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江苏符氏 >> 内容

清末民初的访仙集市

时间:2011/6/23 20:47:00 点击:

  核心提示:是曲阿丹阳四大古镇之一。访仙建成乡间的集镇,兴起集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朝齐梁时。至两宋时代,访仙已经颇具现模,当时老街里的博望古桥就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明清两朝,地名改为“访仙桥”的访仙集市...
   是曲阿丹阳四大古镇之一。访仙建成乡间的集镇,兴起集市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南朝齐梁时。至两宋时代,访仙已经颇具现模,当时老街里的博望古桥就建于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明清两朝,地名改为“访仙桥”的访仙集市,早就非常繁荣兴盛,各地的商贾纷纷从大江南北前来经商贸易。那些成山成海的各式商品,包括本地的粮食 、油料 、竹子和旧的木料 、小型农具 、牛羊家畜,和外地来的丝绸布匹 、百货 、陶瓷用品等等,都在这里集散交易 。货物装上一只只大大小小的船舶,顺着古老的九曲河,南通运河,北达长江,航向遥远的四面八方 。
    一个集镇的建设速度和规模,一处集市的贸易兴旺和发达程度,不仅取决于地理位置 、经济水平和经商理念,更体现了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访仙地处丹北,这里山青水秀,物产富饶,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是方圆几十里内唯一的一座大镇,是齐梁两代帝王的故里 。所以说,访仙古镇是曲阿丹阳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正是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其集市的昌盛与繁荣 。
    由于年代久远,岁月的沧桑巨变,访仙古时的许多记忆,在历史的风雨中散失尘封,明代到清初的部分痕迹,也被岁月长河渐渐冲淡,只有从晚清到民初这段时间的些许场景,还深深印在几位耄耋老人的脑海之中 。老人们的口述给我们留下了这些残缺不全但却极其珍贵的信息和资料 。    
    抗战前的访仙集镇
    抗战以前,访仙桥南街的大木行,是由陵口人钱老五来开设的 。访仙桥清末民初时的大盐栈,由浙江人开办 。访仙桥最大的企业恒升酱坊,是清同治年间丹阳西门外的江沛所建 。一位四川人,在晚清时到访仙桥来从事切菜刀的制作和销售 。有许多苏北各县的人,前后成了访仙桥各大商店的主要朝奉……不仅有许多外地人来访仙桥开店经商,更有千千万万的外地人来访仙桥赶集办货 。每当逢“六”,那些从武进的小河魏村,从扬中以及苏北的靖江     和泰兴等地赶来的顾客,他们全都对这里熟门熟路,如回家中,和当地上街的农民很自然地合在一起,半点也没有生疏的感觉 。这时,访仙街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 。
    
    颇具规模的猪牛市场 
    旧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使耕牛成了重要的生产工具 。
    故而一方地域的牛市,对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都会产生直接的 、重要的影响 。
    丹阳历史上有四处牛市场,一处在丹阳城南门外,另一处就在访仙桥 。访仙桥从很早起就将墟日定为农历的每月逢四逢九,据说这墟日主要是为牛市定的,叫“牛六”。
    访仙桥的牛市场,在原东街的东面广场上 。集市的一早,一百多头大小水牛黄牛都集中在牛场上,给广大前来买牛的人挑选,最多的时侯曾超过200头 。一天的集市,成交五六十头,高峰时也有超过百头的 。
    当这些被买走的牛被牵向周边农村时,马路上连成了线,十分壮观,也特别温暖人心 。
    访仙牛行,为了组织充足的牛源,常常派人到外地去采购,其中最远到安徽的淮南 。有时成交后的牛匹也要派人送到较远的顾客家中 。这样,这些送牛的人员要长途跋涉,由于社会动荡,途中往往还会遇到许多艰险和不测 。但为了提高集市的质量,诚信为先,他们长时间地信守着这一原则,坚持着充满风险的工作 。
    到抗战前夕,访仙桥的牛市除了经营耕牛,也经营起菜牛了 。替广大农村把一些不能再从事耕作,淘汰下来的老弱残牛,卖给上海等城市的客人,打开了一条好的销路 。
    访仙的牛市,从明清起延续下来,一直到共和国成立后的“文革”时期 。当现代的拖拉机等农耕机械完全替代了牛力,牛作为工具完成其历史使命以后,访仙的牛市才从历史中渐渐消失 。
    养猪,是中国农民一项重要的副业 。一座乡镇集市苗猪市场的兴盛程度,同样也明显地标志着这一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水准 。
    访仙桥的苗猪市场,也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兴旺发达,经久不衰 。小猪的来源有本地的母猪养殖户,但更多的来自扬中全县 。扬中的苗猪,以前几乎全都运到访仙桥的集市来销售 。每六成交的苗猪,大都在千头以上 。
    购买苗猪的顾客,既有本地区各村的农民,还有从江北过来的客商,他们往往一船就运去好几百头 。
    除了苗猪买卖外,访仙桥还曾经兴起过多年的大猪“六”,日期是农历的逢八 。这一天,各家养成的大猪全集中到集市上来出售 。买主既有当地人也有远从上海和苏锡常来的客人 。
    
    访仙桥的竹木市场
    在访仙集市上,另一个引人注目的市场是竹子和旧的房屋木料 。
    清末民初的好几十年中,新桥和界牌等地,每个村庄几乎都被大片的竹林所围绕,这些长大成材的竹子,大都运到访仙集市上来出售 。每逢六之日,老九曲河北面的大庙场上,从新桥界牌来的竹子堆积如山 。嘉山以南的广大村庄竹林较少,如要制作竹器用具 、如编织床席等,全都来自访仙市场上买回的竹子,故一“六”成交的数量十分可观 。
    从旧房屋上拆下的各种木料,如果自己家里不再需要,则都拿到集市上来,转卖给别人 。
    如此一来,竹木市场就更加繁忙热闹,应接不暇 。
    来买旧房木料的顾主大都是从苏北几县过江来的人 。据说他们砌屋首先来苏南选用质量尚好 、价格便宜的旧房木料 。
    他们砌的房屋,大都比江南要矮上一些,如果木料一端略有腐蚀则价格就更便宜,而他们去掉一点仍完全合用,房屋的质量丝毫不受影响 。
    竹木市场的盛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的80年代初期 。前百年中,从这里销出的竹木谁也说不清有多少,如果一起堆积起来恐怕比嘉山还要高出许多 。
    
    访仙老街上的其他商家店铺
    在访仙桥老街区的几条街上,晚清时开满了各类店面,密密麻麻,一片繁华景象 。有多家粮行 、布店 、南北百货 、绸缎泥绒 、文具书店 、杂货山地货 、服务性行业等等,可以说门类齐全,应有尽有 。其中更有闻名远近各地的访仙四坊 :恒升酱坊,广和烟坊,公益源染坊和恒源漕坊 。这四坊,既是制作的企业,又是经营的字号 。尤其是恒升酱坊,产品不仅销往南北多省,更远销南洋诸国,宣统年间还曾得到过国际南洋劝业大会的一等金奖 !访仙地区的大宗粮油,通过运河和长江,运到了南京上海以及更远的地区,而从上海无锡等地来的五洋百货 、绸缎布匹,从浙江和淮地来的食盐,全都在老街的这些店铺里集散 。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经时代的变迁,风云的转换,这些店难免都有过阴睛圆缺,有过悲欢离合,但其在历史中所发挥的市场作用都是不可磨灭的 。
    
    市场的繁荣带来第三产业的兴旺
    由于市场的繁荣,来往顾客和人员的众多,访仙桥的茶坊酒肆 、饭店和旅店自然生意红红火火 。抗日战争前,镇上有近月轩 、福生楼等茶馆近二十家 ;义顺馆 、增生馆等饭店四到五家 ;中和 、通商等旅店五家 。
    那时的茶馆,常常是家家高朋满座,尤其在逢集这天,几乎座无虚席 。很多客人之间的交易往往都在茶座上达成,市场上的一些小的纠纷和矛盾也都在茶店里相互协商解决 。茶馆不仅是休闲的场所,也是相互交流,增进感情 、协商谈判,     促成交易的最佳场所 。
    义顺馆等饭店,除了解决一般来街上人们的简单用餐外,客与客 、店与客之间免不了的应酬,往往都在饭店内备上丰盛的酒宴,以利于大宗交易的完成 。宾客满堂的饭店内觥筹交错 、欢声笑语,给镇街集市更增添了几多热闹的场面 。
    那时,据说访仙桥饭店里的点心和菜肴都名气十足,体现了当地的特有风味和悠久的饮食文化,给许许多多的远方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至于访仙桥街上的旅店,由于外地来的远客很多,当天都不能回去,故而住店的人几乎家家客满 。一年四季,逢“六”逢集 、尤其是农历的二月十九,每家旅店都尽力加设了不少临时床位,但仍然供不应求,家家人满为患 。只有再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才能勉强安排这些客人住下来 。
    单从上述这些服务性行业的盛况来看,访仙桥集市的繁    荣,也可以窥见一斑 。
    
    结言
    访仙桥集市兴旺的盛况,闻名于大江南北,延续了漫长的历史年代 。从古到今,无数人从五湖四海来到访仙,在此创业 、经商,甚至永久生活居住在此 。
    这些由外地和本地所融合的访仙人,他们相濡以沫,同舟共济,共同创造出访仙街镇和集市的繁华,创造那一段很长时期的辉煌的商贸历史,创造出一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如今的访仙,已建造出了新的集镇区域 、街道 、市场和园区,老街在完成她神圣的历史使命之后,终于坐在一边阳光下颐养天年 。但她那宝贵的经营理念和诚信本质,依然被今天的访仙一丝不苟地传承着,并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

作者:符志成 杨波 来源:丹阳新闻网
二维码分享:
清末民初的访仙集市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