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广东符氏 >> 内容

一门三府第,父子两县令,声名显乡里

时间:2011/6/17 12:52:25 点击:

  核心提示:符氏先民约于明朝成化年间立村,历经祖祖辈辈的辛勤耕耘,创造了辉煌的聚落文明。故里地灵人杰,文化昌明,官宦显赫。明清时期很多先贤考取功名——举人3名,贡生21人,其他生员37人,他们在各个时期充任县丞、知县、州同或知府,直至在朝庭为官。...

和家村为雷州市符姓集居的村落,距雷城之西15公里,雄踞半岛台地貌似螃蟹的波状山坡上。环村多坡地及平畴,村前两山相拥,村东龙峰耸立,村西凤山对峙,村后两道山坡起伏绵延至村前,应风水学上“双龙入脉”或“天龙地凤”之妙,村前及村西为南渡河两支流夹村而过,为一块风水宝地。村落古建筑规模宏大,巷道、宅舍井然,环村古木翠拥,令人留连忘返。

聚落的山水优美,绿树成荫,沃野环抱,既有舟车之便,又有灌溉之利。

符氏先民约于明朝成化年间立村,历经祖祖辈辈的辛勤耕耘,创造了辉煌的聚落文明。故里地灵人杰,文化昌明,官宦显赫。明清时期很多先贤考取功名——举人3名,贡生21人,其他生员37人,他们在各个时期充任县丞、知县、州同或知府,直至在朝庭为官。岁月的流逝,历史烟尘的荡涤,这些贤哲的足迹留下的不多,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浩劫,遗迹几乎毁尽,现在村中有零星遗迹存留的,声名显远的只有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县令符镇江,符乃嘉父子。

符镇江家族留存有座颇具规模豪宅,由于与邻村何姓瑚村发生村斗,引发以何姓为主的国民党政治势力反符派军阀的连续三年的抢掠,以及文革的拆毁,现仅存北面的房屋,从火砖铺设地板和残垣,大体可以看到整座屋第的轮廓,东西宽30多米,南北长60多米,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几乎拥占村东第一条村巷。

据上辈人讲;此宅原有房间100多个,第中有“第”,屋中有屋, 大门楼的门匾为“朝议第”,现大门楼已毁,仅存石鼓一对,一蹲竖放,一蹲掩没于灌木杂草丛中;由大门楼直通西边的“白虎门”依然存在,大门柱各由一块玄武岩石板磨制而成,坚固美观,庄严雄伟。

现存北面的房屋分为东西两列,中间有火砖铺设的二米多宽走道,每列有五行完整三间五房大屋,有门楼,有庭院,左右厢房及主屋。东面的房顶已坍塌,飞檐翘角上爬满藤蔓和青苔。西面的屋宇比较完好,最北的一座为“忠宪第”, 匾额上的字迹虽已模糊,尚可辨认;中间的一座为“广文第”,刚修葺不久;南边一座仍保持原貌,屋檐饰以花鸟,匾额因破四旧时用石灰刷过,字迹已模糊难辨,门楼的椽木硕大,直径超过30厘米,第三支椽木还挂着一对生了锈的铁吊环,大概是富户喜庆时吊灯笼用。

此宅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后经几代人的扩建,才形成如此规模。符镇江任官于外,念其先祖创业、养育之恩,貤赠曾祖符思永(增贡生)、曾祖母何氏,陈氏;祖父符维纪、祖母黄氏;父符作霖(增贡生)、母梁氏为“资政大夫”和“二品孺人”;同治十二年,在村东北山坡上建“诰封亭”,此亭结构严谨,作工精巧,亭的正前方刻“龙章宠锡”,下方刻“三代二品封典”,乃清代末年岭南才子陈乔森的墨迹;亭门两侧刻石联两副,为广西按察使右江道谢启照、柳州知府张桐熙及恩思府知府陈晋鲤等人撰写,该亭现列为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康县续志,职官志》载:“符镇江,字卫侯,号锦波,广西试用同知署迁江县知县,乃嘉父,兆龄祖;以子乃嘉、福建永福县知县同知衔加一级赠朝议大夫,妻雷氏、妾陈氏封恭人”;“符乃嘉、字龙圃,号寿仁,附贡生,任福建永福县知县,镇江子兆龄父”;“符兆龄,字琬宜,福建试用、直隶州史目署邵武县水口巡检。”

符卫侯、符龙圃、符琬宜祖孙三代为官,父子两县令,彪炳史册,在从政之地,他们的政绩如何,由于时空的远久,难以考证。而在我们这带地方,对符卫侯,符琬宜祖孙的记忆并不深,而对符龙圃的声名却如雷贯耳,远近闻名,记忆犹新。符龙圃任满告老还乡,在我们故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其敬老爱幼,乐善好施,奖掖贫穷而聪明的读书人,为缓和与邻村矛盾,慷慨解囊,赔偿对方的死伤者家属,他们树立官宦之家,积德行善,回报故里的良好典范,影响着我们几代人。

符龙圃家族为我们地方富户,清末民初,租田分布在周围各条村庄,有一次,兹里村何姓佃户担来租谷缴租,恰逢符龙圃妻子陈氏牙痛难耐,无心收租,又看见佃户大汗淋漓,不停地喘气,她还关心地问:“牙痛吃力——劳累,还是担谷吃力。”佃户答:“奶奶啊!担谷不怎么样,长期饿肚子比牙痛还要难受呢!”此情此景,富家奶奶感同身受,对穷苦佃户起了怜悯之心,于是打发佃户担回租谷,免收当造的田租,之后,对兹里村有孩子读书的租户,都不同程度减收租谷,直致现在,兹里村曾受益的后人还念念不忘符龙圃家族的慷慨相助。

现在的合兴墟原称后坡墟,因利用我们村后坡而兴起的小集墟而得名,有时逢集将散,符龙圃出钱买下小贩没卖完的鱼、肉、菜等,分给我们村中的孤寡老人和贫困农户。

符梦松生于农民家庭,幼时靠放牛为生,但天资聪颖,家近书塾,经常听到朗朗书声,久听入心,偷扒书塾窗边多记,模糊之处,即问书塾玩伴学童,学业长进,光绪25年(1900年),逢县学招生,报名与学童同考,结果考中,村民喜奔相告,然而,梦松家穷,其父一愁莫振,符龙圃当时正休养在乡,闻知此事,即慷慨解囊,资助梦松进入县立浚元书院读书,其不负众望,学业突飞猛进,清末被官府选派公费出国留学,在日本法政学校读书。民国四年出任海康县知事,一年后辞职远赴广州,追随孙科,出任省政府参议。

符卫侯、符龙圃、符琬宜死后均归葬故乡,符卫侯墓地在“诰封亭”前,与其孙符琬宜的坟墓毁于上世纪70年初期的挖墓建猪栏风潮;符龙圃死后先葬外村,民国二十八年迁葬故里,墓前石像生及墓碑完好,碑文为正方块长扁体、阴刻,字“皇清诰授奉政大夫、晋授忠宪大夫钦加同知衔特授永福县知县恩加一级附贡生……”,墓地曾被偷挖,近年其后裔出资已修葺一新。

作者:符英豪 来源:符氏文化研究会
二维码分享:
一门三府第,父子两县令,声名显乡里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