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有使命感
祖籍文昌的符和积1949年农历四月初八出生于海口。他的身上无可避免地携带着他那一代人所该共有的成长经历与思想经历。1978年,经历过文革洗礼、上山下乡、恢复高考制度的符和积,在面临高考填报志愿时,从小就梦想着到大学中文系的他却决定报考历史系。他说,当时,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系统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想要在历史的追问过程中了解中国近百年来的悲剧命运,立志做一个探寻历史真相的人。这一决定,让他走上了探索历史的漫漫路程。
符和积1982年起在海南开始他的历史教学与研究时,海南史学界可谓一片荒芜。原有的有关海南历史方面的资料一方面在抗战的6年间被日军摧毁不少;加之海南建省前广东中山图书馆将海南仅存的大部分图书运走,本已苍白的海南史学图书更显匮乏,一切都只能一点点做起。在地方史抢救与研究方面,内地很多省份从1956年就开始了大量的搜寻与整理的工作,年轻的海南省却只能从1989年开始。历史老人的渐次离去,历史记忆的逐渐淡忘,给最初的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而早在1985年,史学界国内一些有影响的刊物上不时出现一个名字,那就是来自海南的符和积。1985年,在《学术研究》杂志上,符和积的《明代海南岛人才辈出及其产生的历史原因》首先引起学界的关注;此后,他所发表的《黎族女子“不落夫家”婚俗浅析》得到史学界的较高评价,资深研究员叶选恩评价为“弥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可为各地区间‘不落夫家’婚俗的比较研究,提供有意义的案例”。十几年间他发表的一批富有见地的论文共50篇40多万字,在他到海南省史志办任职后,还负责编辑和审阅海南近代以来亲历亲见亲闻的“三亲”史料,其中1995 年他所参与的全国大型课题《侵华日军暴行总录》之《侵琼日军暴行实录》(上下册)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这一血泪经历让热血男儿符和积感到此生当不辱使命。
含泪走向慰安妇
这是一段无法抹掉的悲愤记忆,至今提起他依然难以抑制住胸中奔涌的愤懑之情!那些被历史遗忘的海南慰安妇,那生不如死的凄惨的人生在一个偶然的瞬间进入了他和其他同仁的研究视野,长久地震撼着他的心灵!1993年,为了写作《侵琼日军暴行实录》,符和积组织各市县文史工作者走进一个悲惨群落,记录她们屈辱的人生,帮助她们走出暗夜。从来没有人知道海南岛上究竟有多少良家女子遭日军的凌辱和杀害,也没有人知道她们抗争的激烈程度。被访问到的20多名不幸的老人,尽管已年逾古稀,有些往事已经淡忘,但当她们向各级文史工作者叙说那心灵创痛时,仍痛哭流涕,甚至夜不能寐。“在她们的面前,我感到作为一个中国男人的极度义愤和悲伤。每一次的采访,都是一腔的血泪和责任,我的手都发抖了,有时竟无法下笔……”
符和积停顿了,他给我翻开他所写的《世界妇女史上惨痛的一页———侵琼日军推行军妓制度罪行述析》,我发现他明澈的双眸闪着泪光,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正义感的男子不顾寒暑,行走在被人遗忘的乡路的身影。从海口的街巷、琼海、文昌、陵水、儋州、临高、昌江、崖县(今三亚、乐东一带)等等,凡听说有慰安所设立的地方,他和他们都不会放弃。经过多日艰难的寻找和记录,他终于揭露出那惨绝人寰的一幕:在海南至少有62所日军慰安所,人数达数千人,日军采取的非人手段蹂躏这些手无寸铁的女子!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空前的震动,我国和日本律师界友好人士马上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海南6名受害者正式向日本东京法庭提出上诉,要求日本政府公开谢罪并赔偿,让世人为之瞩目!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为了这个不该忘却的日子,在符和积极力推动下的《日本军队对海南岛的侵略与暴政》(日本爱知学院教授水野明先生撰写)将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披露日本军国主义对海南岛的侵略和实行军事管制的系统著述,迄今为止第一次使用的文件资料和图片,为深入研究日本侵琼史开拓了新途径,也为海南慰安妇的悲剧命运提供了铁证。
海南文化的传播者
2003年,香港凤凰卫视来海南拍摄“纵横中国.海南篇”,熟谙海南地情、民情,专长于海南地方史志的符和积被邀为栏目嘉宾,深情讲述他眼中的海南岛。这一天他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历史研究中沉重的一页,向人们显示海南岛风光的美丽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说,栏目播出后,社会上反响良好,他强烈地感受到做一个海南岛儿子的骄傲和自豪。节目中,自小就聪明过人的符和积,在叙述有关事实或数据时,他熟悉的程度让人为之叹服。
符和积很满足于自己这一生的选择。当夜深人静时,他还在孤灯苦读,有时半夜里爬起来,就因脑海中忽然闪现的思想火花或贴切的言辞。他透支着自己的体力和精力,并乐此不疲,无怨无悔。
如果这个世界还有人在哭泣,你怎么会得到真正的欢乐?如果这个世界还有人在颠倒黑白,你怎么可以活得心安理得?离开他时,我看到他桌上椅子上书柜里满是沉甸甸的书和正在审阅的书稿,我看到了一个坚持着自己理想主义追求的人,脑海中忽然闪现这两句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