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美文佳作 >> 内容

忆 符 确

时间:2015/4/8 9:00:52 点击:

  核心提示:符确(1068-1140),字坚石,北宋末年生人,宋大观三年(1109年)考取己丑科贾安宅榜进士,官拜承议郎,任韶、化二郡太守。符确是公认的自隋朝开始科举取士以来,海南考取的第一位进士,可谓“开琼甲第”,“珠联海甸、笔破天荒”...

符确墓园修缮竣工,合族庆!符立强、符含通宗长向我约稿,要我写一篇东西发表在纪念特刊上,这是各位长辈对我的信任和期望,我不胜惶恐。作为符确27代孙,我也有责任和义务对他的生平事迹作一些考证和追忆,特别是他清廉、正直、为民的做官精神和诚信忠厚、潜心教化、造福桑梓那样大公无私的做人精神更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楷模。

符确(1068-1140),字坚石,北宋末年昌化赤坎人,宋大观三年(1109年)考取己丑科贾安宅榜进士,官拜承议郎,任韶、化二郡太守。符确是公认的自隋朝开始科举取士以来,海南考取的第一位进士,可谓“开琼甲第”,“珠联海甸、笔破天荒”。这是符氏族人的骄傲,也是全体海南人民的自豪。即使在现代,文革前的五六十年代或七七年恢复高考后,一个村子考上一位大学生,都举村同庆、摆宴庆贺、名扬乡邻。何况符确当时考取的是海南第一进士,名副其实的海南状元,相当于考上北大清华了,其欢庆的热烈程度和带动海南学风的重大意义可想而知。

符确是符氏始祖雅公第49世孙,符雅本姓姬,黄帝轩辕氏及周公姬旦之后。公元前230年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灭鲁,鲁国君王(顷公)被遣往下邑莒地,生姬庆,庆生姬雅,雅靠才学和祖荫得以在秦国任符玺令,掌管秦庄襄王的虎符玉玺,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一职,人称“符公”。因官得姓,符雅为一世始祖,至今2241年。其子符翊在秦始皇时代任巴郡太守。符确祖上曾涌现出多位历史名人。公元前140年,14世符融为东汉太学,任光禄太夫,名贤,他是符姓见诸史册第一人。公元750年,33世符令奇及其子符任唐朝户部尚书、辅国大将军,封义阳郡王。39世五代良将符存审在五代十国时期追随义父李克用杀敌立功,赠中书令,封秦王。存审生9子,彦超、彦饶、彦图、彦卿、彦能、彦琳、彦彝、彦伦、彦升,个个是博学多才、英勇善战的将军,尤以四男符彦卿更名垂青史。彦卿字冠侯,13岁善骑射,勇猛有谋,功勋卓著,官至凤翔节度使,大将军,上柱国太师,中书令,封魏王。彦卿生76女,出两皇后一太后,长女符金锭为周世宗宣懿皇后,次女为西太后,六女符金陆为宋太宗赵光义懿德皇后,符氏成为五代宋初的名门望族。以上几位都是中国史册上赫赫有名的符氏族人优秀代表。43世符有辰,原籍陈州宛邱(河南淮阳),随父符绳武迁福建莆田为官,北宋仁宗天圣3年奉诏渡琼抚黎,任广南西路琼管司清化军指挥使,定居文昌。其子宗系、宗铭、宗举、宗安皆袭封万户侯,分统琼州各地。宗系-仁燠-符永-与臣。49世符确祖籍文昌安乐乡安仁里淡水村,祖父符与臣、父亲符安会从文昌迁居琼山。

据本人考证,符安会符确父子之所以一路向西向南迁移,主要是追求两个人生目标,一是求学,二是求仕。符确自幼聪慧好学,勤读好问,父亲觉得他是一颗读书的好苗子,就供他在当时学风最盛、接受中原文化最早的琼山地区求学。1097年,他们听说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被贬到海南儋州,就义无反顾迁往儋州找苏东坡登门拜师。

宋绍圣四年(1097年),唐宋八大家之一,62岁的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他随遇而安,甘居陋室,顽强生存,而且体察民情,潜心创作,留下了他一生中最登峰造极的许多诗歌词赋文章,仅诗歌就写了一百七十四首。他还热心教书劝学,传播中原文化,教化百姓,培养了符确、姜唐佐等一大批勤于求知的学子,更是带动了海南一股读书学文化的热潮,深受海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前不久,本人专程前往海南儋州市中和镇参观了东坡书院“载酒堂”。感觉院内青松翠柏,古树参天,奇花异草,环境非常优雅。在苏东坡学生名录中,海南第一进士符确头一名跃然榜上。仔细拜读东坡先生的绝美诗词,令人心向神往。再慢慢欣赏东坡先生那柔中带刚、飘逸洒脱的毛笔书法,更让人大陶情操、大美眼福。由此想象符确一批学子在这绿荫围绕、虫吟鸟唱于窗外的草棚中传出“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寒窗苦读的日子也算别有一番乐趣。况且,能拜当时全国大文豪苏东坡为导师学习,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机会。

有两则符确读书的故事。当年在儋州中和镇,许多年轻人都热衷于下酒馆、溜狗玩鸟逛大街的时候,符确却很少出门,一心一意钻研苦读。有一天学堂放假,但符确没有回家,仍在读书。苏东坡和黎子云在荷塘边垂钓,突然一对燕子飞来,栖落在两人的钓竿上,苏东坡随口说一句上联“春暖燕知归”,黎子云一时想不出下联,捧读路过的符确正好听到,答曰道明人觉晓。苏东坡听罢非常满意,称赞符确将来必是大有作为的可造之材。还有一次,符确晚上在家中的油灯下苦读,家人把糯米糕和糖浆端到他面前,让他边吃边学。当家人回来取碗时,发现糯米糕吃完了,糖浆却没有少。再看符确的嘴边,全是黑黝黝的墨迹。原来他低头看书太认真入神,把墨汁当作糖浆沾着吃了。这与大科学家牛顿读书入神时错把手表当食物放入开水锅里煮何其相似。后人评说这个故事,称符确吃的是墨水,所以满肚子的学问文章。

  在这里我必须提到符确的父亲符安会和母亲夫人。我认为他们可以称得上是一对伟大的父母了,为了给独生儿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得到名师指点和抓住考学机会,他们一路艰辛辗转搬迁,从文昌到琼山到儋州再到东方。仔细一琢磨,这简直就是宋代版的“孟母三迁”啊!儿子学成之后,为让他走上科举求仕之路,实现他远大抱负,符安会夫妇毅然变卖掉所有家产,筹集路费,于宋大观元年(1107年)带着符确穿山越岭和茂密森林,一路风尘仆仆,不知受到多少虫蛇野兽和疟疾瘴气的侵扰,从儋州市过白沙县下昌江县,最后到达并驻扎在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昌化赤坎村)。当时的交通状况可不象现在高速公路上开车,一脚油门踩到底。基本上全靠两条腿走路,仅有少部分平坦的路程才能坐坐牛车。要跋山涉水,过深山、穿老林,风餐露宿,一天才走几十里路,从儋州到东方200多里起码要走3天以上。人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看宋朝时海南的道路和四川差不多。

符安会为什么带着儿子来到更遥远的海南西南部来呢?原来是为了考学。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桂州知州王祖道任提刑,被派往海南黎族地区考察,他发现“黎地广阔、郡县稀少”。为迎合当时皇帝宠臣蔡京开拓边疆的构想,他奏准于黎母峒即今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设立地区一级的行政管辖机构——镇州,辖四达、感恩、龙门三县。至大观四年,镇州仅存在4个年头即被中央政府撤销。宋代行政体制规定,只有州一级行政机构才能组织乡试选拔举人。符确就是在这期间从赤坎村到镇州参加乡试考取解元的(举人第一名)。可以说,符确求学成才,与他父母亲的全力支持和精心照顾是分不开的。如今在东方市北片村庄乃至昌化江下游两岸,重教育、送子读书的风气长盛不衰,求学成才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父母砸锅卖铁卖耕牛也要送子女上学读书的优良传统就是从符安会那里学来的。

有一个问题族里一直争论不休,就是符确到底是何许人也?符确考取海南第一进士,又任两州太守,功成名就后,谁都想来认老乡。琼山市说符确是琼山人,儋州市也说符确是儋州三都镇源村人,东方市更说符确是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人,我认为都有一定道理。符确祖籍文昌,其祖父和父亲早年迁居琼山,符确于宋神宗赵顼熙宁二年(1068年)出生,在琼山和文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读书生涯。后来父亲带着他迁移到儋州追随苏东坡求学,在三都源村及中和镇居住求学好些年。学业既成,父亲又带他辗转迁移到东方赤坎村,准备参加镇州乡试。从此,他与父亲符安会、伯父符安福等家人长年居住在赤坎村。晚年辞官回乡后,他也是琼山、儋州、东方几处走动,造福桑梓。所以你说符确是琼山人也行,是儋州人也对,是东方人更没错。可以肯定的是,除去在外做官时间,符确及家人居住最长久并养老送终之地是赤坎村。因此,绝大多数史料记载符确籍贯均为东方市赤坎村(即昌化赤坎村)。

符确的迁移之路是我族人外迁繁衍的缩影。符氏起于山东临沂(琅琊郡,符雅故里),发于河南淮阳(陈州宛邱),后迁江西,迁福建,渡海南,其他支系更是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这简直就是“四海为家”嘛。据考,全世界有符氏150万人,其中海南有60万,为第三大姓,大陆有60万,海外有30万人。符氏在全国姓氏中排227名。

宋徽宗赵佶大观二年(1108),取得举人资格的符确赶赴首都东京汴梁(河南开封),准备参加3年一次的会试“全国高考”。会试大家不一定懂,高考可是人人皆知,单考试时“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过五关斩六将”就让人脱层皮,何况符确当年还要经过3个月从海南到开封长达2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其艰难可想而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经受千般磨练,符确终于迎来人生最辉煌时刻——金榜题名时!  大观三年丑科进士,名列贾安宅榜,符确破天荒成为海南岛历史上第一名进士。元明两代《琼州府志》、《昌化学记》、《儋州志》和《箫志》都作了明确记载。有人考证,说陈孚、姜唐佐考中进士比符确早,非也!陈孚中进不假,但他只是来过海南拜琼州知府宋之过为师学习,他的籍贯既不是海南人,也不是从海南选拔赴京参加考试的,因此得不到史学界的认可。而姜唐佐与符确同为苏东坡学生,但他仅考中举人不是进士。

金榜题名后,符确官拜承议郎,任广东韶州、化州两郡太守(州长)。在广东任职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减轻徭役赋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办学兴教,传扬中原文化。多年仕途,他一直默默无闻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两届州长卸任后,州内大小官员、各界士绅和众多百姓敲锣打鼓、依依不舍地送别他。史料记载,甚至有百姓送他直到雷州半岛最南端的海安上船才依依惜别。由此可见,符确虽为官一任,但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符确在广东任职多年,又是一位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才子,应该有不少值得传颂的诗词著述和事迹典故传下来,但因年代久远,史料失散,近代史志记载较少,流传不多。近年,有符确后裔曾两次前往韶、化二郡所在地广东省韶关市、化州市、高州市等地查询史料,颇有收获。而且,符确卸任后回到家乡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和儋州市三都镇源村,建立孔庙、兴办学堂、教化百姓、造福桑梓的事迹则有口皆碑、确信无疑。一位退休的进士州长,能以其日暮垂年,为家乡邻里无私奉献如此巨大的精力、智力和财力,反过来也可以佐证其为官清正廉明、勤政为民的一面。

作为一代儒宗,海南第一进士,符确给东方、昌江、儋州人民的影响极其深远,受到当地符氏宗亲和平民百姓的尊重、爱戴和敬仰。在东方赤坎村,他弘扬恩师苏东坡劝课授学的义举,创办“兴贤坊”学堂,供周边各村的子弟上学读书,他亲执教鞭。“兴贤坊”得到符氏族人代代继承和传扬,虽几经损毁,仍被后人修复。在学堂办学经费困难时,确公后人为热心集资在新街镇益兴村购买8亩盐田,将出租运营收入源源不断支持学堂的教育经费,后人亲切地称其为“符确田”,这块盐田由符氏族人经营到解放初才被东方盐场收归国有。他在儋州源村也出资建立孔子庙、兴办学堂、劝学教化,他还规划村庄、修建公路等诸多公益事迹不胜枚举。以平常心而论,一名退休官员,本可以在家乡安享晚年、享受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没必要花钱出力又费神做那么多事。现代人有能力、有资金实力的官员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也不见得有几个愿意全身心回家乡为教育、为公益出钱出力,况且是千年之前的宋代。这就是符确精神的最可贵之处,深受后人追忆和怀念。

符确与夫人生4子,符元功、符元名、符元介、符捧,均勤学多才、各有出息。他的孙子符文育、符文恋、符文珍相继勤读成才,都于公元1135年考中举人,其学生赵荆35年以后也高中进士,使昌化江畔成为远近闻名的“双进士之乡”。符确子孙遍布全省各地,主要为东方、儋州和文昌。在东方市,符氏是第一大姓,达6.13万人,占全市43.5万人口的14.1%。明代先贤符希曾,东方新龙镇通天村人,岁贡生,明永乐年间(1403-1424)任福建南平知县,他就是符确13代孙。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符确于赤坎村谢世,享年73岁,葬于距赤坎村数里之外的风水宝地居侯岭。刚修墓时,这里还无人居住,更没有村庄。后来人们仰慕符确万户侯裔而聚居其墓茔附近,逐成居侯村。符确已作为一代历史名人载入史册。1984年东方县人民政府将符确墓列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在申报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年来,一代儒宗符确墓几遭破坏,其后人均精心修复、保护并长年祭扫。清朝年间,符确后裔、儋州举人符凤纪发起一次较规模较壮的符确墓、宗祠修复和纪念活动。1980年,东方、昌江、儋州符氏子孙又组织了一次隆重的祭祖活动。前不久,东方符氏宗长符廷发、符立强等发起修缮符确墓园的倡议,得到符桂林、符成质、符海清及众多宗亲慷慨捐款支持。经多方努力,终于完成重立铭碑、新建大彩门牌坊和墓园环境整治等,使符确墓园面貌焕然一新。可喜,可赞!

符确精神永放光芒!

符先锋:东方市商务局副局长,东方市边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东方市边贸口岸服务中心主任,符雅公75世孙。

                201111月于海南省东方市

 

作者:符先锋 来源:东方市符氏宗亲理事会
二维码分享:
忆 符 确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