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姓作为琅邪郡望始见于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唐写本《贞观姓氏录》(亦称《氏族志》残卷)。唐代与符氏同为琅邪望族的王、颜等姓,早在东晋时就已将琅邪作为了氏族的地域标志,这有出土墓志可以佐证。而符氏在琅邪的出现似乎晚些,现在可接触的符姓墓志最早为唐代,而且符苻通用,其姓氏来源扑朔迷离,不排除有南北朝之间民族融合的成分,李世民修《氏族志》,看重的是门阀,胡汉一体,不分彼此,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
琅邪符氏的表现在唐末宋初达到高峰,朝廷亦对其家族恩礼有加,迟至宋明道二年(1033年)仍“食临沂县户三百”(《宋史》)介绍依然是琅邪望族。本篇选取的是符氏家族的巾帼英雄。
《东都事略》中讲:“诗称‘关雎’之德,所以正夫妇而化天下也。是以辅佐君子,有逮下之仁而无嫉妒之心,怀进贤之志而有忧勤之念。用能助成一代之治,以兴太平之基。”中国是以家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人伦秩序是社会秩序的根本基础。齐家治国才可以平天下——家庭的稳定被视为社会结构稳定的重要环节。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母亲,这个国家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女性是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员。作为妻子、母亲在家庭中的具有崇高地位。《孔子家语》中说:“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而作为封建王朝的一国之母,则有着更高的要求,那就是母仪天下。
符氏女性有着辉煌的历史,符彦卿一门三皇
宣懿皇后符氏,郡望琅邪,籍贯河南陈州宛邱县(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祖父符存审,历经三朝,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后唐天成年间追封为秦王。父亲符彦卿。后汉之时历任多处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封魏国公,拜守太保。史载符氏:“后世王家,出于将相之贵,为人明果有大志。”
符氏初嫁后汉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儿子李崇训。有个占卜的高人,能够辨别人的声音决定吉凶,李守贞邀请到家让他听一下符氏的声音,占卜者吃惊地说:“这是皇后啊!”李守贞早就心怀不轨,得此信息更加嚣张,说:“我的儿媳妇都是皇后,我夺取天下还有什么疑问?”于是决定叛乱。后汉派遣枢密使郭威讨伐,乾祐二年(949)三月城破李守贞自焚死,李崇训知道无法避免祸患,自己动手杀死了弟弟、妹妹,然后寻找符氏,符氏藏到了屋子角落里,用帷幔遮蔽着自己身体,李崇训慌忙之中来不及细寻,只得了断了自己。后汉士兵攻入内宅,符氏庄重地坐在堂上,凝视着士兵说:“你们的长官郭威同我父亲有故旧之交,不许你们对我无礼!”士兵见此情景不敢靠近。郭威进入城中,令人访求符氏的下落,听说了这件事,大为赞赏,说:“此女于白刃纷拏之际保全,可谓非常人也。”(陶岳《五代史补》)即刻派人护送回符彦卿家。符氏深感郭威的不杀之恩,拜郭威为养父。
司马迁创纪传体写史,注重细节的描写,以小见大,旧、新五代史也沿袭了这种手法。上面这段史实,分为三个层次描绘了符氏内在的品质,占卜者耳中的举止得当,士兵眼中的处惊不乱,周太祖郭威口中的欣赏赞叹,表现了符氏的大家风范,也为符氏的皇后之路做了铺垫。符氏的母亲认为符氏丈夫全家罹难,而符氏“独脱死兵刃之间”是佛祖保佑,劝说符氏出家,削发为尼,报答佛恩,符氏拒绝说:“死生有命,天也。何必妄毁形发为!”(《新五代史》)她母亲只能就此了之。家中出了朝廷的叛逆,符彦卿身为国公,两难为之。符氏心地坦荡,打消了他的顾虑,周世宗柴荣“素以后贤,又闻命不以出家为念,愈贤之”。(《五代史补》)这时,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历史由此转折。后汉乾祐三年十一月(950),后汉隐帝不顾太后的劝阻,听信谗言,诛杀顾命大臣,派官兵包围郭威开封私邸,“极其惨毒,婴孺无免者”。(《通鉴纪事本末》)郭威的眷属,包括养子柴荣的妻子
公元951年郭威登基做了皇帝,国号周,建元广顺,是为后周太祖。广顺二年冬(952)身为皇帝的郭威基于惨遭灭门,养子柴荣“未协伉俪”(《符彦卿妻张氏墓志铭》),不得不为国家社稷作出安排,主动向符彦卿家登门求婚,“纳(符氏)以为继室”。
是什么原因使符氏能够“垂于天眷,荐臻宫掖,愈盛门庭(《符彦卿妻张氏墓志铭》)”呢?
首先是符氏的内在品质,其次才是符氏的显赫家族。中国古代对一般妇女的要求,集中体现在东汉班昭的《女戒》里。内中总结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一是妇德,二是妇言,三是妇容,四是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齐音斋),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妇德不一定要聪明绝顶;妇言不一定要伶牙俐齿;妇容不一定要装扮得鲜艳美丽;妇功不一定要技艺精巧过人。娴静贞节,能谨守节操,有羞耻之心,举止言行都有规矩,这就是妇德。言辞和内容都要有所选择,不说恶劣粗俗的语言。说话选择时机而说,以免引起他人的反感。污秽肮脏的衣服,及时地清洗干净,把衣服晾晒得整齐。按时洗澡沐浴,身体保持干净,不存污垢,着装打扮得体,这是所谓的妇容。专心纺纱织布,不喜欢戏笑打闹,能做好可口的酒菜,用来招待宾客,这是妇功。此四项,是女人的大德,不能缺少的。而对于皇后,那时则有更高的规范要求,为此唐太宗刊行了长孙皇后的《女则》,称其“足以垂范百世。”(《资治通鉴》)。《女则》今已佚失,而在宋朝以前是完全可以看得到的。《新唐书》中说里面记载的是“开本源,恤末事”。大致内容为:居安思危,举贤纳谏。从现有的资料来看,符氏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这种规范标准。换一个角度讲,作为一个再婚的女人,柴荣看中的是符氏的素养,而郭威看得更为深远,那就是皇后的作用,辅佐君王,长治久安,所以才促成了这门婚事。
作为一个政治家,郭威服务前朝的时候就十分看中皇后的作用。乾祐二年(949)五月庚子,顾命大臣郭威前往邺都镇守,向朝廷辞行时,告诫后汉隐帝说:“太后从先帝久,多历天下事,陛下富于春秋,有事宜禀其教而行之。”(《通鉴纪事本末》)可谓意味深长。郭威全家被杀后,挥兵入京,进入京城后凡军国大事还全部请示后汉太后,按照指示推行实施。“及周太祖为六军推戴,上章具述其事且言愿事后为慈母。周太祖即位,上尊号曰德圣皇太后”。(《旧五代史》)
当然,不能忽视符氏家族的背景;但关键的是符氏家族文化素养的厚积薄发,家庭的熏陶,正统的教育,蕴育了符氏知书达礼、贤淑温柔、正直善良的人格特质,使她脱颖而出,从而达成了与后周的政治联姻,走上了政治表演的前台。
周世宗柴荣即位,册封符氏为皇后。周世宗柴荣,五代后周第二代皇帝,郭威养子,在位六年,期间励精图治,政治上澄清吏治,颁行《大周刑统》,整顿科举,破格用人;经济上奖励农耕,励行两税法;军事上严肃军纪,裁汰老弱,加强禁军。从955年起先后取得后蜀的秦、凤、成、阶四州和南唐的淮南14州,北伐契丹,收复瀛、莫、易三州和瓦桥、益津、淤口三关。作为辅佐,符皇后功不可没。“世宗办急多暴怒,而后尝追悔,每怒左右,后必从容伺颜色,渐为解说,世宗意亦随解,由是益重之。”(《新五代史》)
后周显德三年(956),周世宗柴荣下诏亲征南唐,符皇后认为周世宗不宜亲行,陈述利害,反复阻止,世宗不听,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符氏自愿同行,奔赴战场,皇后亲临前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史载:“会大雨,营中水深数尺,攻具及士卒失亡颇多,粮运不继。”(《资治通鉴》)援军违令不到。“后以忧成疾”。(《新五代史》)
回至京师后,于显德二年(955)七月在滋德殿病逝,终年26岁。世宗对符氏之死悲痛万分,为其服丧七日,谥曰“宣懿”皇后,十月,葬宣懿皇后于新郑,陵曰懿陵。史称大符皇后。
中国古代帝王、后妃、大臣等人死后,由朝廷根据他们生前事迹和品德,评定一个称号以示盖棺定论,称为“谥法”。有美谥、平谥、恶谥之说。符氏死后被谥为“宣懿”。
《逸周书·谥法解第五十四》中解释:“圣善周闻曰宣,温柔圣善曰懿。意思是说大符皇后知书达礼,性格淳朴贤惠。更深层的意思是:家国大事未能如愿以偿,终身缺憾。所以有“‘圣善周闻曰宣’,施而不成”。
宣慈皇后符氏,世称小符皇后。魏王符彦卿次女,大符皇后之妹。据载大符皇后(宣懿皇后)病重时,自知大限将至,因放心不下四岁的儿子柴宗训,向周世宗荐其二妹代为照管,周世宗遂将其纳入宫中。显德六年(959)四月,周世宗北伐燕国,在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情况下,身体患病,不得不返回都城大梁。显德六年六月,周世宗病情日趋严重,感到自己势将不起,在病床前作出了最后地安排。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奉周帝(柴宗训)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宫。”(《续资治通鉴》)特别命令“所司供给,务令丰厚”。(徐松《宋会要辑稿》)
建隆三年(962),年刚九岁的柴宗训被贬居房州,11年后,即宋太祖开宝六年(973)三月,不明不白死在了居住地。留有皇子五人,公主三人。柴宗训死后小符皇后出家为尼,号玉清。淳化四年十月(993),符太后薨,谥号“宣慈皇后”,宋廷以皇后礼葬于懿陵西北。
宋太宗懿德符皇后,名符金定(942-976),魏王彦卿第六女,周世宗宣懿皇后的妹妹。周显德中(956),归赵匡义,为继室。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封弟赵匡义妇符金定为汝南郡夫人,进
太宗继位,追册符金定为皇后,谥懿德,享于别庙,位列太宗结发之妻淑德皇后之上以致引起了朝廷之中关于礼制之争。对于这种不寻常的情况,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先帝尹正京尹,固已疏封越国,晋邸之建,实有内助之功,则是及统百揆而亡也。”(徐松《宋会要辑稿》)反映出她在晋邸的重要地位和特殊贡献。端拱二年(989)五月,懿德皇后母亲杨氏过世,太宗辍朝。太宗至道三年,赵匡义驾崩,宋真宗继位,诏有司议太宗配飨,此时真宗的生母太宗李皇后健在,许多人认为:应虚位以待李太后升位。宰相请以符氏配享,奏说:“懿德皇后饗封大国,作配先朝,虽不及临御之期,且夙彰贤懿之美”。(徐松《宋会要辑稿》)真宗批复说:“礼非天降地出,酌于人情。都省以懿德皇后虽位中宫,亦合配享先帝。恭依所请,庶叶从宜。”(徐松《宋会要辑稿》)至道三年十一月懿德皇后神主升祔太庙。此后,每到大祭,宋真宗称谓太宗为皇考、懿德皇后为皇妣,自称孝子。
懿德皇后究竟有何丰功伟绩,以至让赵家父子感激涕零,没齿不忘呢?那就是:“晋邸之建,实有内助之功。”此前,同为陈桥兵变的预谋者赵普身为宰相,足智多谋,积极维护皇位传嫡,与赵匡义结怨,阻碍了宋太宗的上位。成功地驱除赵普于中枢,将为赵匡义打开了一步登天的方便之门,开宝六年(973)赵普被陷罢相,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不久赵匡义被晋封为晋王,兼领开封府尹,掌控了京畿重地。懿德皇后从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最能体现懿德皇后历史地位的评价,莫过于《宋史·乐志九》中所载皇后庙祀颂歌,其赞美懿德皇后的顺安词为:“王门禀庆,帝族惟贤。功存内治,德协静专。流芳图史,垂范紘埏。新庙有侐,祀礼昭然。”
赵德芳(959-981),宋太祖第四子。娶符彦卿
现有确切证明南康郡公赵惟能为
符氏一门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