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则符确读书的故事。当年在儋州中和镇,许多年轻人都热衷于下酒馆、溜狗玩鸟逛大街的时候,符确却很少出门,一心一意钻研苦读。有一天学堂放假,但符确没有回家,仍在读书。苏东坡和黎子云在荷塘边垂钓,突然一对燕子飞来,栖落在两人的钓竿上,苏东坡随口说一句上联“春暖燕知归”,黎子云一时想不出下联,捧读路过的符确正好听到,答曰 “道明人觉晓”。苏东坡听罢非常满意,称赞符确将来必是大有作为的可造之材。还有一次,符确晚上在家中的油灯下苦读,家人把糯米糕和糖浆端到他面前,让他边吃边学。当家人回来取碗时,发现糯米糕吃完了,糖浆却没有少。再看符确的嘴边,全是黑黝黝的墨迹。原来他低头看书太认真入神,把墨汁当作糖浆沾着吃了。这与大科学家牛顿读书入神时错把手表当食物放入开水锅里煮何其相似。后人评说这个故事,称符确吃的是墨水,所以满肚子的学问文章。
在这里我必须提到符确的父亲符安会和母亲
符安会为什么带着儿子来到更遥远的海南西南部来呢?原来是为了考学。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桂州知州王祖道任提刑,被派往海南黎族地区考察,他发现“黎地广阔、郡县稀少”。为迎合当时皇帝宠臣蔡京开拓边疆的构想,他奏准于黎母峒即今东方市东河镇中方村设立地区一级的行政管辖机构——镇州,辖四达、感恩、龙门三县。至大观四年,镇州仅存在4个年头即被中央政府撤销。宋代行政体制规定,只有州一级行政机构才能组织乡试选拔举人。符确就是在这期间从赤坎村到镇州参加乡试考取解元的(举人第一名)。可以说,符确求学成才,与他父母亲的全力支持和精心照顾是分不开的。如今在东方市北片村庄乃至昌化江下游两岸,重教育、送子读书的风气长盛不衰,求学成才的例子不胜枚举。许多父母砸锅卖铁卖耕牛也要送子女上学读书的优良传统就是从符安会那里学来的。
有一个问题族里一直争论不休,就是符确到底是何许人也?符确考取海南第一进士,又任两州太守,功成名就后,谁都想来认老乡。琼山市说符确是琼山人,儋州市也说符确是儋州三都镇湳源村人,东方市更说符确是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人,我认为都有一定道理。符确祖籍文昌,其祖父和父亲早年迁居琼山,符确于宋神宗赵顼熙宁二年(1068年)出生,在琼山和文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读书生涯。后来父亲带着他迁移到儋州追随苏东坡求学,在三都湳源村及中和镇居住求学好些年。学业既成,父亲又带他辗转迁移到东方赤坎村,准备参加镇州乡试。从此,他与父亲符安会、伯父符安福等家人长年居住在赤坎村。晚年辞官回乡后,他也是琼山、儋州、东方几处走动,造福桑梓。所以你说符确是琼山人也行,是儋州人也对,是东方人更没错。可以肯定的是,除去在外做官时间,符确及家人居住最长久并养老送终之地是赤坎村。因此,绝大多数史料记载符确籍贯均为东方市赤坎村(即昌化赤坎村)。
符确的迁移之路是我族人外迁繁衍的缩影。符氏起于山东临沂(琅琊郡,符雅故里),发于河南淮阳(陈州宛邱),后迁江西,迁福建,渡海南,其他支系更是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这简直就是“四海为家”嘛。据考,全世界有符氏150万人,其中海南有60万,为第三大姓,大陆有60万,海外有30万人。符氏在全国姓氏中排130名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