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艺人捏面塑挣钱少 改行做瓦匠着急后继无人
早就听说镇江丹阳市导墅镇上有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家”的面塑艺人,一个面粉团子,他揉捏几下后就能变成造型各异的人物。昨日上午,记者慕名前去采访,想亲眼一睹他即兴创作面塑作品。然而令记者感到失望的是,这位名叫符国俊的民间艺人已“洗手”十多年,身边竟然连一件新作也没有。原来捏面塑挣不到钱,再说也无人愿学。
昔日很风光,挣钱也多少
上世纪七十年代,导墅镇小塘西村有位叫孙扣宝的面塑老艺人,每逢周边村庄演戏时,总是挑着担子在场边现做现卖面塑,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当时还是位年轻瓦匠的符国俊对此很感兴趣,就请求跟着学面塑。3年后,他不但学成了面塑技艺,还把这门民间绝活发扬光大,能够独自创作出各种造型的面塑作品。
学成后,符国俊曾到吕城、常州等地摆摊捏面塑,很受欢迎,最高时一天能挣到4元钱,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收入了。
如今被冷落,也没人愿学
师傅去世后,符国俊经人介绍在上海一家公园从事古典园林工程施工,这使他在塑造艺术上又进步不少。那时,他在业余时还会不时做些面塑。1995年,符国俊参加江苏省民间艺术博览会和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一绝大赛”,他高超的技巧和精美的作品引起了轰动,当年,他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
“不是我不想搞面塑,而是干这一行实在是挣不到钱,为了全家生活,我只能去干老本行做瓦匠了。说实话,面塑我的确很喜欢,现在放弃我也是实在没有办法!”符国俊说,目前他的面塑已经被丹阳市政府公布为首批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现在这种状况,年轻人根本不愿吃苦学这个收入不高的手艺,所以很难找到传人。眼看面塑技艺后继无人,符国俊言谈中流露出一种困惑和担忧。“真的很可惜,我当年跟师傅学面塑时就是出于兴趣,不希望它从此消失,可是现在又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我也感到很着急……”
来源:扬子晚报
谁来传承我的面塑技艺
他的手很粗糙,但一个面团在他手里经过一番揉、搓后,会变戏法似地冒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人物、动物造型,再略加修饰,就成了一件件惹人喜爱的面塑作品。
拥有这双手的人叫符国俊,丹阳市导墅镇人,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的传承人,一位在当地享有盛誉的民间工艺美术家。
“最近几年我基本上不怎么弄了。”在导墅镇一个农家小院里,当记者提出要看他新创作的作品时,这位65岁的老人神情黯然地说起了一件埋藏在心底多年的忧心事:“师傅传给我的面塑技艺可能在我手里传不下去了现在做面塑挣不到钱,没有年轻人愿意跟我学。”
符国俊学面塑技艺,有点偶然。上世纪70年代初,导墅邻近的里庄有位叫孙扣宝的面塑老艺人,70多岁,经常到符国俊村上来现做现卖面塑。当时30多岁的符国俊是个泥瓦匠,闲来无事,喜欢跟在后边看热闹,并时常帮老人背工具箱,久而久之就对此产生了兴趣,多次提出想跟老人学面塑技艺。他的诚意打动了老人,成了老人唯一的传人。符国俊自小有美术功底,再加上心灵手巧和善于钻研,没几个月,就初步掌握了面塑技艺。后来,他改进了面塑原料,添加了米粉、防腐剂等配料,解决了以往面塑易开裂和发霉发臭的难题,并能保存一二十年也不变形。
“那时做面塑还是挺吃香的。农村人新房上梁和老人做寿,经常请我去做堆花团面塑。”符国俊说:“我到周边地区去摆摊做面塑,一天能挣个一两块钱,最多的一天竟然挣了4块钱,忙得中饭也顾不上吃。而那时在生产队里上工,一天只有几毛钱的收入。”
最让符国俊长脸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他经常应邀去镇江等地表演面塑技艺。1994年,他的三件面塑作品入选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并广受好评。1995年,他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成为丹阳最早获此殊荣的民间艺人之一。
近年来,做面塑不能养家糊口了,符国俊只得忍痛割爱放下面塑工具箱,重新拿起了泥瓦刀。他也曾想把面塑技艺传授给儿子或其他人,但年轻人根本不愿来学这个吃苦不挣钱的技艺。
“老祖宗传下来的民间瑰宝,在我手里荒废了实在可惜。”符国俊告诉记者,再过几年,他将放下手头的事情,一门心思做面塑。“如果政府扶持,有人愿意来学,我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在丹阳,处于后继无人尴尬境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非符国俊一人。丹阳市政协的一份调研报告说,该市民间手工技艺的种类之多和造诣之深,在镇江市乃至江苏省都拥有较高的声誉,但因为没有专项扶持经费,没有经济效益,年轻人不愿学,面塑、天鹅绒、风筝、徒手剪字、啷当、烙铁画、刻瓷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人亡艺绝”的窘境。
不过,丹阳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市租了房子正在建一个“176文化绿洲”,准备免费提供给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使用,每年七八十万的房租由政府买单。“我们希望把‘176文化绿洲’打造成一个文化艺术交流交易中心,一个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进而也带动丹阳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丹阳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张靓丽名片。”据了解,“176文化绿洲”预计明年3月份启用。
这个消息,应该可以让符国俊们感到欣慰。 李姜锦 顾德宁
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