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认为,现在因条件所限,暂时弄不确切始祖地是哪里的话,且把它搁置起来,留待后人考证确定。
说起符姓的起源,这要远溯到距今2200年前的秦汉时期。那时有一位贵族当上了秦国的官员,这位官员的职责就是掌管大印和令符的,所以官名叫符玺令。古代的符是一种信物,作用相当于令箭,玺是皇帝的大印。这位担任秦国符玺令的贵族官员,是先古黄帝的后裔,据史料记载,黄帝出生于寿丘,成长于姬水流域,故以姬为姓。黄帝的子孙自嚣到帝喾,传二十世到周公之子伯禽,为鲁国开国之君。其后再传三十三代二十五世到顷公为鲁国的末代君王,均姓姬。公元前256年,鲁为楚所灭。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统一中原。尔后,顷公之孙公雅凭借其祖父与秦的密切关系,当上了秦国的符玺令(注:该种说不符合历史实情,乃出于古人宗法意识的一种拟想),符姓便由此产生。宋代欧阳修在为《符氏族谱》所作的序言中这样写道:“符氏本黄帝四世孙,至十四世,文王生周公,周公生伯禽,封于鲁。至三十三世顷公之孙,仕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琊人也”。可见,符姓原本就是黄帝之后,姬姓的分支。现今的符氏因公雅及后代世居琅琊,因此,琅琊成为符姓的发源地。网上另一种说法“符姓源于河南淮阳一带,由于历史朝代的更替,古代很多的地名也在不断的变化。自秦时起,琅琊历经了琅琊国、琅琊府(郡)、沂州府、临沂市等多个名称的改变。现如今的临沂县是山东省东南部一个辖有十二个区、县,人口达千万的地级市。
符姓自秦至今历经两千多年的繁衍,以古琅琊为起点,其后代相继辐射散居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现今山东、河南、安徽、山西、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四川、陕西等十多个省份均有符姓族人聚居。其他省份也有符姓人口分布,只是人口相对较少一些而已。就云南而言,全省各地州也符姓人口分布,但疏密不均。据我所知,大姚县境内的符姓人口除了仓街而外,只有符井有符姓人居,但人口较少,总计不起过百人。除此而外,就很少听说还有符姓了。这次编谱,具初步统计,仓街符姓人口现有758人(含现居外的住户)。
符姓作为多民族大家族中的一员,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与各民族间相互交融,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作为后人,我们要永远纪念先祖们世代勤恳为祖国作出的历史贡献。但是,由于仓街符姓氏族人口较少,缺少文物和历史记录,始祖祖籍和他们什么时候落籍仓街的种种问题都不太清楚,要纪念祖先,就要想办法尽力去解答这些问题。
翻开尘封的史书,几千年来,因征战,屯垦、经商、逃难,流放等多种因素,大量的内地汉民先后入籍云南。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最初的几年间,为扫除边疆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即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征南将军傅友德、左右副将军蓝玉,沐英率领近二十五万(号称三十万)大军剿平元梁王十万残余。随后,明王朝为了巩固其政权,陆续推出一系列新措施。例如:明沿元制在推行“军屯”的基础上,在全国及云南地区普遍实行“民屯”或“商屯”以解决军民用粮之不足。洪武二十年,明廷又实行“开边盐粮政策” ,即招商人到边疆屯田,将所生产的粮食交给当地驻军,然后到指定地点领取相应的食盐贩运销售,此即“商屯”。继而,明廷还命沐英到云南建立卫所。明朝从洪武年间开始,历经永乐、嘉靖、万历诸朝的180多年间,在云南持续推行屯田制度。嘉靖九年(1530年),仅云南的驻军人数就已多达335000余人,从此,汉族人口开始超过世居的少数民族土著人口,并成了云南的主体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