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符融生平
符融(?-183年),字伟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浚仪人。东汉(25年-220年)末年名贤,《后汉书》(南朝宋·范晔)卷六十八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据说是符氏第一个被正史记载的人物。《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
符融年轻时任都官吏(地方上的小官吏),可是他觉得当个小官吏辱没了自己的才华,于是就找个理由辞职不干了。后来游太学,拜少府李膺(110—169年,由此可以推断,符融出生的时间应该在次之前)为老师。李膺性情高尚纯洁,每次接见符融,常谢绝其他宾客,听符融说话。符融幅巾挥袖,谈吐云涌,李膺常捧手叹息。
郭林宗开始去京师,当时人不相识,符融一见面嗟叹佩服,并介绍给李膺,郭林宗由此名振天下。当时汉中的晋文经、梁国的黄子艾,都恃自己的才智,夸耀京师,托病在家,不接见宾客。洛中士大夫爱管闲事的,仰慕他的声名,坐在他门外问疾,也不接见。三公有所征召,常去访问他,以他俩所说好坏,作为取舍的标准。符融了解到其中有假,于是到太学,会见李膺说: “没有听说二人有什么德业,而他们以豪杰自居,因此使公卿去问候他们的病,王臣坐在门外要求接见。我恐怕他们是邪门歪道,徒有虚名,没有事实,应当好好地考察他们啊!”李膺认为对。二人自此以后,名声慢慢衰落,宾客门徒也少了,十天以内,惭愧叹息逃走了。后来知道他俩真的是轻薄子弟,都因犯罪遭到废弃。符融因此更加著名。
州郡以礼请符融,举孝廉,公府多次征召,都不就。太守冯代有名,到任,请符融与他相见。符融一去,推荐郡士范冉、韩卓、孔亻由等三人,自己就托病不与太守来往。遇上党祸,也遭到禁止做官的处理。
妻子死了,贫困不能埋葬,乡里人想帮助他办棺服,符融不肯接受。说:“古时候死了人,扔在野外。只有妻子可以行我的志,就土埋葬吧。”符融同郡人田盛,字仲向,与郭林宗要好,也有知人之明,不做官,逍遥自在。符融和田盛均长寿,老死家里。
符融生有二子:符鉴,符融长男,字照如,东汉建宁三年(170年)任中书令。符 德,符融次子,字先达,约180年,符德迁居湖南桃江等地,为湖南符氏先祖。
二、符融之师李膺传记
李膺(110—169年),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今属河南),东汉著名学者,政治家,党锢之祸受害者。出身衣冠望族,祖父李修,安帝时为太尉。父李益,赵国相。李膺生性高傲,交结不广,只是和同郡荀淑、陈寔等师友往来。举孝廉,历任青州、渔阳、蜀郡太守,任内申明法令,恩威并举。后转乌桓校尉,永寿二年(156年),鲜卑寇掠云中,征度辽将军。延熹二年(159年),为河南尹,揭发宛陵大姓羊元群之罪,反坐罪,罚左校。司隶校尉应奉知情,上疏为李膺等说情,得以免刑。任为司隶校尉,与太学生郭泰等交游,反对宦官专擅,致力于纠劾奸佞。是太学生心目中的“天下楷模”,有人以被李膺接待过为荣,视为“登龙门”。时宦官张让弟张朔为野王县令,贪残无道,被李膺逮捕处决。张让向桓帝诉冤,桓帝诏李膺入殿,李膺据理对答,桓帝以无罪开释。李膺的名气既大,其好友陈蕃、杜密、王畅等人也备受知识分子崇拜。太学生视他们为正义和知识的化身,为其编了顺口溜:“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又称李膺、杜密为“李、杜”。延熹九年(166年),张成的弟子牢修控告李膺等人结党,“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将李膺等人关入北寺狱,株连达二百多人。后外戚窦武等出面援救,桓帝才将李膺赦免,但不许为官,居于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
建宁二年(169年)窦武与太傅陈蕃谋诛宦官,任李膺为长乐少府,宦官事先迫使灵帝逮捕窦武。窦武与王甫军激战,兵败自杀,宦官进一步逮捕“党人”,李膺及杜密等百余人被捕入狱处死,迁徙、禁锢者“六七百人”,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有人劝李膺逃走。李膺回答说:“临事不怕危难,有罪不避刑罚,这是做臣子的气节。我年已六十,死生听从命运,往哪里逃呢?”他自动赴诏狱,被拷掠而死。妻子徙往边远地区,他的父兄门生故吏均受牵连下狱。事见《后汉书·卷六十七》。
“党锢之祸”是东汉灭亡天下大乱的标志,此后东汉名存实亡,军阀割据社会动荡,开始进入历史上最混乱的三国时期。号称“天下楷模”的李元礼,即便是有心清政,也无力回天了。
三、符融向李膺推荐郭泰
李膺本身才华横溢,为官后亦不遗余力地为朝廷搜罗人才。《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个才子名叫郭泰,还未被世人所识之时,被符融介绍给了李膺。
郭泰(128~169)东汉末学者。泰或作太,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属山西)人。身长八尺,相貌魁伟,绣衣博带,周游列国。与李膺等交游,名重洛阳,太学生推为领袖。第一次党锢事起,被士子誉为“八顾”之一,言能以德行导人。官府召辟,皆不就。他虽褒贬人物,不危言骇论,故不在禁锢之列。后闭门教授,弟子千人。及卒,蔡邕为撰碑文。
那一年,郭泰初涉京师洛阳,经陈留名士符融的介绍,前往拜访河南尹李膺。李膺,字元礼,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士人领袖,因他生性亢直,不喜交接。为官“风裁峻整”,力反宦官专政,被京师太学生标榜为“天下楷模李元礼”,时人极难与之接近,士人中能被他容纳的,都被称之为“登龙门’”。符融将郭泰引见后,向李膺介绍说,郭泰是“海之明珠,未耀其光。鸟之凤凰,羽仪未翔”。李膺接见郭泰后,亦非常欣赏郭泰的人品才学,待以师友之礼,他感慨万分地说:读书人我见多了,可是,“未有如郭林宗者”。以李膺当时的影响和身份,竟然如此青睐郭泰,京中众儒当然更是刮目相看,于是郭泰顿时名震京师,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后来,郭泰离洛阳返太原时,赶来送行他的车辆竟达千乘之多。
郭泰认为他有辨别决断能力,和他谈话,了解了他的品德性格,就鼓励他外出学习,孟敏后来便闻名于世。陈留郡的申屠蟠,家里很穷,被人雇去做油漆工,鄢陵县的庚乘,年少时就为县衙当看门卒,郭泰见到他们,都很惊奇,以后他们都成了名士。其他被郭泰赏识的人中有的是屠户、卖酒人,有的是士兵,因为郭泰的称赞荐进而成名的人很多。
桓帝、灵帝之际,“党锢之祸”甚起,宦臣大肆陷害士人,朝野一派混乱,郭泰深感世道黑暗,遂闭门教授讲学,弟子数千之众。建宁二年( 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中,汉灵帝被宦官挟持,下诏捕杀李膺、杜密等名士百余人,并陆续杀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太学生被抓捕者千余人。郭泰讲学于家乡,以平素“不为危言覆论”,得免于党祸,但他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异常悲痛。就在这年初春,悲愤交瘁的郭泰病卧家中,弥留之际且言“汉朝的天下恐怕不会多长了”。终年42岁。
郭泰生世虽短,影响颇大,海内名士威知,死讯传出,四方文人学士纷沓而至,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志同道合者为其树碑立传,闻名海内的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而多有虚饰之辞,唯郭有道之碑铭,文副其实,我毫不愧色。”仅此一斑,足见世人对郭泰的敬仰之致。
四、符融的同学孔融
时有孔子后裔名文举,也就是以四岁让梨而为后人熟知的孔融,十岁时随父登门拜访李元礼。本来寻常人等是见不到李元礼的,然孔融自称是李元礼的亲戚,顺利进入李家大门。李元礼见之,便问:“我们是什么亲戚?” 融对曰:“我的远祖孔子和您的远祖老子(老子姓李)有师徒之谊,我是孔子的后人,你是老子的后人,我们当然是世交啦!”
孔融因机智求得一见不说,又以表现突出,而得到李元礼赏识。当时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说他小时候出色并不等于长大了也出色(“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不想孔文举头脑敏捷,马上回答:“看到你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你是小时了了的啦(“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事见《世说新语·言语》。
五、另一个符融
苻融(?―383年),字博休,十六国前秦将领,洛阳临渭(今甘肃天水东北)人,氐族,苻坚的弟弟(淝水之战大败后,其兄弟的后裔有部分改姓符,因此有记载符坚、符融),史称“少而岐嶷夙成,魁伟美姿度”。累官司隶校尉、冀州刺史等,封阳平公。代王猛为镇东大将军、冀州牧。他力阻苻坚发动对东晋战争,但苻坚没接受。后来苻坚的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苻融率步骑25万为秦军前锋,“马倒被杀,军遂大败”。赠大司马,谥曰哀公。
其实晋书中倒没有将其比作诸葛、项羽,那都是后人添加的,但符融的文武双全之誉确实不假。史载其下笔成章,过目不忘,至于清谈论道,连当时的高僧释道安也甘拜下风,时人比作王粲(建安七子之一)。他还写过一篇《浮图赋》,文笔华丽,众人称奇,只可惜早已失传。当时苻坚每谈及大业,必招王猛、符融相商,及至王猛病逝,符融是众望所归的继任者。
符融年少时管理冀州,为政严苛,不够宽容,有过几次过失后,他变得成熟谨慎。在此期间,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件:一位老婆婆在路上被人抢劫,老婆婆高喊捉贼,一位路人见义勇为,追上去把强盗捉住。没想到两人回来之后,强盗诬赖行人是贼。由于当时天色昏暗,老婆婆和其他围观群众都分不清孰是孰非,只能送往官府。符融见此笑道:“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盗。”及两人返回,符融对后出者道:“汝真是盗,何以诬人!”强盗不敢狡辩,乖乖地认罪伏法。
若符融担任王猛在政事上的接班人,我觉得并无不妥,因为符融的才学和经验足以胜任;若他被委任为一方统帅,想必也能保境安民,应对大部分问题;但他偏偏被苻坚委任为二十几万大军的总指挥,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至少在史料记载中,符融没指挥过如此大规模的战役,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他更善于出谋划策,不善于临阵指挥。原本苻坚是留在兵力厚实的主军中,不会遇到太大危险,但首战告捷的符融遣使道:“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苻坚闻之大喜,立刻率领八千骑兵赶到前线。等他到达前线之后,大将梁成被刘牢之阵斩,所在偏师尽没,形势一下子逆转过来。苻坚看到晋军部容齐整,连八公山上草木也当做晋兵,这才向符融抱怨道:“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其后,谢玄遣使告符融道:“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军中诸多经验丰富的将领都反对后退,认为该当压上。这时候,苻坚来了个歪主意,“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这个想法很好,但执行起来未必容易。若符融提出反对意见,想必苻坚也不会坚持己见。可惜,一个纸上谈兵碰到另一个纸上谈兵,符融居然深以为然。董事长和总经理都赞同的方案,其他职工还能有什么意见?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秦军刚开始退后,东晋降将朱序就在后面喊道:“秦军败了!”此语立时引发大规模的溃逃。符融驰马冲到军中,欲遏制溃散的趋势,但他实在想当然了,哗变、营啸和溃逃这类事件岂是那么好阻止的?符融就这么摔倒在乱军之中,也不知是战马把他踩死,还是哪个晋兵捅了他一刀,总之,我们还没见到符融那“旅力雄勇,骑射击刺”的武力值到底有多高,他就死在一堆战斗力为五的小喽啰手里。天妒英才,大概如此。
整理: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