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民历来认为我们村的始迁祖符斌公大约于明洪武年间落居,雷州地区集族祭的甲田墓为符斌祖的坟茔,引发了与符处村迁雷祖坟之争……我们各符氏兄弟未曾因此引起大的争吵,从而成为雷州符族的一大难解的历史模糊悬案。如果综合广西,茂名,吴川,廉江的族谱资料,符斌祖的落居时间应为明成化年间,史载:当时由于明朝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问题,引发了我们地方的壮,侗,瑶民造反,攻城掠地,包括广西南部,粤西地区的高州府,反复沦陷,生灵涂炭,持续时间达半个世纪,符斌祖落居时间正是这一乱离之世,几代人生活巅沛流离,居无定所,祖先无葬身之地,尸骨难寻比较常见。我们雷州始迁祖坟很少保存,特别是我们符族更为普遍,是战争造成?或是贫穷造成?还是文盲使然?!
本人推断,符处村可能保存一些族谱历史资料,并于1988年进行重修,我参考了和家砖村转抄符处村的族谱资料,所写的基本符合史实,后来我又查阅了符处村分居杨家镇调乃家村的族谱,其谱序也可能转抄符处村后期编写的族谱序,称“雷州所有符族均从符处村分居而出,叔始祖景志、景略、景泰公则散居海南、浙江、福建等地”,这就不符合史实了,这是否为雷州符族争大争多的嫌疑,如果从符处村族谱考证,甲田坡坟地应该为符处村祖坟,为什么雷州所有符族都集族而祭,也许基于这样认识:祭祖子孙多,显示着这一族系兴旺,也将荫芘这一族系兴旺发达!这是否为雷州符族内部自私自利观念的显现,因为很长一段时间雷州符族理事会人员基本由景霓支后裔组成;许多村庄没有祖坟,参与祭祖也许是一种慰籍。我前年清明节曾到吴川参加迁吴祖符清公后裔的祭祖活动,发觉那里的坟地的碑文都刻始迁祖“第几世”,这样可以明了这一族系的世代,雷州地方则没有这样的碑文,从而增加了研究迁雷符族世系的难度!
根据廉江的流水簿记载:符斌祖系出莆田,太始祖敬宗公,号丕基,妣李氏,祖居福建省莆田县珠玑巷(征松等宗亲考证:可能为韶关市珠玑镇,这里是明清时期各地迁民的集散地),大约于明朝洪武年间因犯法携妣李氏出逃,沿珠江、西江乘筏逆流而上,寻觅安身之所,落籍广西博白县沙河市(圩),暂居数载,生子德芳,德芳公妻赵氏,生宝昌公,宝昌公号毓灵,妻曹氏,生子六人,至成化二年(丙戍年),流贼四起,兄弟四散。
大公符琼,号如山,妣林氏,入籍高州府茂名县仙石岭姚村,南符塘;二公符衡,号如龙,妣李氏,入籍广西博白县沙河市独竹茅塘、蛇角堡两村;三公符清,号如水,妣苏氏,入籍高州府吴川县塘榄符屋、西坡村;四公符须,号如进,妣杨氏,入籍石城县山车,幻鼎村;五公符博,号如乐,妣陈氏,入籍琼南会同、文昌两县;六公符斌,号如由,妣梁氏,入籍雷州府海康县和家村。
现在敬宗支后裔的分布:符琼大公后裔分布在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姚村一带六条自然村,人口6000多人;二公符衡后裔分布在广西博白县沙河市(墟)独竹、茅塘、蛇角堡等十多条自然村,现已繁衍至二十二世,人口6000多人,此分支尚有部分后裔分布在灵山、南宁、马山、横县、武鸣、旧州、柳州等县及台湾等地,人口尚未统计;三公符清后裔分布吴川市黄坡镇符屋、西坡等村,麻章区成家、甘林等村,遂溪县坎塘,坡头桥等村;雷州市英利镇佛堂村(十丗祖献勇公落居);广西合浦县车根连村(四丗祖才乐公落居)、钦州市一些乡村,此支为敬宗祖人丁最兴旺的后裔,估计人口超过20000人;四公符须后裔现分布在廉江市石城镇山车上、下村,横山镇符屋(我们俗称老符屋),荔枝林等村,遂溪县城北镇北里村、步追塘村,徐闻县孙田等村,估计符须公后裔接近10000人;符博五公落居海南省文昌,会同两县,直至现在我们还未与海南省的哪一支符氏对接上,具体散落在什么地方?或已融入海南的符族之中!去年,我曾浏览了遂溪县河头镇莫家村族谱、该谱保留相对完整,有清道光年的族谱序,世系延续,始迁祖尚举公,迁自海南,但对于出自哪一条符氏分支,比较模糊。不过可以确定:如果不是我村符斌祖后裔,就是符博公后裔……和家村祖祠中供奉有尚举公的神主牌!
和家村现有符氏祖祠,分祠福公祠、奉先祠,敬尊祠、省宇祠,祖祠修于上世纪50年代,一直用为小学教学,各分祠毁于文革,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陆续重新修复,根据去年冬至日分炸统计,福公祠丁男183人、奉先祠丁男865人,敬尊祠丁男737人、省宇祠丁男486人,从和家村分居客路镇淑宅村、中口村的丁口尚未统计在内,另外由于我们和家村在雷州地区影响较大,以及许多村丢失或没有族谱,雷州市许多符氏村庄都认为从我们和家村分居出去,现在很难统计我们符斌公后裔的人数。
九六支的基本情况 附城镇麻亭村,距雷城镇约三公里多,现拥有符姓村民4000多人,该村为多姓杂居,我们宗亲占该村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为雷州市符氏人口聚居最多村落,迁雷始祖九六公,大约于明朝末年落籍,祖居福建省旧兴化府莆田县马冼(屎)街73号,现有三个分祠,宗 咸公祠(忠房)、宗谟公祠(质房)、宗诰公祠(文房),而没有总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其村曾组织村民到福建省莆田县寻根,当地已物是人非,形迹渺茫,悻悻而归。2010年10月19日我再次走访该村,据一位老者讲:他们村的神庙敬奉的神为青山宫(公),雷州地区各村庄的神庙很少供奉有这类神圣,传说这为九六公从祖居地带来的神牌,该村的青山宫神庙已列入雷州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村神或可推断其祖先的来源?另一位老者讲:他们村开基祖可能为明末政府的移民,编号为96,故称符96公,同时迁入蔡姓的开基祖的编号为108,称蔡108公,各种说法多啊?2010年11月间,江西志成宗亲发来电子版关于海南族谱资料,渡琼祖符渚公后裔、明洪武三十进士符铭公有一名四世孙也叫九六。是否为同一先祖,符渚祖后裔的“九”字派非常多,海南族谱载:其迁居“多乳坡”,其他的资料再也无从找到。目前还有宗亲从该村分居其他几条村落,人数尚未具体统计。
渡琼祖有辰公分支一揆祖等的基本情况 雷州市南兴镇南渡东村的落居始祖为一揆公,根据清道光二年谱序载,一揆公原任琼山县学教谕,大约于明朝末年迁居中港村——现南渡东村,其系出莆田,从族谱推断,一揆公原籍应为海南,不会直接迁自莆田,2011年3月12日早上,我走访了该村,一位族老讲:根据全村筹资用于元宵游神人数统计(这样统计相对准确),现我们村拥有符姓村民1300多人,从南渡村分居出的村落还有:附城镇河北村,符姓村民人口一百多人;附城镇南田村,符姓村民人口近一百人;附城镇麻演村,符姓村民人口二百多人;距南渡东村2公里的的港西村,符姓村民人口近百人。一揆公在雷州分布的后裔大约2000人。南渡东村的符氏一直以为源于莆田,拟赴福建寻根,前几年才在海南找到源头,一揆公为渡琼祖有辰公八世孙,近两年每年清明节,南渡东村都组织村民去海南拜祖,总算寻到了根。另外还有一位有辰公后裔于清朝初年落籍南兴镇西山村,现已拥有符氏人口700多人。
雷州地区符族人口基本情况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当时海康县拥有符氏人口38000人,这次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据说雷州市(原海康县)的符氏人口刚刚超过60000人,姓氏排位居全市第十三位,几天前我到雷州市统计局核实,负责普查数字的权威人士称:国家目前尚未开发出市县级姓氏人口排位程序,现在未能掌握我们地方各族姓的具体人数,至于是否个人私下手工统计难以确信,这么多人,这么多的姓氏,这么大的数字,这么短的时间,手工是统计不过来。不过根据我个人的估计,雷州市的符族人口也应该接近这个数字。雷州市共有2319个自然村,符氏宗亲分布在97条自然村中(1至5户以内的不统计),居住较多符氏宗亲的村落还有:英利镇谭龙上、下村,新造村,龙门镇九斗村委会的几条自然村,东里镇的北沟、北岭村,客路镇辉田村,雷高镇肖家村,调风镇井仔村等,这些村庄的符氏人口都接近或超过1000人,其始迁祖出自何方,尚未搞清?前年,根据海南符氏宗亲网资料,湛江市符氏人口68000人,这可能为公安局的户籍人口,这个数字还是有水分的,我在基层工作,基本了解情况,我们地方超生比较普遍,新生孩子入户,要经过派出所“食、拿、卡、要”许多关口,再加上我们地方农村群众生活困难,广大农村尚有一大批未入户的人口,就是现在还有尚有一部分人漏户口(人口普查期间政府下死命令要求派出所给漏户口开绿灯,广东省补报人口130万人——昨天《南方日报》新闻资料),
广东省的符族人口基本情况 2008年6月,根据海南符氏宗亲网资料,广东省符氏人口86660人,这也可能为公安局的户籍人口,现在应该超过10万人,在谈及雷州地区的符氏人口的分布时也涉及其他地区的情况,特别是敬宗支的情况比较多,我比较熟悉这一部分。广东省符氏主要集中在粤西,其他地区零星散布,佛山市南海的雅瑶支,高要市见岗村等,但人数不多;徐闻县接近海南,生活环境较好,从海南回迁内陆的符氏宗亲相对多一些,1995年徐闻符氏宗亲1259户,人口7396人,估计现在超过10000人。遂溪县可能超过10000人;廉江市可能仅超过5000人;吴川市符氏主要集中在黄坡镇,可能接近10000人。
根据县志统计:从宋代至清朝末年,雷州符氏出进士1人,举人3人,贡生28人,其他生员100人,近现代,也出了一些,但数量还是不多,杨家镇水潮山村的符成理,国防大学教授,军事理论专家,海湾战争期间,曾应中央电视台邀请,进行海湾战争评述;杨家镇宅湾村的符立能,中国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副厅级),可惜以上两位英年早逝,亨年可能只有五十多岁;现在湛江市最高职务为正处级,湛江市纪委常委符和文;符处村的符潘建为副厅级干部(广东省煤炭行业单位);研究鲁迅著作卓有成果,在全国影响较大的符昆光(未清楚其家乡)等等,这是我所知道的,也可能还有较有名的人才?!
整个雷州市有史以来题进士科22人(宋代6人、明代10人、清代6人),举人197人(元代9人、明代106人、清代82人),在科举取士的封建皇朝,获取科举功名为晋身上层社会的金锁匙,也预示这一族系是否发达的根本保障,历史上,曾为皇族的姓氏,都兴旺发达,开基朝代的被封王侯将相,其后裔也往往长盛不衰。我们雷州各族姓也显示着这一规律,陈姓为雷州第一大姓,估计雷州陈姓人口超过30万,其他的李姓、王姓、林姓、黄姓、吴姓人口超过或接近20万人。雷州陈姓名人多,官宦品位也高,雷祖、唐代首雷州刺使陈文玉;岭南清官陈瑸,官居二品、进士出身;著作等身的进士学者陈昌齐;未题进士的举人出身的岭南才子陈乔森,星光灿烂,普照岭南;官居江宁布政使谦漕河总督(二品)、进士出身的王梦龄(其家族出了五位以上的县知事);进士出身、户部员外郎的林子良等熠熠生辉、彪炳史册。
陈姓入居雷州时间早,来源的支系多,但还是比较团结,去年雷州陈姓组织湛江市陈族在原址上耗资500多万元重建了规雄伟陈氏宗祠,这是非常困难的事,却还是能办成,他们是由曾当任领导的退休干部牵头,工作人员带头,各村集资而建成。与我们雷州符氏人口相差无几的梁、何、周、邓、张等姓,他们的影响比我们大得多,人才有作为的多,这些姓氏在发展中如何巩固?如何发展?如何兴旺发达?是否有规律可寻,内在因素如何?探究雷州符族的发展史,以及现代人的政治史,历史上的典型事例我们难以考证,也不大了解,在现在,李、梁、何、周、邓、张、朱姓的当政领导,在提拔,推荐、重视、使用自己族姓内的人才,他们的胆子和力度都比我们符氏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