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行四人于
我新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就是叔辈的族人,符熙章这位老人的名字,其他便一无所知了。当我们谈及老人时朝选兄长告诉我们老人家已驾鹤西游两载有余。老人家生前曾想重建家谱、认祖归宗,却因力不从心而未能如愿。在兄长东院居住的熙章后人朝志听说新民符氏家族来人时,外衣都没顾上穿便跳墙而过。进屋拉着我们的手一句话没说完就先用手机招呼胞兄胞弟及其他亲人快来相聚。其弟朝会见到我们激动的热泪盈眶,连忙握住我的手说:“哥哥,你们可来了。我们有心去找,但不知道你们在哪,手头又没有什么资料,正愁没办法寻根问祖,你们就先走了一步,太让我高兴了!大家先聊着,我去准备酒饭,咱们好好聚聚。”没等我们说什么他就一阵风般的走了。
宗亲越来越多,大家热情倍增。手拉手彼此倾诉心声,高谈阔论。朝选兄虽年过七旬,却精力旺盛,记忆力极好。绘声绘色的向我们介绍了他自己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的许许多多,还把在座的晚辈们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等介绍的一清二楚,详细到嫡出庶出。准确的回忆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年代,那些逝去的面孔在老人的述说中一个个鲜活了。他对本支派的记忆让我们感到非常惊喜,对本村符氏家族感情之深让我们感到万分敬重。老人没有文化,却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描述的层次清晰、情节完整,不得不让人油然起敬。
我们谈兴正浓时,又来了一位同辈的族人。他目不转睛的看着我和朝岩,紧紧拉着我们的手,眼含热泪,半响说不出话来。此情此景足以表达:族人相见,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
又来一位晚辈人,他也握着铁汉的手说:“大哥,我们本村符氏家族的人,也早想寻根问祖,重续家谱。可我们对二十个字辈不了解,对祖宗的由来更是无从谈起。这回可好看了,家里来人了,能让我们知道符氏的起源,祖先的迁居是怎么回事。你们几位叔辈和这位大哥千万别走,咱们好好唠一唠,也让我们晚辈懂得一些符氏家族的事。我这就去找谁,谁......大家在这听我电话。”说完快步就走了。
朝选大哥继续他的话题:我们先人到这以后(永字辈),有四个儿子,这四个儿子有多少孙子、现在分布及居住情况、发展多少人、以及搬走多少户等,梗概的向我们作了介绍,铁汉在旁边作了记录。朝岩翻阅家谱仔细查对,果不其然,朝选族兄先人是在永字辈与我们先人分手的,来到康屯定居,在康屯西南边,成立时只有八家,所以,后来符氏家族人就把这个自然屯叫做“符氏八家子”了,算起来距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在庆凯大爷写谱书时(光绪十年)有明确记载。我们核对无误时,人人喜上眉梢,个个笑容满面,真是喜不自胜。然而断档八辈的遗憾又成为现实,大家为此着急之余也都认真的思考解决的办法。正当大家讨论热烈时,有人招呼我们共进午餐了。席间大家频频举杯,这个祝福符氏家族大团圆、那个祝福我们有家了;这个祝愿符氏家族兴旺发达、那个祝愿符氏家族后继有人,情境惊天泣鬼,再次彰显符宗族割舍不断的宗族亲情。
最后朝岩会长表了决心:“今后如何把符氏家谱续写完整,是一项仔细、艰难、长期的工作,有必要成立一个分会组织。人人献力献策,个个认真负责。把八家子符氏搬迁历史纳入进来,为续写族谱而共同努力。”
寻访归来的路上我在想:先祖多年的遗憾,我们后辈子孙有义务、有信心、有毅力、予以弥补,我辈适逢盛世,有责任和能力传承和谐、凝宗聚族,为后辈的团结进取打下良机。
为完善我族谱,并为《新民符氏春秋》收集史料,我们已把寻访作为今年的首要工作。现将有关寻访情况总结如下:
△
我族符氏一些史料,传说和始祖居住的具体地点。
△
岁),寻得武臣真迹数份。
△
△
△
△
△
△
△
△ 10年5月78日 :一行四人,行程250公里,在台安的符三道沟屯找到符氏宗亲500人,收集到族谱一份(符征06年编)
△
△
△ 前来认祖的有黑山的符夯,通化的符泰钦等一批人。预测目前我族人5000余人。
△ 还有省内的绥中,兴城的虹螺岘,阜新,吉林的榆树,白城,黑龙江的富裕,齐齐哈尔,哈尔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