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云贵符氏 >> 内容

符氏起源与落藉云南大姚仓街初探(3)

时间:2016/7/17 7:31:39 点击:

  核心提示:听老一辈的人说,我们的祖先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这话已深入人心,现值得考证。...
据《大姚县志》载,当时大姚县境内共有军屯87处,屯田人口7500人,占全县总人口22500人的三分之一。其中,仅南界地区(范围包括现今金碧镇南部村、屯以及仓街、七街全部地区),就有军屯45处。这些村屯大部份分布于城镇,坝区及交通便利的地方。由此,汉族居住坝区,少数民族居住山区的分布格局由此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外来汉民便逐渐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通婚,结成紧密的血肉联系,进而形成当今县境内以汉人为主体的族群。细心的人们也许会注意到,云南大多数的地名中都带有“卫、所、屯、营、堡”的字眼。例如仓街附近就有“冷屯、纳所”等村名,这些都是明朝大力推行屯田制度后所留下的历史印迹。

编写族谱,对本系的繁衍历史,迁徙变化的来龙去脉作出清晰明确的交待,是其最主要的宗旨和目的。但它对于首次编写族谱的这支力量的写作班底来说,是一桩非常困难的事,他们年纪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尚可克服,而最难莫过于缺乏历史资料参考,要说清本族的历史,等于在做“无米之炊”。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我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受了族人的重托,承担起一份反映我族历史的文章,但又不知从哪一方面入手,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决定从搜集到的部分资料入手,先从历史背景中理出一些头绪,然后再对本族历史中的相关部分及具体问题作些猜想式的大体论述,因此,文章定名为《符氏起源与落籍仓街初探》,此文基本属于推论性的文章,因此难免有错、漏和不严谨的地方,目的是抛砖引玉,让后人在此基础上考证、补充、完善、订正此文中的错误或缺失。

有碑文这样记录着仓街符氏的历史:“始祖阿兴公,於前明洪武年间从黔宁王征滇,其原籍江南应天府军人,受指挥留屯髣阳地,继移晴蛉赤浦。遂家於此历数传,而族支蕃(繁)衍,不能缕述。唯增修公则居其五,故为五房”。文中明确了我族入滇的历史根源。始祖于洪武年间入滇时,似应不止一人,最初大约三、四兄弟,受命屯军髣阳地(旧地名,不知现今何地,待考),大约经过八、九年,才移驻仓街。始祖阿兴公等人入籍仓街的时间大约是洪武二十二年(1390年)前后,繁衍经历约260年,但无文字记载。传到“增修公”称其“五房”,故为五房之祖。这里,点明了习惯所说“符氏七房”的来历。据推算,“增修公”大致是清康熙三十年(1690年)前后生人,之前还应有四房之长兄,文中未提及所处之时代,只能大致前推近40年左右至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前后,就大约是一房产生的时间,可以确定,从这时起,即可视为仓街符姓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我族世系中辈份最高者为“国”字派,而“增修公”则是“国”字派的祖父辈。这就说明仓街符氏的现世系是在“增修公”父、子们酝酿拟定而实现的。如果以平均22年为一代推算,从“增修公”上一代人算起至今350多年,繁衍子孙共16代。

说到我族历史,非提符春不可。关于符春,很多上了年纪之人也说不清楚他的生平。据碑文推测,他是早于“增修公”而晚于“阿兴公”的符氏先祖。而他带头抢会(即开庙会时将菩萨抢回供奉)的故事则广泛流传在大姚南界的广大民众之中。而对其抢会的时间也说法不一。在相关“仓街三月会”的文章中,抢会的时间有说是1657年,有的大多只叙事,而未道明时间。去年,呼家家湾村民呼嗯隆讲到,他曾于冷屯的宗祠墙上看到一段关于“仓街三月会”内容的描述,其中有“明正统二年,劫会移住仓街”的字句。后因宗祠翻修此文字已毁。准确搞清符春抢会的时间,对于有他是否属“仓街符氏始祖”问题的破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两种说法谁的可信程度更高一些呢?

先分析前一种说法:1657年已是大清正式立国的顺治十四年。而此时的云南尚处于南明小王朝治理下,即俗称的永历年间,抢会发生在这时,则有一些地方经不住推敲。本人曾对各种版本的“仓街三月会”的文章做过分析研究,文中都有“定远守御千户所某军门”这样的提法。为此,本人反复了相关的历史资料,着重了解“守御千户所”方面的内容,“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定远千户所,二十四年夏置定远县(《彝州文物资料》91页)。卫所制元、明时期的以军统政制度。明初在京师和各地设立,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明成祖以后,(1402年至1425年)卫、所数量渐减,至清初终废。据此推论,抢会的时间不可能发生在1657年”。

而另一种说法是,抢会的时间发生在明正统二年(1437年),这个时间段倒是很接近明朝推行卫、所制的鼎盛时期。从大的历史背景分析,后一种说法则更可信些。理由是,按前文分析所推算出我们始祖1390年左右落籍仓街,到1437年发生抢会,大约相隔近五十年的时间。估计符春抢会时年纪很轻,看来正处于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之时,从这点分析,他似乎不像久经战阵,历尽风险,见过大世面,做事老练稳重,千里来滇的始祖辈们的行事作风,这似乎在隐约的又一次印证符春我族始祖的二、三代身份。

那为什么族内有人则把符春奉为仓街符氏的始祖呢?我们的家族在那个历史朝代中,可能普遍缺少文化,很多实际已发生的事,不可能一件件记录下来,主要只能靠口传的方式,一代传给一代,这样时间越久,所传之事会与事实有一定偏离。由于符春当年带头抢会的故事,几百年来在大姚界农村已深入人心。受此传说的影响,符春在符氏族人的心理上,已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把他认成我族的始祖。从目前已掌握的资料来看,尚未发现他是我们始祖的确凿证据。所设符春是始祖,时间上推算,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他约二十岁随军入滇,到正统二年(1437年),抢会时,他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在那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时代,这么大的年纪能步行近百公里从仓街到牟定去抢会是完全不可能的。

另外,如果说他真的是始祖的话,也就是说,他刚从“髣阳地方”移驻仓街不久,也许整个符姓家庭成员就十来人,势单力薄,人地生疏,家族势力还非常弱小,在当地民众中大致还没有什么声望或号召力,不可能领头去“抢会”,从这些简单的理由分析,基本可以否定符春的始祖地位。

综上所述,至此,仓街符氏先祖入滇的大体脉络已初显,大概情形是这样:以“阿兴公”为首的符氏始祖们,当初从家乡到南京应招入伍,随军入滇,东征西战,先后分别到过滇境若干个地方,平滇结束,弟兄几年最初分配到髣阳屯垦。若干年后,遵命或自选移驻蜻蛉赤浦。随着大明政权的逐渐稳固,从此便在仓街扎下根来。又过了若干年,家族人丁渐旺,这期间便发生了符春参与带头抢会的事件,从此名垂青史。这样,数百年来,仓街的符氏后裔们在这块土地上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平静的生活着。到了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符氏家族人丁更旺,由最初扎根仓街的三、五年弟兄,逐渐发展为七房,几十号人口,传到“增修公”人口多了,制订我族世系的大事便顺理成章的提了出来,并付诸实行。因此,“增修公”之孙辈们,成了我族世系中辈份“最高”的“国”字辈先祖。从“阿兴公”起始到“增修公”辈约260多年,因史料记载,传宗几代,情况不明;从“增修公”辈至二OO六年止,繁衍后裔16代。这段历史大约360年。

我族在仓街的繁衍经历,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历史话剧”,只因时间老人的疏忽,最初几集“脚本”缺失甚为可惜!加之本人知识水平有限,难于为这篇短文所全部包揽。对于先祖们600多年曲折复杂的历史,短文只是管中窥豹,因而挂一漏万,总感倾尽心力而未能如愿,更担心所述之事与历史真实相悖而致亵渎先祖之灵。

错误之处,敬请阅者斧正。

作者:龚正云 录自《云南大姚仓街符氏家谱》2008

附:仓街符氏班辈

原世系取名字派顺序:国、天、维、连、万、(大、鸿)尚、宗、开、镇、二

新增世系取名字派顺序:建、昌、兴、利、敏、启、睿、晖

作者:龚正云 来源:云南大姚仓街符氏家谱
二维码分享:
符氏起源与落藉云南大姚仓街初探(3)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