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符氏 >> 内容

雷州地区符氏的历史及影响

时间:2011/6/17 11:34:25 点击:

  核心提示:我们雷州地区符氏族谱资料保存很少,据一位我比较熟悉的道士讲,你们符氏村落几乎没有保存有旧的族谱,其实,我们新编的族谱也不多。...

、雷州地区各主要姓氏的基本情况

秦汉以前,雷州大地以致整个雷州半岛多为两广古越族的土著少数民族,包括瑶、壮、侗、黎族,以后中原汉人逐渐移居进来,而大多数的汉人先迁东南沿海的闽浙,然后从闽浙地区沿海岸线逐渐落籍雷州,现在雷州大地全部为汉民族居住。

目前,雷州农村集族而居的村民极大多数为讲闽方言的福建移民,据上世纪90年代末县志办从雷州农村494条自然村,共有姓氏104个的族史资料分析:从来源上看,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族姓分别来自福建省旧兴化府莆田县和福州府福清县,其中以莆田县迁入最多,从时间上看,最早始于秦汉时期秦始皇派遣大将赵佗入粤,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路博德南征时的汉军留戍落籍,以及秦始皇时期把大批中原“適徙民”强制迁到岭南。最集中的时期有几个:一是唐代,二是南宋,三是元末明初,四是明朝中叶,五是明末清初,尤其是明朝最多,清朝中叶以后大多是县内迁移或邻县的分居迁移。从姓氏分布情况看,分布较广的姓氏有陈、黄、吴、李、林、蔡、王、梁、何、周、符、邓、张、谢、莫等姓氏,尤以陈姓人数最多,分布最广,这与福建的闽语区的大姓分布与人数多少基本相近,靠前的前十大姓氏迁入的时间较早,多在秦汉至南宋之间迁入,而且分布多在县城近郊,占据的生活环境也比较优越。

、雷州地区符族历史

雷州地区符族基本情况  我们雷州地区符氏族谱资料保存很少,据一位我比较熟悉的道士讲,你们符氏村落几乎没有保存有旧的族谱,其实,我们新编的族谱也不多。造成目前状况的原因很多,有历史原因,也有政治原因,也有我们族氏内部的原因。根据史志和有限的资料考证:符氏迁入最早的时间为元末明初,最集中的时期主要在明朝中后期及清朝初年,清朝中期以后以县内迁移和邻县迁入为主。迁入最早的村落可能是白沙镇符处村,上世纪八十年代,海康县博物馆干部宋锐,蔡叶青两位同志考证,符处村(东山村)的立村时间应为元末明初,其次为和家村,应为明成化时期,再次为麻亭村,南渡东村。从来源看,有从福建迁入,有从广西迁入,或从海南迁入的,也有从相邻各县区迁入,从史志资料考证:最早出现在志书上,清康熙朝郑俊编《海康县志》“符处村,符姓世居,距县城三十里”,其他各村未见记载;最早出现在县志的符氏先辈:只有明正统年间的举人符玑,雷州的碑记中出现最早的符氏先辈:竖立于雷城北门外东岳庙前的碑文“生员符瑛”,在伏波庙的碑文中出现的符氏人名多为明清时期,可见出现于雷州的符氏应在元朝末年以后。

景霓支的基本情况  目前未见符处村的族谱资料,从和家砖村转抄符处村的谱序可知:符处村迁雷祖为景霓公,其兄弟四人,即景志、景略、景泰。祖居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松树下村。景霓公原为豫章府教授,大约于元末明初入籍雷州,生二世君士、君友二公,君友公失传;三世祖常卿、琼台公,琼台公亦失传,根据推断:君士生于元朝延裕年间,逝于明洪武四年,雷州市包括东海岛,遂溪县部分村落的符族于每年清明节集族而祭的祖坟就是君士公的坟墓,此墓为石椁棺,由几块粗制的本地盛产的玄武岩石板砌成,长不过2米,宽大约50厘米,墓前竖立巴掌大的小石板,字刻“洪武四年”,以前清晣可辨,现以模糊,其他再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现在,符处村包括同村委会的东山、赤坡村共有符氏人口3000多人,从符处村分居出的村落有杨家镇水潮山村、调乃家村、宅湾村、洋界村、符处市、铺坡村、黄竹村等十多条自然村,估计拥有符氏人口超过10000人。

瑞法支的基本情况  雷州市企水镇英楼村现拥有符氏人口1200多人,该村多姓杂居,符氏源自同村委会的特朗村(古称藤萝村),始迁祖瑞法公,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村民曾因击毙匪首而遭报复,土匪攻陷村庄,村民仅五存一、二,符氏族谱一同被毁,故落籍始祖来源无从考证。据上年纪人讲,瑞法公先居雷州城下河里,于明代中后期落居,现特朗村符氏人口大约500多人,从特朗村分居纪家镇锦盘仔村,白沙镇和家砖村、

和家砖村、现拥有符氏村民1000多人,根据该村编于1988年的族谱载,从和家砖村分居的村落很多,白沙镇朝阳村、井园村,客路镇彬家村、坡正湾村,杨家镇北坑仔村,纪家镇锦盘仔村(从特朗村迁入一部分,从和家砖迁一部分),覃斗镇讨泗村则又迁自锦盘仔村,讨泗村拥有符氏人口1200多人;锦盘仔村有符氏人口1000多人。

那么特朗村始迁祖瑞法公的祖居地?由于没见可靠的族谱,难于考证,清同治二年,符兆鹏题进士科,为雷州符族的骄傲,为旌表先祖,往往在祖居地置留纪念物,听说当时分别在故乡和家砖村、祖居地特朗村竖立进士旗,和家砖村竖立进士旗后,村庄接连出现一些不吉利的事,故不久就拆毁;特朗村竖立进士旗,旗杆曾保留很长时间,解放后很长时间还保留有旗杆石,而邻近的和家村则从未听说有竖立进士旗,旗杆石的传闻,从而印证了和家村和家砖村不属于同一符氏分支。听说符处村现在还保留着符兆鹏题进士科时竖立的旗杆石,如果属实,可证实瑞法公可能出自迁雷始祖符处村景霓支,因为直至清末民初,我们地方符氏村落的族谱还是比较完整,认祖归宗还是比较便利,派系的分别也清楚,如果瑞法公属于景霓支,那么景霓支在雷州地区的人口估计将超过20000人。

作者:符人 来源:符氏文化研究会
二维码分享:
雷州地区符氏的历史及影响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门第书香浓,父子两学者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