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的第一站结果并不理想,家族交付我们的任务我们将要为之汗颜!但这并未扑灭我们心中的激情,反而激起了我们更大的斗志,直奔寻根第二站— —临汾,且是赶到后方可午餐!
临汾作为第二站的原因,同样是因为其处河东地区,但对该地我们并未抱多大希望!因为据我们先前的资料搜集,临汾与吕梁二市的符氏人口合计仅为181人,而且多为散居,或因工作、或是婚嫁,近几年才定居该地,所以我们对临沂的寻根方案仅做个案调查。中午用餐时,新基宗亲约了二位定居临汾的老住户— —符肇基、符胜基兄弟。
符肇基、符胜基兄弟原是朔州人,解放战争时期,因战乱,被迫辗转颠簸,几经逃难,后才随母改嫁至临汾。两兄弟父亲原是国名党少将符国璋,其17岁从戎,21岁考入北方军官学校,毕业后历任排长、连长,28岁任营长,29岁参加山西新军随薄一波决死纵队,任第三大队长,时值抗战爆发,因符国璋骁勇善战,屡建军功,抗战胜利后,任临汾团管区少将司令,时年35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居陕西宝鸡,参加宝鸡市政协,任委员,1961年归居故里,参加了原朔县政协,连任朔县第六、七、八届政协委员,1995年4月寿终,享年83岁。但因战争环境和政治原因,两兄弟跟随着母亲渡过的却是逃难生涯,当年离家时大儿子符肇基(又名杨树森)年仅8岁,二儿子符胜基方才5岁,生活所迫母亲改嫁到了临汾的一杨姓家里,以至于两兄弟现仍用杨姓之名。改革开放后,兄弟二人先后到朔州认祖省亲,并将母亲遗骨起运至老家与父亲合葬,同时也不断接济家境比较贫寒的三弟符尚基。
符肇基、符胜基兄弟一家不平凡的经历我们只所以如此大用笔墨,亦是希望诸位宗亲不应该将两兄弟一家的经历当作个案看待,而是寄希望通过个案调查告诉大家一个普遍的结论,这也许是致使更多宗亲迁徙、流转的共同现象。须知,如果我们将历史浓缩,那么我们看到将不只是和平时期,亦有不少的战乱或天灾的洗礼做点缀,而往往正是这些不稳定因素促使宗族变迁的直接缘故。我们今天的寻根也好,还是将来的联谊也罢,我们不能仅着眼于历史或现实的表面现象,还需要做纵深的而深层次的思考。
与肇基兄弟的谈话是深沉的、震撼的、也是感人肺腑的!对他们的访谈持续了整个下午,但我们并未感觉到一丝的劳累和倦意,因是天色已晚,我们的话题不得已就此打住,但我们也理解二兄弟一定有讲不完的故事、诉不完的情缘,我们最终建议他们将家族变故整理成稿,以供后人缅怀。谈话中我们也透露了此次寻根的打算,下一步是要去长治,还是运城或晋城,我们心里已没有一点儿主张,据我们先前的资料:长治市符氏族人仅为65人,晋城5人,运城相对多些,其临猗县的耽子镇柳家卓村和临晋镇的西关村符氏人丁都有近百人,但从我们这两天来的寻根经验看,我们深深体味了这些数字的实际意义,在广袤的大地上这样的人丁数量根本就不是我们问题的答案所在,我们已没有必要再徒劳奔波。知道我们的困惑时,肇基兄弟建议不如到临汾的尧庙看看,那里虽是旅游景点,但近年来也招来不少寻根的人士前住瞻仰,我们只好接受他们的建言,并决定明天就乘车返回朔州。
第二天一早,我们正要驱车前往尧庙时,据新基宗亲告知,洪洞县的符开明打来过电话,说是帮我们联系到了洪洞县的另一支符氏宗族,但其描述的甚是粗略,当时并未引起我们的多大注意,因大家说好了要去尧庙观光,我也只是匆匆记下了符开明的电话。与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所不同的是尧庙倒是古香古色,但其规模小了许多。临汾实为古代的平阳,“尧都平阳”就是指该地,算起来这里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了。在尧庙的祭祖堂我们也找到了符姓始祖的灵位,但对我们这次的寻根来说,并无多大意义,我们也深知当地人的用心,不过其能够供奉符氏先祖的灵位,自应受到符氏后人的敬仰,我们一行四人还是请了香火、上了功德钱、行了大礼方才离开。
下午,不得已,我们只好返回朔州。
晚上近八时许,我们才到朔州市区。虽是旅途劳累,但一过雁门关外,豁然开朗的视野,顿觉心胸开阔,而新基会长的频频煽动,朔州族人多已得知我们回程的消息。等我们赶至宾馆时,朔州符氏宗亲会几位骨干已是陆续赶到,金福、符泰、志斌、符虎、鹏飞等等,大家团团而坐,开怀畅饮,其乐融融,好不热闹!席间,我们分享着这次寻根的收获和喜悦,畅谈了近年来国内外符氏宗族的重大活动,当谈及9月25日即将在西安召开的符氏文化研究会暨经济贸易联谊会事宜时,当地族人更是大受鼓舞!但席间最是令我们难忘的一幕是现场集资的活动:因符国璋的孙子(符尚基之子)现已大学三年级,但家景贫寒,实在难以支付学习费用,当符尚基将其困难诉诸宗亲会时,新基会长随之将其做为宗亲会的一重要事务,并经多次商讨,为保障符氏子孙的受教育权,不使任何族人在困难面前被击倒,实现共同发展、帮扶提携和谐宗族,宗亲会制定了“三不”的筹资方案,即不记息、不计时、不计名,所集资金以宗亲会名义转借给符尚基,许是方案的科学、温情,一经通过,宗族集资踊跃。用餐时适逢符虎宗亲奉献一千元,方才使我了然了这一可贵风尚!并经了解,现已集资九千元。朔州宗亲会,自成立以来就以不平凡的业绩教化着族人、感化着天南地北的符氏族众,相信,有新基等族人的领导,朔州宗族亦将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依惯例,寻根过后又该是我们写寻根报告的时候了,但今天洋洋洒洒的几千字,总感觉意兴未然,总觉着美中不足,是我们有负族人的重托?还是有未尽情理的地方?思来想去,总感觉洪洞符开明宗亲的电话有些蹊跷!我们先前的统计资料明明显示洪洞县符氏族人仅仅30人,有符开明一支四户应该对头,但模糊之中似曾记得开明宗亲还讲到洪洞县另一支有近百族人!怎么回事?为探个究竟,我们禁不住拨通了开明的电话。经与开明核实,果然是洪洞县的明姜镇竟有另一支符氏宗族聚居!根据其提供的信息,我们随即又电话联系了明姜镇的符明新。据明新宗亲告知,现在的明姜镇寺同村确有一支符氏宗族,现居人口近二百人,其祖上是清末年间由山东淄博迁来,而且淄博亦有符氏族人聚居,两地亦都有族谱存世!这一信息的发现,虽不能为我们这次的寻根画上句号,但我们可得知的一个结论是,先前网络上的符氏人口统计并不准确!洪洞县明姜镇寺同村的符氏宗亲族就没有做统计的,山东淄博的符氏宗族也未统计在案,这样看来,我们这次寻根的结果虽不理想,但并未说明我们要想破解族人疑团的可能就没有了希望。我们这次的寻根虽然草莽,但再想组织如此规模寻根活动也实是困难,也只能加以时日,寄希望于新的资料发现,也寄希望于当地热心族人的自觉行动,与我们一道为了宗族的历史、为了族人今日的团结、为了符氏家族的明天共同努力,共同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