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争鸣 >> 内容

符氏起源与发展演变初考

时间:2011/6/22 18:21:14 点击:

  核心提示:符氏,中华民族姓氏之林中重要的姓氏之一,据公安部2007年全国人口的统计资料显示,符姓居民94万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0.075%,如再一并统计港、台同胞,海外符氏侨众,当今符氏人口不下百万。那么,对于如此姓氏群体,其源于何时,发展、衍变怎样,本文试作一探讨...

符氏,中华民族姓氏之林中重要的姓氏之一,据公安部2007年全国人口的统计资料显示,符姓居民94万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0.075%,如再一并统计港、台同胞,海外符氏侨众,当今符氏人口不下百万。那么,对于如此姓氏群体,其源于何时,发展、衍变怎样,本文试作一探讨

最早追溯符氏起源的文献见于唐宪宗年间林宝的《元和姓纂》,“符,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1]在以后的姓氏学著作《集韵》、《姓解》、《姓氏急救篇》、《广韵》、《姓觿》等篇章中都作了类似的记述。宋人赵明诚《金石录》中亦有同样文字的记录。[2]另据《符氏族谱》载,大宋熙宁元年冬十月,奉敕纂修国史的庐陵王欧阳修在为符氏族谱题写的序言中,也言及“伯禽封於鲁,至三十三世顷公有孙雅,仕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琊人也。”[3]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符氏乃因官得姓,为鲁顷公后。但所能涉及的文献中都未言明(姬)雅是何时、何种原因游使到秦国,并出任符玺令一职的,因此,这也为以后的学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符永光先生推断为“公雅与弟弟季桢等人流落到秦国,公雅凭借他爷爷顷公与秦王的交情被秦王任命为符玺令”。[4]也有人解释为“祖自周公云阅史册以来,自周文王命四子名旦,执掌符玺,武王奉天亦封四弟之孙永掌勿替,降及鲁顷之子孙名雅,命子孙以符为姓。”[5]以上观点仅为一种猜想,并未能找到史料依据。事实上,在今天想找到凭证也并非易事,秦朝二世而亡,又处在“以吏为师”的时代,所留文献资料本就少见,所以我们如想确定(姬)雅出任秦为符玺令的时间与原因,尚需从宏观着手。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楚灭鲁,迁鲁顷公于卞,为家人”,[6]以至“鲁绝祀,顷公卒于柯”。[7]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扫六合,初并天下,为筑就万世基业,遂令大臣议帝号、定官制,同时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8]其目的很明确,不仅要收邀天下兵器,禁止“黔首”(黎民)反抗,还要对万民形成有效监督,确保其帝业的长治久安。在这里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十二万户天下豪富包括哪些势力?有学者解释此举为历代统治者打击兼并地主、大商人所采用的惯常措施,但在这里则更多的应是政治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秦王政首先考虑到的势力亦必当是先代贵族和诸候国国君的嫡系、裔族,而鲁顷公孙(姬)雅亦应是在这一政策背景下迁至咸阳。基于以上统治策略,秦王政实现天下一统大业后,便五次巡游,三经鲁地,更是“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两者之间不无关联。

早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宗法与分封制并不严格,秦国地处西陲,很少有“裂土分封”的事实,“不待李斯建议而始罢封建地”,[9]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时期起,更是突破了“亲”与“贵”的界限,任人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以军功爵制、客卿制、严厉考核制等制度为选官用人的法则。有学者将秦朝选官的条件概括三点:“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至少在17岁(即秦规定的壮年年龄)”。[10]以至在“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列国纷争年代,秦朝的客卿最为活跃,秦王用人亦是不拘一格,有学者统计,自秦惠文王三十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间,秦高级官员的选拔多来自游士,“若以秦相一职为例,这百余年间,共有22人担任秦相,其中有15人明显不是秦国人,占68%,另有6人籍贯虽不明确,但从其行迹考察,也不像是秦国人,籍贯明确是秦的,仅樗里疾一人而已。”[11]

据上所述,鲁顷公孙(姬)雅具备秦朝选官的条件并非难事。虽此时鲁已绝祀,但对鲁国第一世家的顷公子孙来说资财、家世,尚不至使家徒四壁、目不识丁,况(姬)雅是成长于“以时习礼其家”的鲁国故地。

(姬)雅仕秦为符玺令后,因官得姓的时间应不早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令大臣“议帝号”、“定官制”,最终确立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的基调,并明确规定自此后皇帝印章独称“玺”,材料玉质,臣民只称“印”,且不得为玉;同时在具有皇帝私府之称的少府下专设掌管玺、符制度的“符节令丞”。《秦会要》云:“符节令丞,领符玺郎,……隶少府,领尚书、符节郎四人。”[12]对符玺令职,《中国官制大辞典》解释为“掌皇帝印玺”,以后历朝沿用,北周时期,更是明确地解释为“掌国玺之藏”,至唐代,其官品也有了明确定位,“从六品上”。[13]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姬)雅仕秦所任官职即符玺令(或称符节令丞),担负保管秦王玺、符之职。有资料记载,因“公雅在担任符节令期间,谨慎认真未出过任何差错,被当时认为是最好的符节令,人称符氏。”[14]这种解说符合常理,但如因做事认真,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至少是一年半截后的事情。而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前210年)病死巡游途中,自此社会陷入长期动荡不安的局面,百姓无宁日,所以这也将成为(姬)雅因官得姓的下限。符节令丞官职虽小,但涉及机要,“位卑权重”,在赵高专权,指鹿为马,黑白颠倒的时节,符节令丞职实难再“谨慎认真”。

(姬)雅因官得姓,自此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符氏,开启了千古家业,成为符氏后人公认的鼻祖。东汉时期的符融、符乾仁;唐朝时期忠义起家的符令奇、符璘父子;五代时期的宣武节度使符存审,赵州刺史符令谦;宋代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海南第一进士之称的符确;元代万户候符彦文,元末明初的农民义军符宝二,进士符观、符瑛、符怀郊、符年、符验、符棠;清代诗人符曾、书法家符涛、小说家符霖;近代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后第一任中央文化馆馆长、也是毛主席授业恩师的符定一,翻译家符家钦,著名戏曲理论家符律衡(艺名阿甲)、琼侨抗日英杰符克、抗日名将符昭骞、符竹庭;当代原外交部副部长符浩,原北京军区政委符廷贵,心系祖国的华人、华裔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符易亨、泰国海南文友联谊会会长符致炳、马来西亚海南会馆会长符之庆博士、新加坡海南会馆会长符永平等等皆为其后,也正是因为这些名门显要的不断涌现,符氏家族的血脉得到延续、发展、并不断壮大。时至今日,符氏人丁已星罗棋布于大江南北、古今中外。

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符氏宗族中即有部分外族基因的流入,也有宗支流出的记载。“五代符守信本姓郎,总管符翁子之冒姓符氏[15],该资料出自于清朝年间的《续通志》“冒氏”篇,对其源流及世系发展情况并未作进一步介绍,实难再作考证。今海南省白沙等自治县区黎族姓氏中也有“符氏 群体的存在,其原因自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民族和睦的结晶,也说明该支黎族“符氏”受汉族“符氏”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符氏宗族另一血统流入的记载则是五代宋初叙州及梅山蛮长(酋)符彦通,据谭其骧先生记载,“符、扶,为一姓之异译……,叙州蛮一系,其后裔今皆作符氏,沅州府(今湖南省西部,下辖芷江、黔阳、麻阳,其行政设置民国已废)三邑并有之,而不甚显著;梅山蛮一系,或作符氏,著于益阳、宁乡”[16]。但先生在这里多用推测之语,事实上益阳、宁乡符氏族谱载明其与衡山符氏同为东汉符融之系,元初符彦文之后。符氏宗支流出的记载主要表现在“符改付”姓,湖南“宁远下灌之一脉,早于光绪初年因符与董凶毙冤案蒙冤被迫改(付)姓,而远徙,……时历百年,流失五代。”[17]《山西朔州符氏族谱》载:第七世一鸿公,公以军功历任在外,后治宅于太原城内闫市巷,遂家焉;据云,因军前记功吏徒省笔,申文汇奏,未尝改正,因姓付焉,今无所考。[18]另外,建国初的国文字改革,推行简化方案等原因,不少人误以‘符’已简作‘付’,以至将符、付通用,河南省太康县的符草楼镇,在即或是正式的公文中也会被写作“付草楼”,更为甚者是人为的错用、滥用更加剧了这一情况的出现。须要指出的是,该现象也存在于傅氏之中。再一情况即是符姓改为他姓者,举一例示之:据山西临汾杨树森兄弟告知,他们原本符姓,幼年时称作符肇基,符胜基,原国民党临汾团管区少将司令符国璋之子,但后因战祸、母亲改嫁等原因,八岁时即随母改嫁到杨家,遂改其姓。[19]此种情况非为个案,历朝历代时有发生,个中原委,难做一一统计。

在湖南、江西、海南等地符氏修定的族谱中,大都有《姓氏辨》一文,言及内容相仿:“自六朝以来,别有苻氏所出甚殊,或以溷之,自不可不辨”,以至将苻朗、苻融溷为符朗、符融,“凡此相沿弗察,溷苻为符,至溷符於苻”。此篇《姓氏辨》意在说明,符、苻起源甚殊但被混用的现象,古而有之,因此“不可不辨”,但是否前秦氐族苻坚后裔有无改为符姓者,今天看来似是早已难辨。在洛阳古代石刻文字中,有关氐族姓氏的记载有“李、齐、苻、吕、樊、强、雍、秦”等,“比较著名的有李、苻两支,至唐代已融合在汉民族之中”。[20]《中华姓氏大典》中更是明确指出“‘苻氏’,宋以后无闻”。[21]至于苻氏融化在汉民族的过程中,有无改为符氏者,未能在任何谱牒或官文献中找到明证,但现今在陕西省周至县哑柏镇菩萨古庙前发现的一块石碑中却有符、苻通用的情形。石碑初立时间不详,可考的是菩萨古庙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有过一次大的修缮,就在这次修缮中,石碑被镶在古庙的前墙上,在其有关记载保正、乡约、督工及捐献人的姓名时的碑文上,碑前正文统一记作符,但在碑后的文字上却是符、苻混用,即或同一人名姓,碑前记为符升鹤(保正,当地族谱主编),碑后文字却记作苻升鹤。保正、乡约、捐献人等多为庠生出身,并非“庸者”,在传颂后世的碑文中绝不会允许在自己有关血统的姓氏上如此马虎,唯一的解释为“苻改符迁哑柏”、“符、苻通用”。另在符(苻)升鹤修定的《符氏族谱》中统一记作“符”,而且在现今凤翔档案里查到的有关前秦苻坚的资料中亦记作“符坚”,则更鉴定了这一说法。[22]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符氏,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已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结晶体,更是一部中华族大家庭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乐融融,和谐共生,互为影响,共同进步。



[1] .林宝《元和姓纂》卷二,三六七条,卷二,1994

[2] []赵明诚 撰《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P692

[3] 《馀姚天华符氏族谱》卷一,同治五年抄本,上海图书馆

[4] 符永光:《从黄帝到雅公之后》,香港新闻出版社,2010.7 P11

[5] 邹华亨编《湖南家谱解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 P517

[6] 司马光:《资治通鉴 秦纪》,第六卷,中华书局,1995

[7] 司马迁:《史记 鲁周公世家》,卷三十三,中华书局 1996.1

[8]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卷六中华书局,1996.1

[9] 马端临:《文献通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10] 史仲文 胡晓林:《中国全史》(五) 人民出版社,1994P3

[11]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大学出版社,1997P45

[12] []孙楷著,杨善群校补:《秦会要》 上海古籍,2004P256

[13] 徐连达《中国官制大辞典》,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1P544

[14] 范汉琪编著《古今说名道姓:姓氏寻根问祖》(下),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P171

[15] []刘墉等撰《续通志》(卷八四),浙江古籍,2000

[16] 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录自其《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PP248-249

[17] 湖南衡南《符氏五修宗谱》1997年修

[18] 山西朔州《符氏族谱》2000年修

[19] 符氏文化》(第二辑),2009P126,内部资料

[20] 《先秦至隋朝羌氐两兴衰罔论兼论洛阳古代石刻中的羌氐族姓氏及民族融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21] 巫聲惠编著:《中华姓氏大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P634

[22]符明琨:《哑柏符氏族源追溯》未刊稿

作者:符孟标 来源:符氏文化研究会
二维码分享:
符氏起源与发展演变初考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