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防接近尾声,同是台安富家镇动物防疫员的“老符头”符绍刚和儿子“小符子”符晓东每天都会定时交流各村的防疫检疫情况。
今年67岁的符绍刚从事兽医行业48年,是当地有名的资深兽医。如今,符绍刚依旧背着动物防疫箱服务乡里。
符绍刚刚入行那阵子,由于很多时候都是打着赤脚趟泥进猪圈鸭舍,这行被成为“赤脚兽医”;后来生产队出现,又被称为“大队兽医”;生产队解体后,“大队兽医”成了“村兽医”。而今,动监部门将兽医行业整合细分,他又成了动监防疫员、协管员、畜产品安全检疫员。
兽医的工作条件今非昔比,让符绍刚感受颇深。“过去根本没有胶皮靴和防疫服,干活都是打赤脚进猪圈,齐膝深的脏水泡着,经常得病。”符绍刚指了指左腿,这条左腿曾因经常处在潮湿环境中而引发病痛。“过去进猪圈给猪打防疫针必须两个人,一个注射一个抓猪,末了还弄得全身是脏水猪粪。现在都用猪口套,套上后直接上手注射。”符绍刚感叹,除了技术上,工作环境也改善不少,过去那种污水横流的畜禽房舍,如今基本都改建成新型圈舍,相对干净了许多。
兽医行业不断改变,不变的是乡亲们对基层兽医的信任。这份信任是基层兽医们的工作动力和人生价值的体现。
“19岁那年刚入行,乡亲们都称呼我‘小符子’,而现在都叫我‘老符头’。”符绍刚摸了摸脸上花白的胡茬,笑容里带着一丝自豪。在符绍刚看来,称呼的改变记录着他48年来的工作成果,无论是“小符子”或是“老符头”,乡亲们热情的招呼声在他听来都很悦耳。“没事儿,老符头来了,手到病除。”符绍刚很喜欢听这样的夸赞,但现在他更喜欢听乡亲们夸奖“小符子”,因为,他的儿子符晓东也成为了一名基层兽医,踏着父亲的脚印行走乡间,接过了“小符子”的名号。
与身材瘦小的父亲相比,符晓东壮硕很多,相似的,除了容貌,还有同样长时间风吹日晒的黝黑肤色。与父亲符绍刚不同,符晓东毕业于锦州畜牧兽医学校,是个地道的“科班生”。
“过去我父亲外出行医时,我有时会跟着,对兽医这个行业从小就有一定的了解。”符晓东说,在报考时,在父亲的影响和鼓励下,他选择了兽医学校。
符绍刚很推崇儿子的技术,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兽医技术知识更新越来越快,这种专业学校培训出来的学生知识面广,知识量大,唯一缺乏的就是实践经验。符晓东则很佩服父亲,在从业之初,很多用书本知识解决不了的疑难杂症都被父亲的“土方儿”解决。“我认为兽医这行经验才是最重要的。”符晓东搂着父亲的肩膀笑道:“如果说我是‘科班生’,我爸就是‘土专家’。”符晓东说,有段时间养殖业不景气,自己也出现过失落感,曾想过转行,是父亲鼓励他,使他在兽医行业继续走下去。现在,“小符子”的名气几乎可与“老符头”比肩。
也许是遗传因素和环境熏陶,符晓东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在生物方面显露出很高的天分。在高中的生物解剖实验课上,符晓东儿子利落的手法得到同学们的钦佩和老师的赞赏,还取得过生物实验比赛二等奖。符晓东笑称,他和父亲希望孩子向生物科研方面发展,“这个领域前景更广发展更大,也算是我们兽医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