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世分居
二世两兄弟,兄住茅塘,弟居绿竹,中隔一河(今之毛塘江)。相传分居后第一次过七月十四节,兄弟共同约定,上午在绿竹弟弟处同饮,下午在茅塘哥哥家共餐。不料突然天下大雨,河水暴涨,不能渡过,只好停留一宵,第二天水退,兄弟俩才同回茅塘,补行拜祖。因此,后来每年七月十四节,绿竹只过一天,而茅塘则过十四。十五两天,此说合乎情理,应可相信。
二,全族辈序
博白县内东平/合江/顿谷/沙河各乡镇皆有符姓宗亲居住,先后建有茅塘/绿竹两祠,每年祭祀如仪。从第一代至二十八代,所定辈字依序为:能 广 振 应 益 惠 忠 于 其 用 镇 廷 朝 仕 文 章显 达 征 麟 炳 世 德 蕃 昌 继 象 贤。传到公元二千年时,最老为文字辈,最幼为世字辈。几百年以来,全祖(包括旅居外地着)宗亲,皆依次辈序取名,以别尊卑。
三,地名沿革
今合江镇英梅村南部一带地方,统称“毛塘”其实是茅塘之误。应地老话“茅”与“毛”同音,习用已久所致。顾名思义,所谓“茅塘”乃因为池塘旁边或周围茅草之故。后代以“茅塘”虽是原名,但“毛塘”延用已久,回复不易,兼之“茅塘”或“毛塘”,文字均稍俗,乃自行改口雅称“茂堂”因地老话“毛/茅/茂”音近,“塘/堂”音同,因此,位以大村之宗祠门联所冠为“茂堂”,而非“毛塘”或“茅塘”。石角岭二世祖居住茅塘,毫无疑问,惟始祖公原居绿竹或茅塘,则无从考证。茅塘地方特色为原有十而二龙湖,可后来多已淤塞不存。
四,所用语言
博白全县所用语言共有两种,一种叫“地老话”为先来的居民所讲,一种叫“新民话”为后来的住民所说。地老话又分大种地老话和细种地老话两种:旺茂以北的是大种地老,旺茂以南讲的是细种地老。除符姓外,绿竹李姓,连塘秦姓,火甲李姓,石角陈姓,平地刘姓等,都是讲地老话,但东平合江一带新民人较多,所以通行不如新民话普遍,而且有被新民话取代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