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家乘谱牒 >> 内容

四川眉山符氏族谱

时间:2014/9/5 21:43:06 点击:

  核心提示:公元一六五三年,始祖符永碧、符永川由楚入蜀。即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的千里之遥移迁洪雅余坪,先祖符永碧又继于丹棱西门高河坎梓漳观乐业。祖先符永碧白手起家,艰难创业,从此就有符湾、符山之说...

  符姓起源淮阳,祖宗符雅。

   在我国众多姓氏之中,有竹字头的【符】氏。也有草字头的【苻】氏,这两个姓氏,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他们的来源不同,血脉各殊。

   【姓氏来源】①《元和姓纂》记载:〖鲁顷公孙公雅,为仄符玺令,因为氏,琅琊。〗②《姓氏急就篇》上说:〖符氏,鲁顷公之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

   以上文献说明,符氏得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谓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兵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或木制成某种开状,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者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合,以检验真假。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灭掉以后,末代君主鲁国顷公有个孙子叫雅,后来在秦国担任符令,后来便以符为姓。

符姓发祥之地,根据学者考证,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他们的子孙,目前遍布全国各地的符姓人家,追根究源,他们的老家是在河南。

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诸城县)。

【历史名人】东汉有符乾仁、学者符融。后晋有符蒙,少好学,官至礼部侍郎。唐代有符令奇,辅国大将军符璘,官吏,监察御史、诗人符载。北宋初有大将符彦卿,字冠侯,他的父亲符存曾任宣武节度使,他的大哥符彦超曾任安远军节度使,二哥符彦饶曾任忠正军节度使,在这样的一个武将家庭中,他13岁就能骑射,25岁当了吉州刺史,因破兵于嘉山,累官天雄节度使,拜太傅,封魏王。宋代有中奉大夫符授。明代有广西按察司佥事符验。清代有诗人符曾。

【宗祠堂号】琅琊堂。出自战国时期的符氏家族。西汉至隋唐他们一直在山东省得诸城、临沂、胶南等地繁衍为望族。这些地方,过去属琅琊郡境内,所以,散布于各地的符氏有空,为了纪念祖先的出处,时代沿用〖琅琊〗堂名。

【楹联】龙门受业,蔚然太学之英(符融);虎翼沉机,卓尔登坛之将(符存审)。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灾荒年年,人口减少,四川西蜀盆地,地广人稀,田园荒芜,赤地千里(清政府在战乱平定之后,为巩固统治、征收赋税、实行移民入蜀、劝民垦荒,轻徭薄税等政策。清政府从湖广督署辖下大肆实行移民入川,形成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

清顺治10年(1653年)规定:“准四川荒地官给牛种,听兵民开垦”。康熙10年(1671年)规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雍正6年(1728年)规定:“各省入川民人,每户酌给水田30亩,或旱田50亩”,雍正8年(1730年)又规定“荒田垦种,6年起科,荒地垦种,10年起科。”公元1653年,始祖符永碧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移迁四川丹棱县西门梓漳观乐业。

始祖符永碧白手起家,艰难创业。斗转星移,历经沧桑,经过十八代后裔的繁衍生息、符氏家族由弱变强,主要分居在丹棱县梓憧观、甘江庙、土黄埂、龙滩坎、白塔坝、符山、沙子岩,洪雅县财地坎、沪定、西昌一、阿坝州金川桥等地。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符氏一姓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与史册共存。继往开来,后继有人,符氏血脉与时俱进,兴旺发达,百世其昌。为使后来者知其符姓祖宗根本来源,谨撰文作序,镌刻铭诸肺腑,以传后世。

字辈谱

           上代:永大忠启枝     

                       珩先相文仲(洪)

                       世春国锡熙

           下代:诗

   

                      
                        

注:排行字中标的“上”、“下” 用于取名时的定位。

始祖符永碧来历与家族发展简述

    明末清初年间,在中国的西部四川,灾荒年年,民不聊生。加之战乱,张献忠剿杀四川,尸横遍野,造成十里无炊烟的凄凉景象。清土朝昭告天下,从湖广移民到四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的由来。

    公元一六五三年,始祖符永碧、符永川由楚入蜀。即从湖广省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的千里之遥移迁洪雅余坪,先祖符永碧又继于丹棱西门高河坎梓漳观乐业。祖先符永碧白手起家,艰难创业,从此就有符湾、符山之说。斗转星移,人地轮回,历经沧桑,符氏祖辈卧薪尝胆,披星戴月,奋发图强。六世祖符绣、符珩枝繁叶茂,两位祖辈在这片神奇的热土上繁衍生息由弱变强。经过十八代人的励精图治,符氏家族发扬光大。现已成为千余人的庞大家族。主要分居在丹棱高河坎、土黄埂、甘江庙、龙滩坎、白塔坝、符山、沙子岩,洪雅县财地坎。另一系又迁入阿坝州金川桥、西昌、沪定等地。

    符氏血脉犹如参天大树,根深蒂固,香火旺盛,代代相传。符氏家族定会灿烂辉煌,光宗耀祖,门庭若市,指日可待。符氏后裔一定与时俱进,人才辈出,后继有人,万古流芳。

                

                              族谱整理小组:

                              锡文、熙康、正兴(熙钦)

                              泽安(熙字辈)、中啸(熙字辈)

                              锡忠

                                       0一一年  清明

家训

  人以忠孝为先,不忠不孝何一以为人,试观古人,立身行己,可法可传者何从忠孝而来。

   忠孝随分,自尽然,人各有父母随分自尽,人皆知其于孝有然,而不知其忠亦然也,盖有位于朝固得尽忠于君,即在庶人而只承君之法度,行孝弟于其家,服稼稽以供王税,亦即所以尽忠也。孝弟二字难以悉数,只凡事顺理,无怜父母兄长之意,即是孝弟。孝弟根于性然,每为行习所移,故必父兄之教,先而后子,弟之行率说。孝弟恒由读书,而全盖书中言孝弟最详,足以发子弟之天良,而辅其不及也,然或其力不能使子弟诵读,故必教之以正。教子以正读之外,莫如耕,故家有子弟不能使之读,则使之耕。 读与耕,士农之业,此外有工商,固与士农同为正业也。家之子弟,凡所耗业,必归其实,而归于本,周书牵车,服贾与纯熟,黍樱并训而其以事,厥考厥长,所谓务其实,而归于本也观周书训,农与商,如是则工可知而士愈可知故为人,莫重于孝弟。

   周济同族,古人已然范文正公且有义田之置,其视同族,为一体为何如。同族争讼,其非美事,其始偶因忿讼宫其后,各因援掳,必使多人受累不浅,终凶之戒,大易昭然,诵词为可深玩乎。

    家之子孙,只宜守土农家风,及工商正业,方可为盛世清白良民,切不可流入逼优下贱,及是市井是棍衙役一路。

作者: 来源:符氏文化研究会
二维码分享:
四川眉山符氏族谱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