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争鸣 >> 内容

我族符氏发祥地与堂号琅琊郡之由来(2)

时间:2011/6/17 11:19:39 点击:

  核心提示:雅公在秦官拜符玺令,秦王便以官受姓,钦赐公雅公为符姓,所以,公雅公为我族由姬姓改为符姓的先祖之第一人...
(三)

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在其二十八年(公元前218年)间,巡游山东时登上琅琊山,见其山峦嶂叠、景趣优美、心旷神怡,便在此山留居三月,并下令迁徙百姓三万户居住于琅琊山下,开垦农耕。并在山上修筑琅琊台祭天。令宰相李斯书写碑文,刻石为记,颂扬秦始皇功德。此石刻碑世称为《琅琊颂》。秦二世六年(公元前203年),秦皇下令重刻诏书,磅加随从大臣官名,此碑原在琅琊山西南,置放于台上海神祠堂内。此后因年代久远,石刻的字迹风化剥蚀。但秦始皇的刻词依稀可见。后来到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62年),还可看见石刻上尚有随从秦始皇巡游山东琅琊山的诸位大臣姓名,共有十三行八十六个字。后又到了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石刻上的名字忽然消失,其原由一说因年久风化、一说遭雷电所击,一说石刻已倾堕于大海之中。众说纷纭,难以确认。但此石碑至今无法找到,荡然无存。因此,我族符氏堂号琅琊郡的史实已经考证属实。秦始皇登琅琊山,“徒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山下,筑琅台立石刻颂秦功”之史实也可以从史料中找到并印证。

(四)

旧时订立“姓氏堂号”,作为其某一氏族或分支的发祥地和流派而纪念称呼的古来有之。如我族历史上第二阶段中的上三十四世先祖璘公,仕唐时历任辅国大将军,创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有功于当朝,被李唐王朝敕封为“义阳郡王”,其后代自立符氏分堂号为“义阳堂”。

又如第三历史阶段世系第一世(也属第二历史阶段的第三十九世)存审公,仕唐官拜太傅太师、中书令,赠尚书令,战功卓著,功盖当代,被敕封为秦王,是“大唐忠烈扶天启运”之功臣。其四子二世彦卿公,历任后唐、晋、汉、周和南宋封疆大臣,勋叶彪炳,官拜太傅、太尉、加守太师,初封淮阳王,晋侍卫王,再封魏王,二女为皇后,贵极当代,其后人自立符氏分堂号为“秦魏堂”。

我们这一分支的符氏堂号,是从上古四十七世再到鲁顷公的孙子上一世公雅公(字足),仕秦官拜符玺令并以符为姓,并世居古山东琅琊郡以来,后世自立的符氏分堂号为“琅琊堂”。

此后的第二历史阶段的上三十三世令奇公(唐朝德宋时即公元780785年间),第三历史阶段的二世彦琳公(即唐末后梁时期一世存审公的第六子)均被封为琅琊郡公;上三十五世的澈公被封为琅琊郡开国候;二世彦饶公(即一世存审公的第二子)被封为琅琊郡男。

综上所考,我族历史上有符姓以来的发祥地及设立的分堂堂号,是在我族第二个阶段即秦朝(公元前221206年)上一世公雅公时期就开始确立的。

(五)

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炎、黄二帝,而我族上古祖先黄帝和黄帝的祖先——古代中国山西姬水河流域的姬姓氏族有熊国国王少典君,以及黄帝之后的四帝——颛顼帝、帝喾帝、尧帝、舜帝,再之后的夏、商、周三代,及其此后的各朝各代,悠悠五千年,熠熠宗族业,我们后辈从内心深深感到:我们符氏宗族的先祖们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写下了无以伦比的、浓彩重墨的、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试问哪个姓氏的祖先是与五帝同宗同源一脉承传?那个姓氏的先祖有如此彪炳史册的璀灿文明历史?作为符氏宗族世裔子孙,应该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溯我符姓在上古时期原为姬姓,在三代前为帝、为王者固不待言。而在三代时期近二千年间,又相继为王族、公爵者有之。至秦之后,我祖公雅公官拜符玺令,因官受“符”姓以来,为王、公、候、将、相、太师、御史、皇后者、大有人在,有史籍斑斑可考!由是我符姓族始曰之为名、巨、望、大族,着实悠久。昔日唐太宗集天下族谱,退新门,进旧望、左膏梁,右寒微,合一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而我族符氏亦甚称首家!可见我符氏受姓虽然始于秦代,然而其大族、望族的盛名之称早已昭彰于秦、汉、隋、唐之世,迨至五代、宋朝、乃臻全盛之氏族矣!之后至今,我符氏宗族世裔后代们蛰蛰振振,绵绵蕃盛,枝繁叶茂,世代繁衍,分布于全国各地,北至东北三省,南至福建海南及南洋诸岛,乃至海外诸国,创业立家,福及懋延,且武济文经,簪缨相继,代不乏人!此乃仰仗祖德伟业之高厚。黄天厚土,载德感恩,燕翼诒谋,泽我裔孙,惠吾后世,乃晚辈之幸,没齿不忘矣!惟期后裔,继先祖创业之神,淬励奋发,光宗耀祖,有以致之者,是所厚望也!

谨此小考,以族人.

作者:符节明 来源:江西宜黄符氏宗亲会
二维码分享:
我族符氏发祥地与堂号琅琊郡之由来(2)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