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节,中国古代广泛应用于军事中的信符。在琼崖革命的历史中,有一位革命烈士名字就叫符节。
北伐时,他是“铁军”中英勇顽强的团长;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时,他痛击国民党反动派;指挥琼崖工农红军,他与亲密战友冯平并肩作战,用29岁的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忠勇节烈的革命情怀。
文昌市东郊镇符节烈士纪念园中果树飘香,一尊符节烈士半身像,头戴军帽,身着戎装。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题词:符节烈士。
“符节是黄埔军校第三期的高材生,一生虽然短暂,但是轰轰烈烈,几次参与中国早期革命的重大事件。”文昌市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陈礼泽说。
编演琼剧宣传革命
符节的家乡掩映在一片椰林之中。1899年,符节出生在文昌东郊镇下田村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全家7口人,靠父亲符绍南和母亲邢氏务农过活。
“家里再穷,拼死拼活也要送子弟上学,当地农民崇尚教育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陈礼泽说,符节早早就进入学校读书,初小毕业后,于1914年考上东郊宏文高小学校。
符节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他还很喜欢打排球,是班上排球队的主攻手。同时,他能唱一口动听的琼剧板腔。
“符节品学兼优,给老师们留下深刻印象。”陈礼泽说,1917年,原宏文小学校长符香庭的家乡调炳村需要聘请一位小学教师,经符校长力荐,符节顺利进入调炳村达才小学当了教员,由于他教学有方,学费又收得少,邻近乡里的家长都愿意送孩子让他培养。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符节通过各种渠道,阅读各种进步杂志和刊物,思想发生质的变化。1919年下半年,文昌城乡普遍开展抵制日货运动,符节积极地投入这场斗争。
他利用空余时间自编自演反帝反封建的剧本,编写琼剧新剧《爱国青年学生郭钦光》,纪念在五四运动中牺牲的文昌籍爱国学生郭钦光。符节在其中“反串”郭母这一角色,感情亲切,动作逼真,唱腔婉转,惟妙惟肖地塑造了一位富有正义感的农村妇女形象,一时被传为美谈。
考入黄埔转战粤鄂
在符节的侄子符光家里,挂着符节的戎装画像,英武潇洒。这一画像是以符节在黄埔军校时期的照片为蓝本画出的,但照片原件已不知散落何处。
1920年,经朋友介绍,符节同徐成章、冯平认识,彼此志同道合,往来频繁。不久,在海口一同创办《新琼岛报》,介绍马列主义,宣传爱国思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早期共产党人和各种进步刊物的影响,符节更加关注国家现状。他经常到附近各县农村了解情况,回来后在琼崖进步刊物上撰文报道农村见闻,喊出农民的呼声,阐明自己拥护共产主义的政治观点。
1924年,符节到仲恺农工职业学校前身嘉积农工职业学校任教。1925年,符节顺利考上广州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第三期学生。在军校里,符节主动向党组织靠拢,经常向共产党教员恽代英等请教政治和军事知识。同年底,符节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符节来到素有“铁军”称号的国民革命军北伐部队叶挺部。北伐军从广州出发,所向披靡,锐不可挡,作战中符节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历任教导员、营长,后升为团长。
攻打武汉某处守敌时,符节身负重伤,在他治疗养伤期间,《武汉日报》曾介绍了他英勇作战的事迹,并在醒目位置发表了他的《答全军官兵对我关心的感谢信》。1927年,符节奉命回师广州。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4月15日,事变影响到广州,符节作为被怀疑者在汕头被捕,幸好没有暴露身份,被同乡陈常健保释出来,继续在军队中秘密从事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