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茂名姚村符氏的谱序可以看出:
茂名姚村符氏一族,至少进行过五次修谱,分别是明万历元年(公元1572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和中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还有清嘉庆元年丙辰岁春正月十一世孙文汉公私谱一叠,公元1998年的重修谱序在此欠缺,暂且勿论)第一次修谱的时候是四世祖,离成化年间也就大概一百多年时间,然后第二次修谱相隔121年。第三次修谱相隔46年。第四次修谱相隔137年。第五次修谱相隔56年。
二、从上面的谱序中不难发现,自从万历年四世弘吞公草创谱牒于前,后世每次重修族谱都对前面的修谱有大概的介绍,或是参互考订,填补更正。力求概括全面,次序准确,存在延续性。
三、第一次修谱的时候,标题注明:“由闽入粤茂名仙石岭姚村符氏族谱序”,其中“入粤”也包括了从“莆田——博白沙河——到粤东高州”的迁徒路线,这本身并不矛盾。同时标题也表明了起点和终点,由于博白沙河只是“暂居数载”,可能觉得这不是很重要,于是就没有记载在谱序里。但是由于下文中没有对这一迁徒路线的叙述,往往让人误解为是“从莆田”直接迁往“高州府”茂名的。从后来的谱序中不难看出都有这样的误解,比如清乾隆四年重修的谱序:“公裔出鲁顷公由闽兴化府蒲田入粤东而来宅于兹土,人所谓姚村是也”;再比如中华民国二十一年的谱序:“二世祖宝公,号毓灵,为闽省之祖”;又比如中华民国二十一年重修的谱序:“如山祖与弟六人由闽省蒲田县至粤西同居一处, 我祖如山迁居粤东高州茂名县姚村是开基”;这些记载都有不同程度误解的意思。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文据证明宝公是闽省之祖的啊。虽然中华民国二十一年重修的谱序说明是“闽省蒲田县至粤西同居一处”,这里的“粤西”有意指博白的“沙河市”,但是却说明“如山祖是与弟六人由闽省蒲田县而来的”,与原来的谱序叙述大相径庭,也与其他几地的记载互相矛盾,岂不零乱?
试想一下:自芳公南迁至琼公没世,经历四世,少说也有七八十年,如果芳公是始迁“高州府”的,芳公以及宝公墓葬地方应该在茂名,那么茂名世代都有后人居住,几地的后代记载不可能没有提及。事实上,芳公是始迁粤西博白“沙河市”的,而且芳公以及宝公也是在“沙河市”老去的,因此墓葬地也是在博白或者附近。这个经历在吴川族谱中就有粗略的记录。其他几地的族谱也有始迁粤西博白“沙河市”的记载,由此可见,始迁粤西博白“沙河市”是不可否认的。至于芳公的墓葬,可能由于六兄弟已经迁往高州府发展,由于战乱或者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原因,一直没能够前往“沙河市”拜祭先祖,兄弟六人也因此无法给后人留下寻找的线索。
也许是由于茂名第一次修谱时忽略了这一段始迁沙河市的经过。康熙三十二年,茂名的重修谱序就有补充的叙述:“始自太祖讳芳,号柏川公妣赵氏,生二世祖 讳宝 号毓灵公,妣曹氏生六子,由蒲田到粤西仝居一处”、“至余祖入籍粤东以来,卜居高凉茂邑,去城四十余里,地名仙石岭姚村住,实三世祖 讳琼 号如山公 肇基之世业也”。这里出现“粤西”和“粤东姚村”,也就是表明始祖的最先南迁来的住地是在“粤西”的其他地方,“姚村”只是再次迁来的地方。但是这句补充叙述从顺序上让人感觉迷惑,到底是“芳公生二世符宝,符宝再生六子,然后才由蒲田迁到粤西”,还是“芳公由蒲田迁到粤西,再生二世符宝,符宝再生六子”呢。而吴川族谱就有宝公“原葬广西,后迁葬高州府城外鹿仔同墓,妣葬姚山岭”的记载。很明显,上面的叙述跟其他几地的记载互相矛盾了,也经不起时间上的推敲。具体的我就不多说了,请参考其他几地的记载去辨别。
再有,无论是明万历元年的编谱还是康熙三十二年的续谱,都只是说明琼祖六兄弟各择地而居在先,然后下文只是注明琼祖与林姓舅祖尽忠报国功著朝廷,只字未提其他兄弟的事迹,明显的概括不完整。吴川族谱就有记载符清始祖与其他兄弟参与杀贼的事迹,《鉴江公传》更加有详细的介绍:“明成化初,流、盗贼四起,积尸盈野。公与伯祖琼公、舅祖林雄公首倡义会,保障乡村,贼不敢入其境……,秋七月,荐之佥宪陶公、督府韩公,先授琼公冠带,凡军旅之事就而谋之。秋九月,贼陷高凉,劫去府县印信,(鉴江)公从琼公守鼓楼门,兄弟出敌生擒贼三十八名,斩首数级,贼退,追至粤西夺回府县印信。成化四年,兄弟又从知府孔公破游鱼寨、破龙母山、平禾平罗村,又破长塘两营,杀贼数百,捍溺水者不计其数,夺回被虏男女四百余,牛马数百。琼公竟以戈折力尽,中箭而仆身,叹曰:“身不足惜,但残贼未尽灭,无以报上司!”激励之意,死有遗憾!复拔箭挺身而战,杀敌数人,时药箭毒发跌地而死。孔公申报督府韩公,给银营葬,自撰祭文,委通判马忠公亲至公家致祭,荫袭清公冠带。盖韩公以琼、清二公兄弟奋志御寇,清公之智谋勇略不逊于琼公,其所以战必克攻必取者,皆清公夾辅左右勇夺先锋之力居多。故权兄终弟及之义而荫袭之使,扫除残贼,保障地方”。琼祖号节武将军,而吴川始祖清公的谱系以及牌位上都有“一世祖考武略奇尉义壮府君,一世祖 妣淑慎俭爱苏氏安人”的字样,查明代官阶职位,“正五品官:正千户宣慰佥事、宣抚同知。武官初授武德将军,升授武节将军。勋位,武官叫骁骑尉。”“从五品官: 侍读、侍读学士、谕德洗马、尚宝、鸿胪少卿、员外、五府经历、知州、运副、正提举、京府判、卫所镇抚、副千户、仪卫副、招讨使、宣抚、副安抚使。武官初授武略将军,升授武毅将军。勋位,武官叫飞骑尉”。由此可见,“琼祖”是正五品官,而清祖是“从五品官”,也就是正六品官员,其夫人苏氏被冠以“安人”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四、光绪二年的谱序里说到:“自弘吞公之后四十余载,又得祥华公敏业公同振朝公起而修之,请玜璜公为之较正焉”。这句话仿佛有点含糊不清,弘吞公修谱的时间是明万历元年(公元1572年),而“祥华公敏业公同振朝公起而修之,请玜璜公为之较正”的时间是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期间已经经历了167年,而谱序里记载的“四十余载”是不是记载有误?
五、第一次修谱的时候就注明了;符博五公是入籍广东琼州府文昌县,祖卒于琼南,而妣卒茂名葬官坑白头岭坐西向东,妣既然卒于茂名,却在茂名当地没有后代的记录,也就是说符博五公有后代的话,应该是跟博五公一起在海南生活,而祖妣只是单独跟大嫂和三位侄儿一起在茂名生活,是否曾经有过联系,是否有过回来寻宗呢,是否博五公的后代已经跟海南当地的符氏家族同化了呢,如果说没有联系,又怎么知道符博五公是卒于琼南的呢?这一切都是个谜,希望终有一日能够解开这个谜。
六、目前为止,能够知道的最早修谱日期是明万历元年弘吞公草创的谱牒,记录着符清祖妣苏氏,入籍粤东高州府吴川县塘榄村居住,而吴川族谱却记录着符清祖迁居吴川塘榄、西坡二村,按理说,符清祖刚来到吴川,一家人没理由住在两地(两地相隔三公里多),就算是分开居住,也是几十年甚至百年之后的事情,符清祖共生有三个儿子,长:皇彰,次:皇经,三:皇畴,其中只是皇经的后代迁去西坡村居住,符清祖起码要等三个儿子成家立室,有了独立的生活能力,才让皇经的后代迁去西坡村的,或者是清祖没世以后,甚至皇经等三兄弟都离世了,由于家庭人口越来越多,才分居两地的。因此塘榄村是符清祖来到吴川居住的地方,也是唯一居住过的地方。吴川符氏始祖的宗祠就在塘榄村,符清祖的其他两个儿子的后代都在塘榄村居住,并发展壮大,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七、博白、吴川、廉江、海康等四地的族谱分别记录着琼祖等六兄弟的排序是:长符琼,次符衡,三符清,四符须,五符博,六符斌,而唯有茂名族谱里记载的六兄弟排序是:长:符琼,次符衡,三符须,四符博,五符斌,六符清,为什么茂名族谱里记载的六兄弟排序与其他几地不相同呢,其他的住地记载等都相同,就排序上把四位弟弟的位置搞错了呢?
让我们分析一下各地第一次编辑族谱时候的情况,也许就会得出了答案。
首先,由于各地第一次编谱的时间都是在四世甚至五世以后,也就是一百多年以后,所以所有的资料记录都没有文字的记录,只是靠口口的相传,一代接一代的传下来,其实三世前也根本不需要记录,因为一家人彼此都生活在一起,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由于家族的不断壮大,同时也由于先辈的逝去,单凭记忆已经很难理清家族的谱系,这才有了编辑族谱的必要。虽然茂名是在万历元年四世孙弘吞公首次编缀了谱系,但是我相信彼时茂名的符族至少已经发展到六代或者七代了。因此所有的记录都只能是凭大家的记忆或者一代接一代的口口相传来编写而成。
另外,符琼公所生的三个孩子子瑜、子徽、子昌由于当时年龄细小未谐世事,祖妣林氏至少要等孩子长大成人后才将先祖的故事讲给他们听,也就再经历了数十年,再经过子瑜、子徽、子昌他们的口口相传把先祖的故事讲给下一代听,因此说出现六兄弟的排序错误也就不奇怪了。
还有,如果按照始祖符芳“莆田——博白沙河——到粤东高州”的迁徒路线,符芳及其后代至少在博白生活五六十年时间,祖妣曹氏在沙河市所生的六个儿子至少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毕竟每生一个孩子都需要经过十月怀胎,(说不定期间还生育了女儿也说不定),也就是说六兄弟里符琼公与最小的弟弟符斌公年龄差十多岁,因此符琼公也至少有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岁才有能力带着五个弟弟迁往粤东高州府,然后认识林姓舅祖并与林雄妹妹联婚的,因此林雄妹妹与符琼公实际在一起的时间也就只有十多年甚至二十年,同时林氏与其他五位小叔共同生活的时间也不长,然后大家跟着各择地而居,由于兄弟众多,能够记得有五位小叔分居各地的地址已经很不错,记不起其他四位小叔的具体排序也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其他几位兄弟跟符琼大哥在一起长大,一起生活四十多年,而且还经历了由博白迁到粤东高州的迁徒,还一起出生入死的战斗,明显这记忆更加牢固。并且五兄弟迁居各地以后,还跟子孙们相处数十年,太多的时间跟下一代谈起父辈兄弟六人的经历,因此感觉把兄弟排序搞错的几率很小。
综上所述,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各时期动乱的历史,谱牒失修,或者人言亦言,难以考究,以致失记失序,在所难免。吴川符氏1987年的续谱就补充了丢失上十代谱牒的记录(意指芳公的上十代谱系),究其原因是何时所丢?假如上十代谱牒没有丢,又应该接到哪里的谱系?这些有待以后去研究。
以上的是晚辈的一己之言,由于学浅才疏,言不达意,直呼先祖名号,几有冒渎先祖之嫌,诚惶诚恐。若语言有不恰当之处,还望各地宗亲谅解并指点一二。希能够有机会组织各地的宗亲坐在一起互相探讨,互相参考对照,并重新修葺整理谱序,吾之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