要是因为官兵思想观念跟不上,干劲也没有调动起来。
符海宁收集相关资料,召集官兵反复学习,使大家明白“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的道理,并组织宣传部门加大对国防形势、国防职责、国防历史和国防常识的宣传力度,将中小学国防教育列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
为解决人员管理难题,符海宁提出借鉴地方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加强预编官兵的管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通过户籍管理、用工管理等多种途径,严格落实定期联系、归队汇报等制度。
官兵的苦累,符海宁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总是千方百计为官兵排忧解难。2009年8月,万宁市自来水公司、房地产公司由于效益不好,决定让部分人员下岗分流。当符海宁知道有18名同志是预编官兵时,立即找到两个公司的主要领导做工作,向他们讲清加强预备役建设的重要性,希望他们从稳定预备役队伍的角度考虑。最终,两个公司顶住困难,将18名同志全部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