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宗彦贤达 >> 内容

符伟国:血管腔内“拆弹”(2)

时间:2013/5/26 8:43:46 点击:

  核心提示:符伟国,医学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人。1985年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毕业,获学士学位。1991年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全国中华外科学会中青年委员。上海普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外科...
主动脉夹层与猝死

在人体的主动脉上还有一类恶疾更为凶险,这就是主动脉夹层,美国排球运动员海曼就是被这一疾病夺去了生命。

符伟国画了一个草图解释说,主动脉壁有三层膜,主动脉夹层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后,主动脉血流经内膜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撕开主动脉中膜的疾患。主动脉是人体内最粗的一根动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并不是生长在主动脉上的肿瘤,而是主动脉壁在受到某些病理因素的破坏后,高速、高压的主动脉血流将其内膜和外膜分离,从而形成夹层,并导致破裂口附近胸主动脉的外膜扩张而形成动脉瘤,外膜随时可能破裂导致患者出血、死亡。

主动脉夹层发病在四五十岁左右,往往与高血压有关。符伟国说,由于容易误诊,患者的剧烈胸痛常常被误以为是心梗,21%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到达医院前已告不治,如果没有合适的治疗,发病6小时内的死亡率超过两成,而24小时内死亡率近50%

而这种恶疾在中国的发病率比西方国家还要高,而且缺少治疗手段。传统手术采取胸腹主动脉夹层切除及人工血管置换,但创伤大,术后截瘫、肠坏死、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率高。

手术还是不手术,外科医师和患者家属往往陷于两难的境地。很多患者无奈选择药物保守治疗。

治疗主动脉夹层,微创有没有方法?1994年,美国医生Dake把支架型人工血管用在胸主动脉瘤上,只需在局部麻醉的情况下,在大腿根部开一个小切口,将支架运送到血管内,修复动脉瘤就行了。这一发明将主动脉主动脉瘤的治疗模式从传统手术向腔内微创推进。1998年,德国医生Nienaber和美国医生Dake分别用人工血管内支架覆盖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原发裂口,使主动脉夹层得到微创治疗。

而在国内,符伟国也开始对胸主动脉夹层进行血管腔内治疗。那是2000年,一名36岁男性因为车祸,导致主动脉损伤撕裂。符伟国用一个动脉支架来封堵主动脉膜上的裂口,手术获得很好的效果,这也使他对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充满信心。

经过13年的探索与研究,符伟国率领血管外科团队,将主动脉夹层从巨创手术发展为微创手术。现在,中山医院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99%采用腔内微创治疗,只有1%由于各种原因采用传统手段。他已实施了2093例主动脉夹层微创手术,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手术样本数。在中山医院的推广下,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已经推广至全国125家大型医院。

自创国产器械

除了微创、安全的优点以外,符伟国之所以选择主动脉疾病作为腔内修复新技术开展重点,另一主要原因就是国人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高于西方。

国外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在60-70岁,夹层患者一旦度过危险期,50%患者经过7-10年随访,夹层会变成动脉瘤。而此时,患者往往已经到70-80岁,已经达到预期寿命,因此药物治疗有它的合理性。但是,中国夹层病人发病年龄在40-50岁,仍然有20年的预期寿命,如果这个撕裂口不修复,仍有一半患者5-10年后夹层变为动脉瘤,还须面临手术。因此有必要通过手术拆除这个不定时炸弹。符伟国说。

腔内微创治疗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是:器具与技术。然而,两者均起源于国外。尤其器具的设计主要根据西方人群,不完全适合国人的解剖特点,而且进口器材价格昂贵。因此,符伟国从一开始就决定探索适合于国人的技术规范,研发国产化器具

一方面,他参与制定了国内首部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指南,与国内一流血管外科中心合作创办大型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中国血管论坛CEC,每年吸引上千名学员,研究成果先后在多份国际知名杂志发表。

另一方面,在熟练掌握各类进口器材的基础上,他结合国人的生理与病理解剖特点,与国内器材研发厂家合作研制出多款国产化器具,获得4项专利,不但在国内应用,而且跨出国门。其中以他的姓命名的FuStar可调控鞘通过了欧盟CE认证并被美国FDA允许进入美国市场,已经销往意大利、英、德、比利时和巴西等国。他主持完成1项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课题各2项,研究成果收获多个奖项。

不仅在国内深受认可,符伟国还受邀参加欧洲多中心研究。他带领的团队,在全球首次系统论述“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逆行性A型夹层的现象,也是中国血管外科界在国际知名期刊《循环(Circulation)》上首次发表的由国内学者独立完成的临床研究类论著。

一代人要做好一代人的事。作为第三代血管外科的领军人物,符伟国见证着中国血管外科从腔外治疗迈向腔内治疗的时代。他带领团队创造了众多全国乃至世界第一:创办了全国首家腔内血管外科中心;完成全国最大样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完成全球最大样本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全球首次系统论述B型夹层支架术后发生逆行性A型夹层;全球首次提出支架源性新破口的概念;全球首次采用封堵器封堵夹层远端破口……

我们这一代血管外科医生最终的理想就是,把所有的血管疾病都进行微创治疗,我仅仅是走了一两步而已。还有各种原因,不能做到全腔内化治疗。符伟国认为,中国血管外科虽然起步晚,但与国外的差距正越来越小,特别在某些领域——比如主动脉夹层腔内微创治疗、布加氏综合征的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等东方人好发疾病领域,中国医生比国外医生更有经验。目前学科发展最主要的障碍体现在医生队伍的培养上,血管外科医生大多半路出家,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尽快建立属于血管外科专业的培训体系,使很多转型的医生能少走弯路,更快地掌握技术。

  

作者:身体周刊记者:肖蓓 来源:东方早报
二维码分享:
符伟国:血管腔内“拆弹”(2)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