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柏地理和符氏宗祠
哑柏是陕西省周至县城西一个老村镇,处在西宝南路沿线,背靠渭水,南依秦川,环境优越,气候宜人,早在夏代已有氏族在此居住,有扈氏即为其中古老民族的一支。周代先祖先于渭北牧业为生,后因北方民族的不断侵扰而经渭南迁,开垦农田,繁衍种族,哑柏古镇即得名于当时。
口传哑柏符氏宗祠始建于唐代,是否确切尚待作进一步的考证,但年代的久远也是实情。宗祠位在镇中心地带,谱牒记载当初的面积有九亩六分四厘,从中推断,符氏先祖落户当地时人烟不会太多,当属较早定居于此的先民之一。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人丁的兴旺,当地之俗,殁者葬于田,代代相传,墓即成群,为了敬宗收族,祭奠先祖,随建祠堂,这就是哑柏符氏宗祠的来历。围绕宗祠随聚族,族群的聚落随成堡,这也正是西北堡、西上堡、东上堡、东下堡村名的由来,而东西的命名正是以宗祠的方位而定。
遥远的古代,人类抵御自然的能力弱小,一直寄希望于神灵、先祖的庇护与保佑,敬神祭祖也就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经济形势稍有好转就开始修庙建祠。约在公元一千年前后,即当地人传说“先有符氏祠,后建玄帝祠”的时代,始修了玄帝祠,位置选在了土梁上,因土梁南通山,北通渭河,似一土龙吐水,山水地气相通,乃风水宝地,故被称为龙脉,玄帝庙自是修建在此,殿堂五间,地基六分。祠名的来历,因其西邻符氏宗祠,同为灵魂安息处,只是人神之别,故也称祠,是为先有符氏祠,后建玄帝祠的明证,同处哑柏镇中心,互为邻居,人奉神,神佑人,共演哑柏文明史话。若干年后,在土梁北段又修建了城隍庙,庙处南北大道的端点,哑柏丁字形街道由此形成。未成堡的原农场地也开始成为人居,称王家场、车家场、李家场、文昌楼等,哑柏古镇始成规模,哑柏镇镇容成形,后以东西两半为村,表面上是以玄帝祠的土梁为界,实际上是以符氏宗祠为畔,古今如是。
符氏宗祠处于镇中心,现今已是黄金地段,这也是符氏族人最早来此定居的又一明证,绝无后来人再有实力拆屋推房建祠于地的可能。在今天哑柏镇张、杨、霍、符各大姓氏中,唯独符氏宗祠位居镇中,也是哑柏镇唯一拥有祠堂的姓氏,当是符氏先祖最早定居、繁衍于此的原委。
符氏宗族的历史痕迹
中华民族源源流长,三皇五帝夏商周、归秦两汉三国休……,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延变,也缔造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多民族、多姓氏、人口众多的国家。原古时代的氏族始于母系,姓氏亦有此而起,故古老姓氏多以女字旁为记,如姬、姚、姒氏等等,不一而足,当氏族由母系过渡到父系,部落增加,姓氏增多,由原来的姓氏又衍变出更多的姓氏分支,符氏即为其中之一。
符氏宗族的来源符氏族人已有多年的探究,考证出符氏宗支的几种来源,但哑柏符氏始自何支,尚待深究。
史、网(符氏宗亲网)指出符氏因官得姓——公元前200多年的秦朝,秦孝公设立符官,并因与鲁倾公的关系,始安排顷公之孙姬雅担当此官,因为山东姬氏祖先败落,他始改新姓,遂以官姓符为己姓,符雅就成为符姓第一人,地点在咸阳。符雅后代两世均在四川做官(郡史),若干年后有一符氏官居河南洛阳,才有符氏迁徙河南之说,后迁它处。又经元、明、清时期的多次移民播迁,后又有迁至传国外者,所有这些符氏族人基本已考证出详委,大大丰富了符氏文化内涵。
事实上符姓的前缘与姬氏、拔氏、刘氏、苻氏等等也有着深刻的关系,盛传苻改符姓之说,和本地有关联。苻姓原是扈氏的蒲氏,在人类繁衍变迁中改蒲为苻,对此还有典故:蒲式酋长蒲洪,和高人言谈,高人言说“草付为王”,洪有称王之意,因此就寻找称王的籍口,称在孙子坚身上又发现“艹付”字样,洪借此改蒲为苻。
史书记载苻洪部落原住甘肃南、东和天水周围,后领氏族迁徙黄河中下游,原因一说是西晋招安,也有其他原因记载,总之氏族迁徙流动的原委都有可能促成了苻洪支的内迁。五代十六国时,北方群雄割据,氏族倾轧,社会动荡,苻洪自称为王,后被害,死前叮咛儿子内迁自封秦王,史称前秦。健死儿子苻生继位,生性格残暴,肆意妄为,乱杀无辜,在族人的簇拥下苻坚取而代之。苻坚气傲但能招贤纳士,始得汉人王猛辅政,立法、善政,兴水利,倡农耕,民富国强,继而统一华夏北方,和东晋并列中华。苻坚施善政尤以平定内乱影响最大:兴平当时是苻氏氏族大本营,营中长老居功腐化,横行乡里,苻坚派王猛严厉惩治,始安内乱,稳固族心,威震朝野,社会平定。苻坚急於统一中华,统兵攻晋,淝水大战一败涂地,导致前秦灭亡。古代氏族倾轧,失权后灭九族之习已成常规,故东晋灭了前秦后,活命的族人被迫四散逃逸,更名改姓另谋生路,始有公元四百年间的苻改符之说。周至哑柏和兴平只有一水相隔,苻改符迁哑柏极具可能;从时代上分析,公元四百年的迁入,公元七百年后的修建符祠,应合常规。
由凤翔档案查知,前秦苻坚档上刻印符坚,此证非错,文物史籍出自文人手笔,决非庸人弄错,史实说明,编史之时,苻已改符,世间已无苻氏自居者。
另外从历史遗迹古庙石碑考察,哑柏镇古庙很多,其中一个菩萨庙位居东街上堡东门口,坐南向北,初建年代不详,公元1874年重修,修后两块石碑砌在现庙前墙上,西边是正文,下边刻记:
总约:张鹏汉 镇约:张 凡 保正:符升鹤
乡约:张步汉 孙 仁 张 凡 符振元
督工:张 恺 孙 烈 张 霑 张运兴
张 应 符元兴 符 玲 张 寿
捐银人:刻名十一行,其中村、地、点名140个,人名321位。有19个姓氏,符氏35名,其名如下:
苻升鹤 苻起财 苻启才 苻纪奎 苻门毛氏
苻纪娃 苻 成 苻蕃娃 苻门王氏
苻顺境 苻联绪 苻联科 苻元兴 苻文兴 苻俊清
苻俊杰 苻振魁 苻振明 苻振川 苻振元 苻义盛
苻芍娃 苻 淮 苻 玲 苻 玉 苻 辛 苻 英
苻 兴 苻 明 苻 训 苻升(2) 苻容 苻 金
苻 密
碑上符氏两名地方官:保正:符升鹤,乡约:符振元。
正文碑刻符,捐银刻名时均刻苻,同一个人出现两个字姓,亦说明符和苻是一个姓之意,苻升鹤在他撰写符氏家谱中,全写符。但在此处一处姓出现两个字,非为弄错,错者应为个别,决非全部,况且当事人都是庠生以上的文化人,绝非容许自已的姓氏如此马虎,这也只能证明,当时的族人认可符苻归一之说,先是苻,后就符,哑柏符氏原是苻,以后归宗到符。通过以上网引、史查,结合当地历史存留石碑考证,哑柏符氏应为苻氏后裔,这也验证了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