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赵佶大观二年(1108年),取得举人资格的符确赶赴首都东京汴梁(河南开封),准备参加3年一次的会试“全国高考”。会试大家不一定懂,高考可是人人皆知,单考试时“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过五关斩六将”就让人脱层皮,何况符确当年还要经过3个月从海南到开封长达2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其艰难可想而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经受千般磨练,符确终于迎来人生最辉煌时刻——金榜题名时! 大观三年登己丑科进士,名列贾安宅榜,符确破天荒成为海南岛历史上第一名进士。元明两代《琼州府志》、《昌化学记》、《儋州志》和《箫志》都作了明确记载。有人考证,说陈孚、姜唐佐考中进士比符确早,非也!陈孚中进不假,但他只是来过海南拜琼州知府宋之过为师学习,他的籍贯既不是海南人,也不是从海南选拔赴京参加考试的,因此得不到史学界的认可。而姜唐佐与符确同为苏东坡学生,但他仅考中举人不是进士。
金榜题名后,符确官拜承议郎,任广东韶州、化州两郡太守(州长)。在广东任职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减轻徭役赋税,兴修水利,劝课农桑,办学兴教,传扬中原文化。多年仕途,他一直默默无闻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两届州长卸任后,州内大小官员、各界士绅和众多百姓敲锣打鼓、依依不舍地送别他。史料记载,甚至有百姓送他直到雷州半岛最南端的海安上船才依依惜别。由此可见,符确虽为官一任,但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符确在广东任职多年,又是一位博学多才、满腹经纶的才子,应该有不少值得传颂的诗词著述和事迹典故传下来,但因年代久远,史料失散,近代史志记载较少,流传不多。近年,有符确后裔曾两次前往韶、化二郡所在地广东省韶关市、化州市、高州市等地查询史料,颇有收获。而且,符确卸任后回到家乡东方市四更镇赤坎村和儋州市三都镇湳源村,建立孔庙、兴办学堂、教化百姓、造福桑梓的事迹则有口皆碑、确信无疑。一位退休的进士州长,能以其日暮垂年,为家乡邻里无私奉献如此巨大的精力、智力和财力,反过来也可以佐证其为官清正廉明、勤政为民的一面。
作为一代儒宗,海南第一进士,符确给东方、昌江、儋州人民的影响极其深远,受到当地符氏宗亲和平民百姓的尊重、爱戴和敬仰。在东方赤坎村,他弘扬恩师苏东坡劝课授学的义举,创办“兴贤坊”学堂,供周边各村的子弟上学读书,他亲执教鞭。“兴贤坊”得到符氏族人代代继承和传扬,虽几经损毁,仍被后人修复。在学堂办学经费困难时,他甚至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到新街镇益兴村购买8亩盐田,将营运收入源源不断支持学堂的教育经费,后人亲切地称其为“符确田”,这块盐田由符氏族人经营到解放初才被东方盐场收归国有。他在儋州湳源村也出资建立孔子庙、兴办学堂、劝学教化,他还规划村庄、修建公路等诸多公益事迹不胜枚举。以平常心而论,一名退休官员,本可以在家乡安享晚年、享受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没必要花钱出力又费神做那么多事。现代人有能力、有资金实力的官员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也不见得有几个愿意全身心回家乡为教育、为公益出钱出力,况且是千年之前的宋代。这就是符确精神的最可贵之处,深受后人追忆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