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在其二十八年(公元前218年)间,巡游山东时登上琅琊山,见其山峦嶂叠、景趣优美、心旷神怡,便在此山留居三月,并下令迁徙百姓三万户居住于琅琊山下,开垦农耕。并在山上修筑琅琊台祭天。令宰相李斯书写碑文,刻石为记,颂扬秦始皇功德。此石刻碑世称为《琅琊颂》。秦二世六年(公元前203年),秦皇下令重刻诏书,磅加随从大臣官名,此碑原在琅琊山西南,置放于台上海神祠堂内。此后因年代久远,石刻的字迹风化剥蚀。但秦始皇的刻词依稀可见。后来到了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1862年),还可看见石刻上尚有随从秦始皇巡游山东琅琊山的诸位大臣姓名,共有十三行八十六个字。后又到了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石刻上的名字忽然消失,其原由一说因年久风化、一说遭雷电所击,一说石刻已倾堕于大海之中。众说纷纭,难以确认。但此石碑至今无法找到,荡然无存。因此,我族符氏堂号琅琊郡的史实已经考证属实。秦始皇登琅琊山,“徒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山下,筑琅台立石刻颂秦功”之史实也可以从史料中找到并印证。
(四)
旧时订立“姓氏堂号”,作为其某一氏族或分支的发祥地和流派而纪念称呼的古来有之。如我族历史上第二阶段中的上三十四世先祖璘公,仕唐时历任辅国大将军,创下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有功于当朝,被李唐王朝敕封为“义阳郡王”,其后代自立符氏分堂号为“义阳堂”。
又如第三历史阶段世系第一世(也属第二历史阶段的第三十九世)存审公,仕唐官拜太傅太师、中书令,赠尚书令,战功卓著,功盖当代,被敕封为秦王,是“大唐忠烈扶天启运”之功臣。其四子二世彦卿公,历任后唐、晋、汉、周和南宋封疆大臣,勋叶彪炳,官拜太傅、太尉、加守太师,初封淮阳王,晋侍卫王,再封魏王,二女为皇后,贵极当代,其后人自立符氏分堂号为“秦魏堂”。
我们这一分支的符氏堂号,是从上古四十七世再到鲁顷公的孙子上一世公雅公(字足),仕秦官拜符玺令并以符为姓,并世居古山东琅琊郡以来,后世自立的符氏分堂号为“琅琊堂”。
此后的第二历史阶段的上三十三世令奇公(唐朝德宋时即公元780—785年间),第三历史阶段的二世彦琳公(即唐末后梁时期一世存审公的第六子)均被封为琅琊郡公;上三十五世的澈公被封为琅琊郡开国候;二世彦饶公(即一世存审公的第二子)被封为琅琊郡男。
综上所考,我族历史上有符姓以来的发祥地及设立的分堂堂号,是在我族第二个阶段即秦朝(公元前221—206年)上一世公雅公时期就开始确立的。
(五)
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是炎、黄二帝,而我族上古祖先黄帝和黄帝的祖先——古代中国山西姬水河流域的姬姓氏族有熊国
谨此小考,以飨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