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国。光武帝刘秀建武15年(公元39年),封子刘京为琅琊公,建武17年(公元41年),晋爵为王,将琅琊郡改升为琅琊国,建都于莒。后经皇帝许可,迁都开阳,随着国都的迁移,“琅琊”之名也理所当然被带到了开阳,当时的开阳即今之临沂。从此,“琅琊”成为历朝历代临沂的专用名称,而昔日的琅琊,则成为历史陈迹了。
这就是“琅琊”一词由山名而地名,由县名而郡名、国名的演变过程。而临沂称琅琊的过程,是秦属琅琊郡,东汉、魏、晋为琅琊国国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为沂州琅琊郡,民国初为琅琊道。
据《史记秦始皇记》注解:兖州东沂州,密州即古琅琊也,也就是今日之鲁东南地带。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琅琊国辖区共有十三城:国都开阳(今临沂)、东武(今诸城)、琅琊(今胶南琅琊台)、东莞(今沂水县)、西海(今日照)、诸(今诸城西南)、莒(今莒县、莒南县)、东安(今沂水县境内)、阳都(今沂南县境内)、临沂(今临沂城北)、即邱(今临沂河东汤河镇)、缯(今苍山县)、姑幕(今诸城、沂水)。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64—65页标注:除临沂、诸城、沂水、莒县、口照由当年的旧名演变而成外,还有后来新设的胶南、五莲、沂南、苍山、临沭、莒南等县,均在当年琅琊国境内。
从东汉到三国、西晋数百年间,临沂均为琅琊国。从南北朝起至北宋时期(420—1127)七百余年间,临沂为沂州琅琊郡。北齐、唐代虽有琅琊王之封,但实际上琅琊国已降为琅琊郡了。不过,这段时间中行政建制极不稳定,特别是北周灭北齐后,建置沂州,临沂有了双重名称,有时废郡为州,有时废州为郡。北宋时州郡通称,在称沂州的同时,又称琅琊郡,书写时还要“分行跨书”,写作沂州/琅琊郡(见《续山东考古录》),两者既非领属关系,更无两套机构。从南宋到清朝、临沂称为沂州,别名琅琊。直到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复设琅琊道,国民17年(公元1928年)改称临沂至今。但琅琊仍作为临沂的别称和美名保留至今。
符姓郡望琅琊(今山东临沂),有约10个堂号(琅琊堂,义阳堂,苏南“积善堂”。“忠厚堂”。湖南湘西“眘笽堂”浙江宁波“显承堂”浙江“明远堂”,湖南长沙“敦本堂” 江西南昌湾里区为“崇礼堂,散布于各地的符氏后代,为了纪念祖先的出处,世代沿用“琅琊”堂名。至唐代,符璘被封为义阳王,故海南各支堂号为“义阳堂”) 。现存10多个符氏宗祠,今存家谱40多份,尤以《海南符氏家谱》为最,38册,泱泱大作1800万字,为海内外符氏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了依据。
六、符氏的发展与外迁
鲁国亡国数十年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公雅及后人入秦为官,由于其官贵的血统和良好的教育,秦汉以来符氏为官者甚多,因仕途开始逐步外迁。据史料记载、汉代符季真就出任陈留国(今河南开封一带)国相,其玄外符表曾任东汉齐郡太守,居于涘义的东汉名贤符融被封为光禄大夫,他们都出自琅琊符氏。
符氏自秦汉崛起,经三十余代繁衍,至唐宋年代已是人才辈出,名位显赫。敦煌莫高窟发现的“敦煌残卷”中有唐代《贞观氏族志》记载有“琅琊六性”,依次为王、颜、诸葛、惠、符、徐、可见在唐代符性已是临沂的名门大姓了。唐代符令奇、符璘父子,就是出自临沂的著名历史人物。据《旧唐书》一八七卷、《新唐书》一九三卷记载,符令奇,唐代沂州临沂人,曾任昭义节度副使,封琅琊郡公,遭叛将田悦杀害,被唐迁追赠为户部尚书、左仆射、琅琊郡公;其子符璘,因平叛和军功被诏令为特进,封义阳郡王,入朝为辅国大将军,父子二人均以忠义名垂青史,他们的名字和事迹,早已列入《临沂历代名人集萃》出版发行。符璘后世孙符存审,官至唐末宣武节度使,生九子均为名将,尤以四子符彦卿有谋善战,封魏王,官至大宋太师,且有三女为后,其时符氏家族显贵无比,人才济济,或为将或为官,分布全国各地。如公元891年,符元生奉命渡琼抚黎,1025年符有辰奉诏渡琼抚黎。1035年符诸渡琼抚黎和平共处。公元351年符大本渡琼为官后,符氏族人世代在海南位居高官,家族显赫,使海南成为最大的符氏聚居地,此后便幅射外迁至世界各地。
自秦汉至唐宋乃至今日,符氏历经两千余年之繁衍,以琅琊为起点,相继辐射散居全国各地。现山东、河南、山西、广西、广东、海南、福建、江西、浙江、四川、陕西等省均有符氏族人聚居,亦有许多移居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越南、印尼、澳大利亚、丹麦、美国、加拿大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但无论迁居何处,年代多远,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琅琊根和义阳宗风,世代以忠义传家、英才辈出。古有符融、符令奇、符璘、符存审、符彦卿等众多历史先哲名垂青史,现代中国亦有著名抗日将领符竹庭将军,前外交部副部长符浩及曾为毛泽东的校长
在符氏的发展历史上,有不少关键时期,约2240年前得姓,唐五代宋得以壮大,1500多年前融入苻氏,解放后分离也一部分为付氏。
符姓传承至今已经是第70多代,在这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符姓人家又衍化为诸多少数民族,今黎族、蒙古祖、苗族、土家祖。壮族,回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符姓人家已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符姓分布在中国2000个县市中的约500个县市中,在中国约有300个符家村宗族聚居地,遍布在中国的东南西北。海外符姓分布在新家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美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仅马来西亚符氏家族就已发展到12万人。所以说符姓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
符姓在秦汉时期主源繁衍于今山东胶南县,并且人口众多,为当地之望族,古时此地为琅邪郡,后世各地之符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后世符姓有以琅邪为其郡望堂号的。东汉时,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符融可谓符姓见诸史册之第一人,也表明了符姓缓慢向周边各省播迁的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符姓逐渐遍及黄河中下游各省,并有南徙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之际,符姓之主源依旧繁衍于北方,唐末五代时,陈州宛邱(今河南淮阳)、赵州昭庆(今河北赵县)成为天下符姓关注之焦点,可谓人丁兴旺,世代显达,当然,此一时期的动荡不安,也加剧了北方符姓南迁的脚步,江西成为符姓这一时期的主迁地。两宋时期,符姓发展有了新特点,原先繁衍于北方,以北方为中心聚集区的符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转移,而且无论在人数,抑或在名人人数上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宋元时期,江西等地的符姓开始进入福建,而后分衍至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金人入侵,符氏南迁吴中。明太祖时迁徙全国各地,如星罗棋布于江苏、浙江、广东、海南、湖南等地。符氏始祖符秉政公偕始祖母李太孺人自苏州阊门渡江北上,定居于盐之冈门。自此传至十四世祖符公言、振言、盛言、有言四言公又举家迁至钟庄丁港。再后来十七世祖华年公又迁移到高作王庄,这便是符氏积善堂这一宗支的由来。符姓入琼(今海南省)而籍居者计有:元生、有辰、符诸、大本四人。元生为公雅三十九世孙,原籍河南宛邱,于唐昭宗大顺二(891年),同弟元先,元量入琼。符有辰为公雅四十三世孙,生于福建莆田。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入琼。符大本为公雅五十四世孙,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福建莆田入琼。符诸为公雅四十三世孙,于宋仁宗康定之年(1040年)由福建莆田入琼。符氏上海始迁祖,相传于200年前自上海县龙华镇迁至三林塘百曲,后再迁至南汇县龙王庙(今川沙花木乡)镇定居。现花木乡有符姓人,聚居于龙王庙镇中街和南街。历明清两代,符姓逐渐播迁到江西福建台湾、祖国之东北、西南、西北以及此后的世界各地。
七、关于周公、符令奇、符璘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亦称公旦,周武王姬发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称为周公,曾助武王灭商,被封于鲁,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掇政。为协助成王治国,周公派长子伯禽就国,自与家人留在京中,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人不服,联合武庚和东方夷族反叛,他出师东征,平定反叛,大规模分封诸候,并建洛邑(今河南洛阳)为东都。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主张“明德慎罚”。其言论见于《尚书》的《大诰》、《康诰》、《多十》、《无逸》、《立政》等篇。周公是符氏之先祖,至今在鲁国故都曲阜,尚有周公庙。据《史记》记载,周公生子多人,长子伯禽是为鲁公,次子留相王室并世袭周公,其余食小国者六人。伯禽就封鲁国后传王位九代至隐公,隐公六年曾与齐恒子盟于艾山(今临沂城西北);十六代定公十年地齐候于夹谷(古祝其,今临沂市临沭县);十七代哀公七年会吴王于缯(今临沂市苍山县);二十六代顷公被楚考烈王放逐封于莒地(今临沂市境内),顷公之孙公雅为符氏受姓始祖,可见周公后裔与今日临沂及临沂与符氏的密切联系。
符令奇,唐代沂州临沂(今山临沂市)人,其曾祖父符敦敏为唐节度使,祖父符龙曾任妫州刺史,父符晖,为游击将军,赠常州刺史。起初,他任卢龙军的副将。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后,他带着儿子符璘,投奔昭义节度使薛嵩为军副。薛嵩死后,田承嗣占据了薛嵩所辖地区,“引令奇为右职”。田承嗣之倒田悦又起兵叛唐,符令奇秘密告诉符璘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破坏社会秩序,为人所不齿。田悦又进行叛乱,灭亡也不会有多长时间,你赶快找机会逃出,献身于唐朝廷。”符璘哭着说:“田悦是残忍的人,我走了,您就要大祸临头啊!”符令奇说:“现在唐朝在军队,已四面围攻叛军,不走的话,我们都只有死路一条,你走了,成为唐朝的忠臣,我虽死也名声不朽!”田悦部李纳此时到齐地去,派符璘带300人马护送。符璘乘此机会在途中归顺了唐将马燧。田悦闻之怒斥其父。符令奇骂田悦道:“你这个忘恩负义,背叛朝廷的家伙,早晚就死到临头;我叫儿归顺正义,杀身也无悔恨!”田悦杀害了符令奇。“令奇刑,色不变”。时年79岁,被唐廷追赠为户部尚书、左仆射。
符璘,字元亮符令奇长子。初随父为将,田悦叛唐后,他遵父命率二弟符琳、三弟符瑶归顺马燧,协助唐军平定田悦,被唐廷诏命为特进,加械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封义阳郡王。后李怀亮叛乱,他率五千军过济河与西路军会合征讨。西蕃寇边,攻带盐夏,他率军击敌,解围而还。因战功卓著,入朝为辅国大将军,并作了13年皇帝的禁卫,65岁病卒,被追赠为越州都督。符璘归顺马燧后,父被杀,母匿里中独免,后被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