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源流叙
中国人都注重自己的姓氏,而且寻根探源,重视自己的“根”敬奉自己的祖先。这种传统美德,铸就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谱系之作,正是详吾祖之自出而溯其源也。
一、符姓产生的由来
据唐·林宝《元和姓纂》载:“符氏、鲁顷公之孙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瑯琊。”鲁顷公为
二、符姓肇基于瑯琊
山东之东南部滨临于黄海,有座山因山石瑰丽,被称瑯琊山。春秋末越王勾践灭吴后想北上称霸迁都于此,筑观台以望东海,又称瑯琊台。秦始皇併天下,公元前221年始置郡称瑯琊郡,是当时36郡之一,治所设在临沂开阳,故临沂古称瑯琊。是历史上一直为瑯琊郡、瑯琊国、瑯琊道、沂洲瑯琊郡等治所均设在临沂开阳的缘故。
鲁顷公被楚考烈王放逐下邑莒地,莒地本是春秋小国,属齐国管辖,战国时被楚国所灭,其地域包括现臨沂市河东区、莒南县、沂南县及兰山区、沂水县、莒县大部,可见莒地实为临沂的一部分。顷公放逐莒地生姬庆,庆又生公雅。莒地作为顷公放逐之封地,自然成为顷公及其后人生活的属地,公雅为顷公嫡传孙,自然成为这里的主人。公雅及其子孙亦自瑯琊入朝为官,始用符姓,故瑯琊是符氏原住地,即肇基于瑯琊是符氏发祥地。后嗣则以瑯琊郡为符氏总堂号。
公雅三十四孙符璘住河南陈州宛丘,因平叛有功,入朝任唐辅国大将军,被封义阳郡王,故符氏又增加了“义阳堂”这个分堂号。海南符氏大多是符璘后裔,多用“义阳堂”号。
三、符氏发展与外迁
鲁亡国数十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公雅及后人入秦为官。由于其贵族血统和良好的教育,秦汉以来符氏为官者甚多。因仕途开始逐步外迁。据史料载:约公元前221—202年,符氏第二代符翊在秦始皇时任巴郡大守。
约公元前206年,符氏第三代孙符宽在秦二世任巴郡大守。
约公元前190年,汉惠帝时符季真(公雅十一世孙),出任陈畄国相(今开封市),其玄孙符表(公雅十五世孙)。任东汉齐郡太守;居于陈畄浚仪的东汉符融(公雅十五世孙),封为光禄大夫。他们都生自瑯琊符氏。
符融字伟明,公元140年东汉桓帝时人,游大学,师李膺,研究治平,博学善谈论。膺每见融輙绝其他宾客,听其言论,融幅巾奋袖,谈辞为云,膺每捧手叹息!由是知名。融为学者名流,东汉名贤,德高望重,世人景仰。后嗣尊融公为瑯琊符氏鼻祖。其德配邹氏夫人生子二:符坚、符德。坚公为令奇公十八世祖;德公后裔彦文、彦武两分支都散居闽湘各地。
约425年,符嗣任南朝宋辅国大将军。约500年符伯度任南朝,梁辅国将军。约500年符承祖,洛阳任北魏孝文帝时,任辅国将军,后转礼部尚书。约530年符楚,洛阳人,平东将军。
符氏自秦汉崛起,经30余代繁衍,至唐宋年代,已是人才辈出,名信显赫,乃是中华的名门望族。
唐朝有符令奇(公雅33世孙,融公子符坚后裔),临沂人,任卢龙军裨将,田悦叛唐,令奇密令子符璘弃逆从顺,率弟符琳、符瑶归马燧,令奇被田悦杀害,唐追赠为户部尚书,瑯琊郡公。
符璘字元亮(公雅34世孙),归顺马燧后,平叛有功,入朝为辅国将军,封义阳郡王。父子二人,均以忠义名垂青史。
五代时符存审字德详。(符璘之玄孙,公雅38世孙)。陈州宛丘人(今河南淮阳市陈县)。出身武将世家,从后唐庄宗(李勖)破梁军,走辽兵,败刘鄩,大小百余战,未尝败北,与周德威齐名,官至宣武节度使,生九子均为名将,尤以四子符彦卿最显耀。
符彦卿字冠侯,十三岁能骑射,廿五岁在后唐以吉州刺史讨王都于定州,大败辽兵于嘉山,后晋时辽兵围阳城击走之。彦卿为将有谋略,英勇善战,关心体贴士卒。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天雄军节度使,拜大傅,封魏王。后随赵匡胤入北宋,加大师兼中书令。生六子及六女,两女为皇后(后周太宗宣懿符皇后,北宋太宗懿德符皇后)。公元975年去世,卒葬江西广昌,现广昌有符彦卿公祠及陵墓。
符昭愿(彦卿第三子)跟随宋太宗讨伐征战,卓有战功,任蔡州刺史,天雄刑州二钤辖。1010年病卒,奠祭中宋真宗亲临吊唁,追赠镇东军节度使。
符德后裔九传济南公由江西建昌(今南城县)迁南昌之丰城,厚德蓄积数十年,其曾孙符毅字世仁于南宋淳熙间授文林郎,官大理寺评事正卿,居官平恕,详刑弼教,赞颂于时。其嗣念辉公,淳熙登进士第,昆仲三人,俱科场高中,官居显位,一门鼎盛。
十七传希贾公由南昌之丰城迁闽省汀州。其子符宗礼号千峰,幼而灵敏好学,研究理学,以倡明大道为已任,南宋淳佑四年甲辰登进士第,擢探花郎,官至吏部尚书,资政殿大学士,直讲度宗,签书枢密院,参知政事致仕。封盱郡开国侯,谥文定公,赐棺归葬闽汀,再旨下本县立像于祠以配享。
公元891年符元生(唐末公雅39世孙),1025年符有晨(43世孙),1035年符渚(43世孙),1351年符立斋(54世孙),先后四公由闽省莆田,奉命渡琼抚黎有功,立家于琼,位居高官,家族显赫,使海南成为最多的符氏聚居地。
自秦汉至唐宋乃至今,符氏历2200余年之蕃衍,以瑯瑯为起点,相继辐射散居湖、广、江、浙、云、贵、川、陕及全国各地,有渡洋乔居国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日本、加拿大、美国.越南等,但无论迁居何处,年代久远,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瑯瑯的族根,和义阳的宗风,世代以忠义传家,英才辈出,古有符融,符令奇、符璘、符存审、符彦卿等众多历史先贤,名垂青史,当代亦有功勋卓著的名人,如毛泽东的老师符定一,新中国第一任文史馆馆长;抗日将领符浩任外交部副部长及驻联合国代表,著名抗日将领,北京军区政委上将符廷贵将军,他们均以自己的辉煌业绩,为符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据公安部2007年全国人口统计资料显示,符姓居民94万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0.075%,如再统计港、台同胞,海外符氏侨众,当今符氏人口不下百万。
四、湖南符氏的兴起
南宋末期符庆字廷秀(符德后裔)在闽汀生子彦文、彦武,彦武在闽汀字旧业,彦文由闽仕湘。
符彦文字成章,生于南宋宝佑三年(1255年),于元初至元年间(约1285年)由闽宦湘,任沄州(长沙)协镇(武队官,称元万户公)。因爱潇湘洞庭之盛,衡岳祝融之秀,寄籍湖南,立家宁乡,历数传而烟火成鳞,遍布三湘大地,后嗣尊彦文公为湖南符氏始祖,卒葬宁乡枫梓庙山,(注:1998年宁乡修环城公路经墓地,乃将公墓迁桃江金沙洲狮形山)。德记谌氏夫人,生子四:长公辅、次公弼、三公旬、四公钦。
长公辅字以仁,配郑氏生子二,忠烈、忠宪、忠烈生孝廉,孝礼,孝廉生子三,思诚居益阳修山;思得居益阳响板滩;思盟居桃江符家湾,金沙洲,孝礼生思三,居益阳跳石塅;忠宪生孝节,节生思忠居宁乡沙田。
次公弼字孝友,配杨氏生忠告,告生孝震,震生思奋居湘阴;思立居平江。
三公旬字德山,配 氏,生子四景祥、添祥、华祥、寿祥、荣祥居衡南。
晚公钦字宣义,开基衡山,配穰氏生子忠信,信生孝则,则生子二:思达、思通,思通居衡山守旧业,其后裔分部在白果,留笔圹、小南港、金家冲、栗山湾等地。思达迁攸(后另记)。
符氏立足湖南到现在已700余年;经三十余代之繁衍;经历大动荡,大变革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洗礼;后嗣始终不忘琅琊宗风;后嗣对湖湘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奉献。
明朝益阳符善祥任云南府通判;益阳符善继公任河南开封府教授,清朝益阳符笔臣嘉庆庚申举于乡,乙丑(1805年)登进士第,分发河南卫辉府淇县知县,当代符定一字宇澄,湖南衡山人,1908年北京京师大学堂毕业,回乡任岳麓云院院长,省教育总会会长,1912年任省立一中校长时,发现毛泽东为中国有用之人才,支持其活动,公为官清正,刚直不阿,后辞职献身教育,著有(联绵字典)计四百万字,还著有《新学伪经考驳宜》,《说文本证补》等,可谓著作等身,称文章泰斗,文字学专家。解放后,经毛泽东的邀请,任新中国第一任文史馆馆长,尽职尽责,作出重要贡献。周总理总结符定一三大贡献,一、发现毛泽东为中国有用人才;二建党初期支持党的活动,营救党的领袖;三是晚年参加反蒋斗争,对建设新中国有贡献。1958年去世。
符道生,益阳人,1934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十九师110团任连长,1937年在上海与日寇作战,打退日寇数次冲锋,英勇牺牲,安葬在上海抗日烈士公墓。他在笔记本写了首诗,“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战疆场。”是我符氏又一名抗击日寇的先烈,名垂青史。
五、攸醴符氏的历程
公钦祖开基衡山,其四世孙思达公由衡迁攸,住在攸西太平观,龙王陂,生活贫困,艰难度日,配段氏,生子一,六代单传,生齿日稀,特别元末明初之际,战乱纷飞,陈友谅军进驻攸县,元朝统治残酷镇压。后朱元璋与陈争夺杀掠;以及盗匪盘居抢劫等。“血洗茶攸”正是此时,兵连祸结达十三年之久,人民颠沛流离,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死亡枕籍,拠载:攸州由六万人,锐减不足三万人,由州降为县。攸县符氏仅剩德馨公一人,而至匿居扶竹冲象形垅砦而幸存。
十一传德馨公字永谦,系思达公六世孙,以劫后余生于明初(1380年左右)由太平观迁入扶竹冲。扶竹冲是一片四周环山的盆地,山川秀美,土质肥沃,有一条小浊江,由北向南串流盆地中央,灌溉方便,气候适宜,便于农耕。德公下决心开发这片处女宝地,以解决生活来源。经过数代人艰苦劳动,辛勤耕耘,使沉睡的沃土,披换新装,人烟鼎盛,物产丰足,民风敦厚,成为攸醴符氏发祥地。
攸县符氏之发展,实由德馨公开始,德公40岁后配妻刘氏,生子通灵公,通又生子六,结束了六代单传的局面,从其孙显字派起,扶竹冲派分四房。长房显镇公为开房祖,其后裔住扶竹冲龙山屋场,观下磨刀圹;二房显高公为开房祖。其后裔住扶竹冲,老屋、毛胡子屋场,三房,显隆公为开房祖,其后裔住扶竹冲,而后扩展到杏甲台、瓦子坡、留嘉垅、湖鸭圹、八合冲、罗家桥、金坑、洋州湾、牛头湖等地,该房人文发达,成为攸醴符氏主体。其中17传用葵公字君雪,明末因兵去广西,在应垛皇姑营充本营守备,在军中娶妻立室,生子正桂公字若芬,在清初以军开籍海南文昌,在海南蕃衍发展;四房显亮公为开房祖,其子万春公之次子符泰,四子符纠迁居醴陵贺家桥之月下岭,以后扩展到攸坞、响圹、欧家湾、东富等地蕃衍发展。
到二十传潜传公字公会(任族长)继承其父若冰公之遗志及族众厚望,偕长房筠友公(范传)二房芳山公(世熙等倡修建祠字,以原36丘)地名之田租积十余年之积累为基金,族众集资,于康熙五十八年符氏宗祠建成,祠宇巍峨,使我符氏列祖列宗棲身有所。
我祖由衡迁攸,至二十二传映杰公派名大鳌,基业始扩,富冠乡里。生平好义乐施,扶贫济困,筑路修桥、修谱建祠、施财解纷,均不惜巨金、饮誉乡里;嘉庆九年,诰封武略佐骑尉正六品,其妻文氏诰封安人,其功绩荣载于《攸县志》同诒版。
厥后二十四传亮采公派名光锷,也扬名于时,富冠攸西,公性耿介,不苟取与,好行其德于桑梓,造福于乡里,怜爱弃婴,捐巨租成立小集育婴局;村路崎岖行路难,捐巨租成立攸西路会;灾年荒月贫民饥,捐谷成立忠台积谷仓;县乡各项义举,不惜巨金以赞助。同治六年诰封奉政大夫,正五品,其夫人罗氏诰封宜人,其义行旌表于朝。二公虽为巨富,不忘扶贫济困各项义举,为富以仁矣!
自明至清,符氏后裔,以农桑为根本,但课读诗书出,弦诵之声未绝,列文痒者代代不乏其人。二十七传劢相公派名昌厚号磊度,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明好学,十年寒窗苦功,负笈岳麓书院,终而一举成名。于光绪二十八(1902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湖南乡试中举人。当时称:雄文四篇,名震三湘,所以在晚清年间,符氏富甲县乡,文有举人,称西乡符,为攸县名门望族之一。
从晚清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时期。符氏后裔,始终顺应历史潮流,遵守祖宗遗训,或立足本土,或远走他乡,从事各行各业活动,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抚今追昔,符氏自公雅以官司得姓,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尊符融公为瑯琊符氏鼻祖,亦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堪称源远流长。与兄弟氏族在中华大地上,和谐相处,并肩前进,创造了祖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光耀世界。展望未来,符氏后裔亦如既往,踏着祖辈的足迹,一代胜过一代,在这生我哺我的土地上,与兄弟氏族一道,创造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第二十八代嗣孙符罗维综叙
二0一一年八月
主要参数文献
1、社科院《姓氏源流文摘》符姓节
2、司马迁《史记》卷一
3、《符氏文化》研究第三辑
4、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符融传》
5、民国甲戌年《攸醴符氏五修族谱》
6、臧励和等《中国名人大辞典》商务印书馆1921年版
7、《攸县志》同治版、晚清民国版
8、《中国史大事纪年》 臧云浦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