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中华民族姓氏之林中重要的姓氏之一,据公安部2007年全国人口的统计资料显示,符姓居民94万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0.075%,如再一并统计港、台同胞,海外符氏侨众,当今符氏人口不下百万。那么,对于如此姓氏群体,其源于何时,发展、衍变怎样,本文试作一探讨
最早追溯符氏起源的文献见于唐宪宗年间林宝的《元和姓纂》,“符,鲁顷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1]在以后的姓氏学著作《集韵》、《姓解》、《姓氏急救篇》、《广韵》、《姓觿》等篇章中都作了类似的记述。宋人赵明诚《金石录》中亦有同样文字的记录。[2]另据《符氏族谱》载,大宋熙宁元年冬十月,奉敕纂修国史的庐陵王欧阳修在为符氏族谱题写的序言中,也言及“伯禽封於鲁,至三十三世顷公有孙雅,仕秦为符玺令,因以符为姓,实琅琊人也。”[3]
在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符氏乃因官得姓,为鲁顷公后。但所能涉及的文献中都未言明(姬)雅是何时、何种原因游使到秦国,并出任符玺令一职的,因此,这也为以后的学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楚灭鲁,迁鲁顷公于卞,为家人”,[6]以至“鲁绝祀,顷公卒于柯”。[7]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扫六合,初并天下,为筑就万世基业,遂令大臣议帝号、定官制,同时下令“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8]其目的很明确,不仅要收邀天下兵器,禁止“黔首”(黎民)反抗,还要对万民形成有效监督,确保其帝业的长治久安。在这里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十二万户天下豪富包括哪些势力?有学者解释此举为历代统治者打击兼并地主、大商人所采用的惯常措施,但在这里则更多的应是政治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秦王政首先考虑到的势力亦必当是先代贵族和诸候
早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宗法与分封制并不严格,秦国地处西陲,很少有“裂土分封”的事实,“不待李斯建议而始罢封建地”,[9]公元前7世纪秦穆公时期起,更是突破了“亲”与“贵”的界限,任人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以军功爵制、客卿制、严厉考核制等制度为选官用人的法则。有学者将秦朝选官的条件概括三点:“一要有一定的家资;二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至少在17岁(即秦规定的壮年年龄)”。[10]以至在“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列国纷争年代,秦朝的客卿最为活跃,秦王用人亦是不拘一格,有学者统计,自秦惠文王三十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间,秦高级官员的选拔多来自游士,“若以秦相一职为例,这百余年间,共有22人担任秦相,其中有15人明显不是秦国人,占68%,另有6人籍贯虽不明确,但从其行迹考察,也不像是秦国人,籍贯明确是秦的,仅樗里疾一人而已。”[11]
据上所述,鲁顷公孙(姬)雅具备秦朝选官的条件并非难事。虽此时鲁已绝祀,但对鲁国第一世家的顷公子孙来说资财、家世,尚不至使家徒四壁、目不识丁,况(姬)雅是成长于“以时习礼其家”的鲁国故地。
(姬)雅仕秦为符玺令后,因官得姓的时间应不早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令大臣“议帝号”、“定官制”,最终确立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的基调,并明确规定自此后皇帝印章独称“玺”,材料玉质,臣民只称“印”,且不得为玉;同时在具有皇帝私府之称的少府下专设掌管玺、符制度的“符节令丞”。《秦会要》云:“符节令丞,领符玺郎,……隶少府,领尚书、符节郎四人。”[12]对符玺令职,《中国官制大辞典》解释为“掌皇帝印玺”,以后历朝沿用,北周时期,更是明确地解释为“掌国玺之藏”,至唐代,其官品也有了明确定位,“从六品上”。[13]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姬)雅仕秦所任官职即符玺令(或称符节令丞),担负保管秦王玺、符之职。有资料记载,因“公雅在担任符节令期间,谨慎认真未出过任何差错,被当时认为是最好的符节令,人称符氏。”[14]这种解说符合常理,但如因做事认真,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至少是一年半截后的事情。而秦朝二世而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前210年)病死巡游途中,自此社会陷入长期动荡不安的局面,百姓无宁日,所以这也将成为(姬)雅因官得姓的下限。符节令丞官职虽小,但涉及机要,“位卑权重”,在赵高专权,指鹿为马,黑白颠倒的时节,符节令丞职实难再“谨慎认真”。
(姬)雅因官得姓,自此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符氏,开启了千古家业,成为符氏后人公认的鼻祖。东汉时期的符融、符乾仁;唐朝时期忠义起家的符令奇、符璘父子;五代时期的宣武节度使符存审,赵州刺史符令谦;宋代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海南第一进士之称的符确;元代万户候符彦文,元末明初的农民义军符宝二,进士符观、符瑛、符怀郊、符年、符验、符棠;清代诗人符曾、书法家符涛、小说家符霖;近代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后第一任中央文化馆馆长、也是毛主席授业恩师的符定一,翻译家符家钦,著名戏曲理论家符律衡(艺名阿甲)、琼侨抗日英杰符克、抗日名将符昭骞、符竹庭;当代原外交部副部长符浩,原北京军区政委符廷贵,心系祖国的华人、华裔日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会长符易亨、泰国海南文友联谊会会长符致炳、马来西亚海南会馆会长
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下符氏宗族中即有部分外族基因的流入,也有宗支流出的记载。“五代符守信本姓郎,总管符翁子之冒姓符氏”[15],该资料出自于清朝年间的《续通志》“冒氏”篇,对其源流及世系发展情况并未作进一步介绍,实难再作考证。今海南省白沙等自治县区黎族姓氏中也有“符氏” 群体的存在,其原因自是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民族和睦的结晶,也说明该支黎族“符氏”受汉族“符氏”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符氏宗族另一血统流入的记载则是五代宋初叙州及梅山蛮长(酋)符彦通,据
在湖南、江西、海南等地符氏修定的族谱中,大都有《姓氏辨》一文,言及内容相仿:“自六朝以来,别有苻氏所出甚殊,或以溷之,自不可不辨”,以至将苻朗、苻融溷为符朗、符融,“凡此相沿弗察,溷苻为符,至溷符於苻”。此篇《姓氏辨》意在说明,符、苻起源甚殊但被混用的现象,古而有之,因此“不可不辨”,但是否前秦氐族苻坚后裔有无改为符姓者,今天看来似是早已难辨。在洛阳古代石刻文字中,有关氐族姓氏的记载有“李、齐、苻、吕、樊、强、雍、秦”等,“比较著名的有李、苻两支,至唐代已融合在汉民族之中”。[20]《中华姓氏大典》中更是明确指出“‘苻氏’,宋以后无闻”。[21]至于苻氏融化在汉民族的过程中,有无改为符氏者,未能在任何谱牒或官文献中找到明证,但现今在陕西省周至县哑柏镇菩萨古庙前发现的一块石碑中却有符、苻通用的情形。石碑初立时间不详,可考的是菩萨古庙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有过一次大的修缮,就在这次修缮中,石碑被镶在古庙的前墙上,在其有关记载保正、乡约、督工及捐献人的姓名时的碑文上,碑前正文统一记作符,但在碑后的文字上却是符、苻混用,即或同一人名姓,碑前记为符升鹤(保正,当地族谱主编),碑后文字却记作苻升鹤。保正、乡约、捐献人等多为庠生出身,并非“庸者”,在传颂后世的碑文中绝不会允许在自己有关血统的姓氏上如此马虎,唯一的解释为“苻改符迁哑柏”、“符、苻通用”。另在符(苻)升鹤修定的《符氏族谱》中统一记作“符”,而且在现今凤翔档案里查到的有关前秦苻坚的资料中亦记作“符坚”,则更鉴定了这一说法。[22]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符氏,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中,已是一个民族融合的结晶体,更是一部中华族大家庭的缩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乐融融,和谐共生,互为影响,共同进步。
[1] 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二,三六七条,卷二,1994
[2] [宋]赵明诚 撰《宋本金石录》,中华书局,1991,P692
[4] 符永光:《从黄帝到雅公之后》,香港新闻出版社,2010.7 ,P11
[5] 邹华亨编《湖南家谱解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7, P517
[6] 司马光:《资治通鉴 秦纪》,第六卷,中华书局,1995
[7] 司马迁:《史记 鲁周公世家》,卷三十三,中华书局 1996.1
[8]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纪》,卷六中华书局,1996.1
[9] 马端临:《文献通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10] 史仲文 胡晓林:《中国全史》(五) 人民出版社,1994,P3
[11]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大学出版社,1997,P45
[12] [清]孙楷著,杨善群校补:《秦会要》 上海古籍,2004,P256
[13] 徐连达《中国官制大辞典》,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0.1,P544
[14] 范汉琪编著《古今说名道姓:姓氏寻根问祖》(下),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2,P171
[15] [清]刘墉等撰《续通志》(卷八四),浙江古籍,2000
[16] 谭其骧:《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录自其《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PP248-249
[20] 《先秦至隋朝羌氐两兴衰罔论—兼论洛阳古代石刻中的羌氐族姓氏及民族融合》,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21] 巫聲惠编著:《中华姓氏大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P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