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竹庭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者,而且在经济工作方面也颇有建树。1941年1月,他任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政委,与旅长曾国华率部进驻滨海,开创滨海抗日根据地。当时由于敌、伪、顽的军事进攻和严密封锁,部队供给出现困难,连发霉的地瓜干和玉米糁儿煎饼也难吃上,服装和武器装备更为匮乏。为了摆脱困境,符竹庭与其他旅领导一起,带领部队一边打仗、一边生产,利用战斗间隙围滩晒盐、垦荒种地;鼓励指战员们学纺线和织毛衣、袜子;同时组织根据地的军民办起了油坊、粉坊、皮服厂、皮革厂和兵工厂等。他还指导有关干部学会做生意,有计划地与青岛、上海等地进行海上贸易,用当地的土特产换回部队急需的钢材、药材等物资,改善兵工厂缺少原材料和部队缺药的状况。土法上马的兵工厂由开始生产子弹、手榴弹发展到生产“八二”迫击炮弹。1941年底,教二旅在上级停发菜金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军需品部分自给,每位战士每天有1斤菜、6钱油,一年发两套军装、6双鞋、两双袜子、两条毛巾,肥皂、牙膏、黄烟等日用品基本得到解决,战士们伙食也得到改善,吃上了面粉,一星期还能吃上一顿猪肉白面的水饺或者包子。
在滨海区,符竹庭还认真钻研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他经常利用休闲时间,穿便衣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当地村里有多少纺车、老百姓一年有多少收入等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他多次召集滩户、商人和士绅开座谈会,在摸清情况后,大胆取缔了“盐槽子”,调整了税收比率,保护了广大滩户和中小商人的利益,增加了根据地税收。与此同时,他还深入集市调查货币使用情况,及时在滨北、滨南停用法币,改用北海币,稳定了根据地的金融,促进了贸易发展。经他提议并经研究决定,滨海区在山东率先建立了集镇工商所、分区工商管理分局和区工商管理局三级机构,打击了不法奸商,活跃了市场经济,保障了滨海区的群众利益。这些工作,使滨海根据地人民(老弱病残除外)平均每人一年减轻负担100元到150元,深受滨海人民赞颂。
卓越的军事才能
符竹庭不仅善于做政治思想工作和抓经济工作,而且在军事上果敢刚毅、智勇双全,他历经百战、出生入死、战功卓著,是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认真学习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并在战斗中加以运用总结,亲自指挥和参与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1930年,他任红三军第七师第二十一团政治委员,在著名的雪山岽和猫咀峰守备战中,指挥一个团浴血奋战,胜利完成了守备任务。中革军委授予该团“顽强守备团”称号。1932年,符竹庭任红军第七师第十九团政治委员,亲率一营兵力与数师敌军激战数日,把敌人打得丢盔弃甲,弃尸逃遁,取得鸡公山血战大捷。中革军委授予他二等奖章,并登报表扬。
1933年,中央红军改编,第七师改编为红军第一师第一团,符竹庭调任红一团首任政委。1934年2月,他与团长杨得志率部坚守江西黎川县山岬嶂阵地,与占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第九十四师激战3天,打退了敌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的数次多路进攻,并协同突击部队击溃敌人1个师。山岬嶂战斗,打出了红军的威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称赞山岬嶂一仗是红军牵制部队抗击和击溃数倍敌人的典型战例。并亲自在
1938年,符竹庭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与萧华司令员一起创建了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津南、鲁北两个民主专员公署和15个县的民主政权,武装力量发展到2万余人。当时辽阔的冀鲁平原成为以共产党为主的抗日战场,有力地牵制和抗击着侵华日军。在冀鲁边期间,他的代号为“四○三”,经常率领指战员出奇制胜、痛歼敌人。当时盘踞在盐山区的民团团总孙仲文极力破坏抗战,经常骚扰百姓,群众不得安宁。挺进纵队决定消灭这股敌人,符竹庭亲任总指挥。他经过深入侦察,制订了全歼敌人的三套周密作战方案,并亲自率领第五支队插入酥集一带攻打孙仲文的大本营。经过一昼夜激战,全歼敌人,生俘孙仲文,缴获了大批军械弹药和装备,巩固发展了冀鲁边根据地。
1939年秋,符竹庭奉命率部转入鲁西。之后,又于1940年秋率部转入鲁南,任第一一五师第三四三旅政治部主任、鲁西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1940年冬,符竹庭调任教导第二旅政委兼鲁南区党委书记,与杨勇、萧华一起创建、扩大和巩固了鲁西、鲁南抗日根据地。
1941年春,符竹庭率领教导第二旅由鲁东南进滨海,3月与旅长曾国华一道发起青口战役,拔除海头、兴庄、朱都集等日伪据点10余处,毙伤和俘获日伪军1600余人,解放了从赣榆到柘汪的大片地区,创建了滨海抗日根据地。
1942年春,日军石田旅团长亲自指挥滨海、鲁南等地区的大批日伪军,对滨海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蚕食”和“扫荡”。符竹庭指挥反“蚕食”战役,以秋风扫落叶之势,6天内攻克敌据点16处,歼灭俘获日伪军近千人,恢复了被日军蚕食的三个半区。
1943年1月,符竹庭运用“翻边战术”(即敌人打到我这里来,我就翻过来打到敌人那里去),利用敌人“高枕无忧”的心理,决定率主力攻打日军重兵把守的兵站基地山东郯城,当时分工旅长曾国华负责打援,他率主力攻城。18日夜,攻城战斗打响,次日深夜,攻下了第一道城门。第二道城门敌人防守极严,经过两天两夜战斗未获进展,而周边敌人已有增援部队开往郯城,形势严峻。符竹庭亲自召开战地紧急会议,全面、仔细地分析了敌情,决定改变主攻方向,选择从南门和东门大炮楼之间实行重点突破。迅速调整兵力后,各团重机枪和迫击炮,集中火力猛攻,很快攻下了第二道城门,接着攻下城中的最后一个大炮楼。攻城战斗结束后,共歼灭日伪军1000多名,俘虏日伪军400多名,缴获了大量布匹、粮食、武器和军械器材,取得了攻克郯城的辉煌胜利。这是我军以攻坚战的方式,攻克敌占区的第一座城池。郯城大捷后,他率部又接连攻克了周围日伪军据点18处,彻底粉碎了日伪军对我滨海区的“扫荡”。
1943年3月,第一一五师奉命改编,取消师、旅番号,实行一元化领导,统一军事指挥。符竹庭调任滨海军区政委兼中共滨海区党委书记,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发展壮大了滨海根据地,将滨海、滨中、滨北连成一大片,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滨海区的重要出海口和集镇均为我军控制,为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进驻滨海,领导人民对日作战起到了重要作用。符竹庭指挥战斗,不仅以强攻出名,而且智取有方。11月与军区司令员陈士榘一起制定了三套攻打赣榆县敌人的方案。19日深夜,他亲率突击队和6000名战士埋伏在赣榆城外,城内地下工作者打开城门后,他带领突击队冲进城内,迅速攻占伪警察局和伪军第三营营部,俘虏伪军300余人。但是,城中敌人指挥系统尚未打掉,敌人在继续顽抗。他命令战士使用了罗荣桓司令员特地批给的3发九二步兵炮弹。第一发炮弹发射后,符竹庭就向敌人喊话,限3分钟内投降。3分钟刚过,他又下令打出了第二发炮弹。稍后,敌一副官举着白旗假装投降,但未见旅长出来投降。他即刻下令打出了第三发炮弹,并指挥部队集中各种火力进行攻击。在我军强大火力的威慑下,敌伪第七十一旅旅长李亚藩带领团长张星三等官兵2000余人向我军缴械投降。20日下午3时半,赣榆城宣告解放。此战粉碎了日军企图打通海(州)青(岛)公路、“蚕食”我滨海抗日根据地的阴谋,策应了鲁中等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赣榆城被攻克后,符竹庭率军迅速扩大战果,连克海头、兴庄等11处日伪据点。赣榆战役消灭日伪军2000余人,缴获步枪2000支、火炮40余门、机枪8挺、汽车2辆,其他战利品堆积如山。八路军牺牲3人,伤37人。赣榆战役创造了内外线作战、智取和强攻相结合的光辉战例。
八路军攻克赣榆城的重大胜利,给予日伪军沉重的打击。日军为了掩饰失败,恢复其占领区,对赣榆地区进行了残酷的报复性“扫荡”。11月22日,驻新浦、青口的600余名日伪军赶到,八路军主动撤出赣榆城。日军恼羞成怒,跟踪追击,伺机报复。26日清晨,雾气浓重,日军在赣榆县伪警察局特高股股长冯宝岩(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枪决)的策划和带领下,偷袭我滨海军区机关驻地——赣榆县黑林乡马家旦头村。符竹庭指挥若定,身先士卒,率部反击,很快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不幸的是,在战斗中,由于战马遭受惊吓,加上硝烟弥漫,骑在马上的符竹庭撞到了村寨大门的门框上,头部受到重创,生命垂危。
符竹庭受重伤的消息即刻报告到了山东军区,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立即派出罗生特医生和翻译方政,在两名骑兵护送下,冒着刺骨的寒风奔赴赣榆前线。由于罗生特不善骑马,等赶到马家旦头村时,符竹庭的心脏已停止跳动。罗生特仍不放弃,全力抢救,一个多小时后抢救无效,符竹庭于当日英勇牺牲,年仅31岁。
符竹庭牺牲后,滨海区召开了有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刘兴元等党政领导和滨海军民5000余人参加的追悼会。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萧华、滨海区专员谢辉、参议长高赞非分别敬撰了悼词;滨海区党委撰写悼文;滨海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撰写墓志铭。遵照符竹庭烈士生前嘱咐,滨海军民把他安葬在抗日山,为他修建了精致、庄重的六角形陵墓。墓内采用的是悬棺,棺材的四角由四根钢索吊拉,以防受潮。后人在陵墓正面中央安放了符竹庭烈士的半身彩色铜像,并镌刻着他的生平及英雄事迹。
为纪念功勋卓著的符竹庭烈士,萧华亲自撰写《悼念符竹庭同志》文章,发表于1944年7月7日《大众日报》。1945年至1950年,江苏省赣榆县曾改县名为“竹庭县”。当时创作的《打下赣榆城》《符竹庭将军之歌》《纪念符竹庭》等民歌,在苏北、鲁南人民中传颂至今。赣榆人民专门新建了符竹庭烈士纪念馆,陈设介绍符竹庭烈士生平事迹、图片、题词、文章等。烈士的家乡——江西省广昌县,修建了符竹庭烈士纪念亭,命名了竹庭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专门赋诗怀念战友:“赣南闽西初相识,万里长征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原滨海地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笔题词:“在千百万人民的心里,符竹庭同志永远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