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璘(734—798年),字元亮,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唐朝辅国大将军,义阳郡王,赠越州都督、刑部尚书。初官军副,诏授特进试太子詹事兼御史中丞,封义阳郡王。复加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入勤特拜辅国大将军,行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卒年六十五赠刑部尚书越州都督,与父亲符令奇忠勋彪炳,俱载史册,在《唐书》里是为数不多的父子忠义同入正史的人物。公元838年,唐朝,李宗闵撰写,书法家柳公权61岁书写,邵建和篆刻,<<义阳郡王符璘碑>>。
符璘曾祖讳龙妫州剌史。大父讳符晖,游击将军颖王府左撰事典军,赠青州剌史。烈考讳符令奇,昭义军节度副使试太常卿开府仪同三司琅邪郡公,赠户部尚书左仆射。公实仆射长子。
建中二年(781年),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病死,其子李纳自领军政,与田悦合谋同叛,田悦自称魏王。德宗派兵镇压。符璘听从父亲符令奇建议从唐军,由是寇始弱,而王师益壮。唐军马燧既纳公,署为军副以闻。 782年,符令奇被田悦杀害。马燧就抚勉,复列上其事。德宗皇帝嘉而悼之,诏符璘授特进试太子詹事兼御史中丞,封义阳郡王,实封百户。
兴元元年(784)正月,马燧加检校司徒,封北平郡王。七月,任奉诚军及晋绛慈隰节度使,充管内诸军副元帅,与河中、同华、陕虢行营副元帅浑瑊等合兵讨叛唐的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符璘为马燧腹心之将,将五千先济河,与西师合势居要,同收长春宫,贞元元年(785年),降徐庭光。马燧旋率诸军进逼河中,怀光窘迫自杀,河中平。怀光平,唐德宗对符璘加赏封户,马燧迁光禄大夫,兼侍中。二年(786年),西蕃寇边,攻逼盐夏。符璘偏师击虏,解围而还。三年(787年),马燧因轻信吐蕃求和之请,奏请许盟,招致平凉败盟之耻,被剥夺兵权,仍为司徒兼侍中。符璘从马燧入觐,擢拜辅国大将军,行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复赐靖恭里第一所,蓝田田十顷。符璘之弟符琳授检校太子宾客琅琊郡公,符瑶授忻州别驾琅琊县男,皆号开府,分领禁职,赏与公同忠劳也。
左神策军是什么军呢? 逃亡避乱,使唐德宗进一步思考,皇帝绝对不能没有自己的近卫亲军,而且这支近卫亲军交付朝廷官员不能使自己放心的时候,由宦官掌领也就和自己亲领没有什么区别了。兴元元年(784)十月,也就是德宗重返京师刚三个月,就将神策军分为左右两厢,同时以窦文场和霍仙鸣(一开始为另外一个宦官王希迁)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开启了宦官分典禁军的先河。神策军自德宗重返长安以后,驻扎在京师四周和宫苑之内,成为比羽林军、龙武军更加重要的中央禁军和精锐机动武装部队。贞元二年(786),唐德宗将神策军左右厢扩建为左、右神策军,窦文场等宦官仍然担任监军,称为“监勾当左、右神策军”,反映出对宦官的信赖和宠重。到贞元十二年(796)六月,德宗又设立了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和霍仙鸣担任,这一职务直接由皇帝授任,成为地位高于神策军大将军之上的实际统帅。从此,神策军的统率权掌握在宦官手中。在贞元十一年(795)五月,德宗还将宦官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办法固定下来,专门为担任监军使的宦官置印,不仅提高了监军的地位,也使之制度化。
787年——798年,符璘行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居环卫凡十二年。唐德宗知其忠勤谨重,方将大用,不幸符璘寝疾。以贞元十四年七月二十四日(798年),终於靖恭里赐第,享年六十有五。唐德宗赠符璘刑部尚书、越州都督。其年黄钟月庚申日,葬於京兆富平之薄台,从先仆射之兆也。按国典,官至三品,墓得立碑。又按葬今,诸追赠官品得同正。《经》曰: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礼》云:铭者,论撰其祖先德善功烈,庆赏名声,明著后代,所以崇孝也,顺也。今符氏作率旧章,碑於墓,不亦宜乎?今琅琊侯论撰先德,铭於碑,其可阙乎?矧仆射之忠若彼,尚书之顺如此,举而书之,可以劝天下之为人臣人父者。琅琊公之显扬又如此,附而赞之,可以劝天下之为人子人孙者,将欲笃前烈,垂后嗣,俾永永有光。30多年后公元838年,唐朝,李宗闵撰写,书法家柳公权61岁书写,邵建和篆刻,<<义阳郡王符璘碑>>。符璘与父亲符令奇忠勋彪炳,俱载史册,在《唐书》里是为数不多的父子忠义同入正史的人物。
三、唐朝“国防部部长” 符澈
符璘的夫人长乐冯氏,封长乐郡夫人,先公而殁,至是焉。有子四人:符济、符澈、符润、符泽。符璘的次子符澈(779年?-845年),更名飚,初为邻甯节度使,后为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北都留守检校兵部尚书,御史大夫,琅琊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袭实封一百户。
位于捷佳古玩城三楼的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展示有符澈墓志的拓片,虽有部分文字漫漶不清,但仍可从中了解到符澈的生平事迹。
洛阳碑志拓片博物馆馆长刘建军对符澈十分推崇:“符澈的墓志,是由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唐朝宰相白敏中撰写的,那可了不得!”
认真想想,这也可以理解:唐朝的“国防部部长”去世,唐朝的“总理”写篇文章悼念一下同僚,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按符澈的墓志铭文推算,符澈生于公元779年(该时间有待查证,其父亲符璘,734—798年),与韩愈之子韩昶同岁,比唐宪宗李纯小1岁,其祖父符令奇,父亲符璘。成年后的符澈开始入朝为官,成了名副其实的“军二代”。
可能是受其祖父的性格遗传,从政后的符澈经常“以直忤权贵”,一直未能得到朝廷重用。直到公元827年,年近半百的符澈才当上壮武将军、左神策军将军兼御史中丞,开始进入“权力中枢”。公元839年,符澈被任命为检校左散骑常侍、邠州刺史兼御史大夫、邠宁等州节度使。公元840年夏天,符澈被任命为检校工部尚书,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加兵部尚书(三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公元844年,符澈被任命为云麾将军(三品官),达到一生的最高“军阶”。
这时的符澈似乎看淡了权力,公元844年,他数次辞官,打算好好享受退休生活。可是老天跟符澈开了个玩笑:845年春节刚过,67岁的符澈就因病驾鹤西去,留下7个儿子(这里也有待查证,因为有记载符澈只有两个儿子符严正、符徇齐)继续献身“唐朝军队建设”。
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必须指出,符璘的后裔成绩更大,在唐末至北宋年间将符氏的军威权势推至顶峰。符严正生子符楚,符楚生子符存审,符存审生九子,均为将军,第四子符彦卿有三女为皇后。符徇齐生子湖广,湖广生三子符元生、元先、元量,符元生于唐末大顺二年(891年)入琼(今海南)安抚原住民。此后渡琼的还有符盟(北宋,968年)、符有辰(北宋,1025年)、符渚(北宋,1040年)和符大本(元代,1351年)。5人当中,除符盟外,其他皆为唐朝名将符璘的裔孙。由于符璘被封义阳郡王,所以今符氏有“义阳堂”。目前知道,符璘的裔孙分布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东南亚等地,人数近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