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简介
符爱农,女,中共党员,79岁,重庆市渝北区龙溪街道松树桥社区居民。
二、事迹概述
她是媒体眼中的环保达人, 10年间义务捡拾废电池3万多节,被群众称为“电池婆婆”,她是邻里眼中的“热心肠”,从帮助孤寡老人,到组建环保团队,60年来,她在哪里,就把温暖带到哪里。因为乐于助人,她成为渝北区“义工之星”,登上社区名人墙,她的家庭因为热心公益,获得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
三、详细内容
俗话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几十年来,渝北大地上也涌现出许多好人好事典型,他们干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们把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做好、做成了习惯,积少成多,他们就成为了让人仰望的大树。
有这样一位老人,60年来,她跟随丈夫,从海南到重庆,她在哪里,就把温暖带到哪里,从帮助孤寡老人,到义务收拣废电池,她是媒体眼中的“电池婆婆”,是邻里眼中的“热心肠”,更曾因为乐于助人,上了社区的名人墙。她就是曾经获得渝北区“义工之星”称号的79岁老人符爱农,而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不仅自己做好事,行善举,更带动全家人一起做好事,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受到了周围邻居的一致称赞。
远近闻名“环保达人”
1999年2月,相濡以沫的丈夫离开人世,符爱农也已经退休,彼时的她,住在龙溪街道松树桥社区的红石路。儿女们本来想着老人年纪大了,辛苦了一辈子,也该好好享享福,但闲不住的老人,开始了新一轮忙碌。
自2001年在一档中央电视台的一则公益广告中了解到“一节废电池可污染
街坊邻居最初笑谈她“闲来无事”,家人最初抱怨她“执拗”,但她最终以自己的执着和信念感染了身边所有人,她的子女、孙女主动帮她收捡,附近的小学生、退休职工、周围居民都把捡来的或自己用过的废电池主动交给她。就这样,一支“电池小分队”自发组织起来,他们在街上、家中搜集废电池,然后送到符婆婆的家门口。符婆婆不在家,他们就将废电池挂在门把手上。渐渐的,社区里的居民也受到了“小分队”的感染,他们不再乱扔电池,而是自发地,把废旧电池收集起来,交给自家孩子,或亲自送往符婆婆家。大家都亲切的称呼符爱农为“电池婆婆”。
对此,中央电视台、《中国妇女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相继报道她“保环境、爱生活”的先进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符爱农也被左邻右舍推选为街道的小巷名人,她的事迹被搬上了龙溪街道社区文化墙。
时时不忘感恩社会
符爱农十余年来义务搜集废旧电池的事迹,仅仅只是他们这个家庭无私奉献、热心助人的冰山一角。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参加海南岛部队营建工作时,符爱农和爱人王修太就已经开始热心助人,他们为部队周边的贫困孤寡老人缝制新衣,逢年过节看望慰问。
1956年符爱农随王修太转业来到重庆后,经常组织家属捐款捐粮,帮助困难家属渡过难关;在他们家庭负担沉重的情况下,仍然拿出家里为数不多的粮票和存款帮助职工家属10余名渡过难关;同时,还无微不至照顾地质队附近3位孤寡老人整整16年。
1980年至1988年,符爱农随王修太在合川南江水文地质队工作,为了能给驻地山上的职工解决吃菜难的问题,年过半百的符爱农义务给山上职工、家属挑回各种蔬菜、副食品共达12万多斤,总行程1万多里路,背坏了四个背篼、挑烂了三副箩筐、用坏了两杆称。
1999年2月,王修太病故,年已65岁的符爱农本应安度晚年,但她却闲不住,不顾年老体弱,经常参加社区活动,和几位离退休人员把龙溪镇绸厂及附近进城打工农民的流动(留守)儿童组织起来,给他们讲故事、讲传统,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形成良好的人生品格;给他们讲解消防、交通安全知识,树立安全意识;组织他们在节日慰问孤寡老人,继承发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奉献精神感染身边人
在符爱农和王修太两位老人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子女也都乐善好施、扶贫帮困。长子王升文在一次安装钻塔时因为帮助工友不幸牺牲;长女王升兰将父亲去世、母亲残疾的小姑子从8岁抚养至成人;其他家庭成员也在1988年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非典、2004年开县天然气事故、2008年汶川地震及周边国家海啸等事故中带头捐款捐物、奉献爱心。
如今,这个家庭已帮助了数百余人。有人问,符婆婆,你们这辈子帮助了这么多人,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你们去坚持? 她说,“我三岁没了父亲,五岁没了母亲,八岁又在地主家做苦工,是这个新社会给了我和我的家人幸福生活,我们应该回馈社会。我的大儿子因为帮助工友离开我们时才仅仅21岁,他还没有成家,作为母亲和家人,我们从不后悔和遗憾,我们要守住这份荣耀,更要让这种精神代代相传。”
今年5月,符爱农的家庭在全国妇联评选的“全国最美家庭”中当选,这也是对她大半辈子爱心助人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