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纵观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历史,从传说中的三皇,到炎、黄二帝(公元前约2100年前——2697年前),又到黄帝的后代四帝(颛顼、帝喾、尧、舜),再到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1年所经历的夏、商、周三代、秦、西汉平帝庚申年即公元1年之后至今所经历的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即今时的公元2004年农历甲申年),世世代代、繁衍不断。上溯我们符氏家族最原始的上古先祖的发祥,应从五帝时期的第一帝——黄帝的祖先——姬姓氏族有熊国
有熊
因公雅公在秦官拜符玺令,秦王便以官受姓,钦赐公雅公为符姓,所以,公雅公为我族由姬姓改为符姓的先祖之第一人。
(二)
自从上一世公雅公在秦朝(公元前221—206年)为官以“符”为姓以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便于全国的朝政管理,除统一文字、道路等之外,还重新设置所辖全国各郡行政区域。将全国划分为四十个郡,山东的曲阜、诸城县一带古时同属于琅琊郡管
辖。因此,先祖们便以“琅琊郡”为我族“符氏堂号”。同样,我族历史上以“符”为姓的发祥地是古时山东的琅琊郡。
琅琊郡在山东的东北,春秋战国时期是当时的大型商埠港口和训练军队水师的基地。越王勾践曾经将此地设为国都。自秦朝设立琅琊郡后,行政区域管辖山东的袞、青、沂、莱州四地以及胶州地区;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5年)改称为东武,即今时的山东诸城县;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设琅琊国,即今时山东临沂往北十里处;南朝宋国(公元420—479年)仍复称为琅琊郡,郡都移至即丘,即今时山东临沂东南五十里处;此后,北朝的东魏(公元534—550年)仍称为琅琊郡;隋朝(公元581—618年)改为山东临沂县管辖;唐朝时期(公元618—907年)取消琅琊郡;唐末五代十国期间(公元907—960年),十国中的南齐又设置琅琊郡,在北周时又改称为朐山,即属于今时的江苏东海县管辖。此后,琅琊郡名便逐渐消失了。
“琅琊郡”随着历史的变革从产生到消失,也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规律。作为我族有符姓以来的世裔子孙,应该记住我族历史上以符为姓的发祥地和本分支符氏堂号是古时山东的琅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