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到2002年底,他经历了生命中最痛苦的3年。无法读书,无法工作,看不到前途,绝望的感受让他时常失眠,对声音格外敏感,一点点动静都让他无法睡觉。整个人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2003年,海南省残联举办的一个残疾人免费按摩保健培训班,把他从绝望的河中打捞出来。在这个培训班里,他不仅交到了朋友,学到了可以谋生的手艺,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一位盲友借给了他一本盲文自学读本。
“当时是2003年夏天,那个台风的季节,我的手指天天都在摸着盲文,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父母奇怪地看着我,不知道我在忙些啥。”
当他花了一个月时间,终于掌握中英文盲文的认读技巧和规律时,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我又自由了,又可以读书了。”
从此以后,他离开了父母,不再依赖父母生活了。他进入了盲人保健按摩中心工作,独自谋生学习。如同饥渴的人重新得到美味的食物,触摸盲文,他又一次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2004年,他通过“盲用电脑阳光读屏软件”学会使用计算机,后来还成为了海南省残联电脑培训班的助教。
但是他追求的脚步没有停止。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听说北京特教学院招收盲人大学生时,只身一人赴京考试。2005年10月15日正值盲人节,他在北京联合大学参加了考试,是当时唯一一位使用计算机卷考试的学生,每道考题都是敲打键盘答完的。最终他以全国第四名的成绩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北上求学,向命运挑战
北上求学,学习中医针灸推拿,符史勤一如继往地刻苦。在两年专科学习里,他不曾回过一次家,而是把往返路费当作寒暑假里地下室的房租和伙食费,在北京市宣武区中医院推拿科参加临床实践。他的老师同时也是中医院的医生,最后一年里,他的周末、寒暑假都在老师所在的推拿科接触临床,或忙于病例收集、查阅资料,“太忙了,长城一次也没有去过。”
他的外语也得到长足进步。起初因为有视觉障碍,老师所在的那家医院曾以医疗安全为由拒绝接收他实习,但正赶上医院缺针灸科、推拿科和康复科的英语口译,他发挥专长为院方无偿翻译以换取实习机会,结果出色地完成了翻译和带教留学生的工作。
两年的基础学习他觉得还远远不够,2008年10月他再次考取了北京联合大学本科远程学习。他走南闯北,深入盲人按摩行业,勤工俭学,与同道们切磋技艺,同时按照学校的规定在网络上完成各科理论考试,顺利拿到了本科文凭。
2011年符史勤回到海南,海南特教学校负责人一看到他的简历,了解了他的情况后,当场就决定聘他为老师。
爱心,更眷顾勤奋的人
2012年5月13日,符史勤带着记者参观海南特教学校校园。一路走,他会告诉记者左边是什么楼,右边有什么建筑。我们并肩前行,他行走自如,令人时常忘了他原来是一个看不见风景的人。
在盲童教学楼里,他上楼,进教室,开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自如;再看他用电脑,双手在键盘上飞舞。
在学校,他的套间宿舍收拾得很整齐。他自己做饭买菜,说自己做的好吃。记者去的那一天,他甚至还煲了一碗养生汤。
这么多年,他的时间都花在学习上。33岁的他,至今没有成家。问他心目中的妻子,他笑着说:“希望是一个能看得见的人。我曾到一个盲人朋友家里去玩,有一次他一边切鱼,其余的被猫叼走了他还不知道。”
再坚强的人,也有柔弱的一面,需要人去呵护。
其实在符史勤成长的过程中,他一直沐浴着爱心成长。当他在文昌乡下以泪洗面时,是省残联的盲人免费按摩培训班,将他带出了苦海。“当时文昌残联专人送我和另外两个盲人到海口,还给我们每人100元。文昌残联一直以来就像我的家一样。”
他考上北京联大,2年学费生活费要2万多元,当全家人为学费一筹莫展时,是文昌市政府的多个部门,还有海南省残联和文昌市残联的干部、群众以及亲友资助了所需费用。专升本时,省残联又资助了他一半的学费。
最令他难忘的是,乘飞机上京赶考时的那个秋天,邻座的一位东北叔叔,说北京天冷给他买了冬衣,后来还多次问寒问暖,主动资助他学习。
“人们往往把爱心送给不向命运妥协的人。”符史勤说,“残疾人,千万不能因为一些困难就不自强了。自暴自弃,只能是死路一条!那会让我们更无助。”
一个个善举,让他觉得,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善良的人们给予了他们很多关爱。
“我曾下决心学成后一定要回报家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符史勤说。
他真的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