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升起的地方,黄海之滨有座以“环城皆盐场”而得名的“东方湿地之都”——盐城。1941年初,新四军在此重建军部,这里成了共产党领导华中地区军民抗战指挥中心。1945年7月17日,本文主人公符庆隆就诞生在这里的秀成乡(今江苏省建湖经济开发区丁港村)。后来符庆隆在报刊发表文章时,常将“苏北盐城”誉为“陕北延安”,以此感到自豪和骄傲。
符庆隆兄妹十人(二哥、三姐、小妹夭折),他排行第五。父亲符益贵,正直豪爽,乐善好施,在群众中有一定的威望;母亲唐氏,勤俭持家,慈和善良,深受乡邻的尊重。父母为全家人的温饱,开春时在苏北农村种田,秋后到苏南做工。父亲读书不多,后在上海经同乡顾正红介绍到沪西工友俱乐部学到不少进步文化。在符庆隆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他讲“积善堂”族训家风、当年参加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给地下党组织交通站送情报和多次冒着枪林弹雨带领长子符庆余(乡长、乡民兵中队长)、三子符庆良(模范班班长)及乡亲们支援前线等故事,为幼年的符庆隆确立人生目标和社会理想,起到了积极的启蒙作用。
他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里,萌发了“换位思考工作法”
1968年1月,符庆隆和他的战友们奉命参加抗美援越。部队于3月19日开赴越南,3月21日占领阵地。第二天,新战士伏耘突然“病”了,夜里常常被恶梦惊醒,战友们做工作都不见效。有的同志产生了急躁情绪,认为“干脆不理睬他,战场上哪有时间跟他罗嗦!”思想政治工作为何在战时失灵?符庆隆想:阵地上,要处分一个战士容易,但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伏耘是个新战士,没有经过艰苦的磨炼……他在冥思苦想中找到了答案。耐心地说服大家,不要轻易地以“我”来衡量新同志,假如我们是刚入伍的新战士,远离父母上战场又是个啥滋味?让大家站在新战士“位子”上思考问题,去做工作。符庆隆主动和伏耘结成对子,利用战斗间隙同小伏谈心,引用自家五兄弟,两人“支前”、三人参军,因工作积极、作战勇敢,两名立功、四名入党的事例,苦口婆心地对小伏进行开导。他还把自己的津贴给伏耘家里寄去,帮助解决家中的生活困难。1968年3月30日上午9时,敌机在离阵地不远的地方(莫灵岩山)投下炸弹,我军众炮齐发,狠狠还击。刹时敌机的怪叫声和高炮的轰击声,划破了阵地上空的静谧。符庆隆的头盔被弹片敲得叮当响,左肩被弹片划了一道深深的血口,血流如注。面临着生与死的关键时刻,符庆隆沉着镇定,若无其事,小伏看在眼里,印在心中,双眼噙满了泪水,暗暗地学着班长的样子去做,坚定有序地向炮膛里装添炮弹,决心在越南战场顽强战斗,报答战友的厚爱,为祖国争光。伏耘一跃成为全连的“尖子兵”,在火线上光荣入了党。符庆隆做战时新兵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也传播到我方阵地的上上下下,并受到上级嘉奖。
“换位思考工作法”,是符庆隆不断实践的结果
知情人都清楚地记得:1986年的盐城市福利五金厂,盲聋哑残职工占67.8%,是个有名的“企业特困户”。从部队刚转业的符庆隆,主动请求到这个厂做“当家人”。乍到厂里,犹如老虎吃刺猬无法下嘴,符庆隆在“换位思考”中找到了突破口,他认为,振兴企业,唯在职工。他把厂里家底公布于众,引导大家共同寻求生产生活出路。符庆隆还领悟到:干部和群众心贴心,干部比群众更卖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残疾职工王政国上班迟到,有时还离岗逛大街。符庆隆便到车间和小王边劳动边谈心。在越南战场上符庆隆获得了令人羡慕的军功章,也给他留下了腰腿疼和胃病。日夜滚打在职工中的符庆隆,旧病一复发,每顿只能吃点稀饭。恰巧在这个时候又遇上洪涝,车间和宿舍全都“泡了汤”,符庆隆带头同职工一起排水,他如当年坚守阵地一样时刻不离岗位,两眼熬得象熟得流水的桃子。符庆隆没早没晚地拼命干,感动了小王,思想发生了大转变,不但自觉遵守劳动纪律,而且苦活脏活抢着干,还当上了车间主任,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民政工作先进个人”。
符庆隆一心为企业为职工落得自家清贫。所富有的就是他创造的“换位思考工作法”,象磁铁般地吸引了残疾人。符庆隆常对同事们说,干部应当是个发光送暖的“太阳神”,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坚持“换位思考”,使职工感到自己是生活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1988年7月的一天,默默“承包”全部家务的爱人高庆梅躺在床上呻吟。他岳母得知后来探望,看了看卧在床上生病的女儿,瞧了瞧正在桌上写作业的外孙符为魁和被邻居从幼儿园接回的外孙女符铁屏,望了望上漏下漫的旧平房,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庆隆脑子里哪有这个家呀!”是的,符庆隆心里装着残疾人,唯独没有自家和自己。逢年过节,有的残疾职工不会蒸馒做糕,他让爱人做好,自己送去;残疾人成家难,他就“牵线搭桥”当“红娘”;节假日,符庆隆不休息却到职工家里走访拉家常,从“换位思考”中总结出“思想预报十看”,对职工的家庭人口、经济收入、生活情况等都编入他头脑中的那本“活字典”里。见到职工有困难他就帮,先后从个人腰包掏出2600多元,为盲聋哑残职工排忧解难。职工们反映说:“老符为我们做的好事、实事,就象天上的星星,天天能看见,可就是数不清啊。”
1990年4月16日,深受大家爱戴的符书记调离了这个厂,盲聋哑残职工虽然不能全都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感情,但他们有的做手势,有的牵衣袖,有的眼里滚动着泪珠,用各种各样特殊的方式欢送他们心中敬重的“贴心人”。
一个赤诚奉献的创新者,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有所建树
符庆隆调到市老龄委后,仍保持不断开拓、不停追求的作风。他设身处地地站在老年人的“位子”上,给自己制定了“看(看望走访老年人)、喊(遇到老同志主动问好)、谈(用交谈的方法做老年人工作)、参(组织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办(为老年人做好事办实事)、感(加强对老年人感情投入)”六字工作方针,以“感”为中心点,以“看、喊、谈、参、办”为连线,编织同老年人感情网络,架设“换位思考”桥梁。为此,他在全市组织开展了“子女对待父母要象爹娘老爱幼,儿媳对待公婆要象女儿孝父母,女婿对待岳父母要象儿子敬双亲,干群对待社会老人要象家人尊长辈”的“四象敬老”教育活动。符庆隆身体力行带头尊老敬老,每年大年初一,他第一件事就是给老年人拜年,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滋润老年人的心田。
围绕老年人“想什么,盼什么,赞什么,干什么”的问题,符庆隆在基层建立工作联系点,作为“换位思考”的“试验田”,他坚持将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基层,把“老有所养”摆在首位,经过大胆探索,汲取基层典型做法,成功地把工商企业订立“经济合同”的办法移用到居家养老工作上,在全国农村率先提出并实施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为谋求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问题探索了一条新途径,使广大老年人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
在符庆隆倡导下,全市广泛开展了“行百里程、登百姓门、为白发人”的“三百(白)”活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组织“百村千户万人”大调研,他发现有的老龄协会作用发挥得不够好,老年人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于是,符庆隆亲自起草文件,在全市开展“以老年人为主体、以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主题、以基层老龄协会为主角、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旨”,评说“老年维权新特点、人伦道德新问题、家庭养老新情况、正反典型新事例”的“四为评说”活动,通过说身边事,评身边人,弘扬敬老正气,鞭鞑忤逆行为。全市基层老龄协会在活动中共召开各类专题评说会6300多次,布置评说园地(专栏)5900多期,开播评说之声(广播)9320次,为老年人化解代际矛盾、财产分割、生病治疗等3860多个(件),取得良好效果,深受社会各界和广大老年人的欢迎,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有耕耘就有收获。符庆隆的先进事迹,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民政》等新闻媒体报道,先后获得“全国开拓老龄事业奖”、“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和“全国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最高荣誉)等30多次奖励。在工作实践中运用自己创造的“换位思考工作法”,从基层总结推出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的做法,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得到联合国有关组织的充分肯定,2004年5月符庆隆应邀出席联合国举办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国际研讨会。”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展览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