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争鸣 >> 内容

《岐阳符氏族谱》(寿房)谱箱实物考

时间:2011/11/9 17:23:24 点击:

  核心提示:我们有幸在沿塘找到了刻有“岐阳符氏族谱(寿房)”字样的一个谱箱。整个谱箱长47公分、宽32公分、高32公分。这么大的谱箱,装的至少是多卷的《岐阳符氏族谱》(寿房)。只可惜谱箱装的谱书毁在了1964年的那场“四清运动”之中,现在谱箱内空无一物...

2011101日—6日,我父亲符丕贤、符荣、我、我弟符昌远、符伟,我们一行5人在江西丰城丽村扶山村进行了为期6天的寻根问祖。我们有幸在沿塘找到了刻有“岐阳符氏族谱(寿房)”字样的一个谱箱。整个谱箱长47公分、宽32公分、高32公分。这么大的谱箱,装的至少是多卷的《岐阳符氏族谱》(寿房)。只可惜谱箱装的谱书毁在了1964年的那场“四清运动”之中,现在谱箱内空无一物。我们除了叹息,还是叹息!这是没办法的。但是,《岐阳符氏族谱》(寿房)谱箱给我们极大的启示,价值极大。根据这个谱箱盖上所刻的字样、符氏始祖雅公获姓之地和颜卿公、昭愿公、昭寿公等为官之地,结合我符氏数百年前在江西丰城扶岐续编字派(继绪其煌,奕世丕昌。仁义是懋,发则长祥。我来自汴,渐次迭将。一本众叶,延满豫章。通都秀壤,各占名疆。山环水聚,曷若岐阳。地属豐邑,界在三坊。卜吉获此,子孙之康。),可以确认我们应该是昭寿公的后裔。理由如下:

一、昭寿公曾在陕西、河南、江西和四川做过官,且官职均为武官。

开宝七年(974年),昭寿公先补供奉官,改西京(今陕西西安)作坊副使,历迁六宅副使,领兰州(今甘肃兰州市)刺史。雍熙二年(985)冬,昭寿护镇州屯兵,北征,又为押队都监。转尚食使,拜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刺史。端拱二年(989),昭寿知洪州(今江西南昌)。淳化四年(993),昭寿知定州(今河北保定)。咸平初(998年),昭寿迁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团练使,益州(今四川成都)兵马钤辖。

另外,彦卿公为官也多在陕西、河南等地。后唐明宗 928年天成三年龙武都虞侯、吉州(今江西吉安市吉州区)刺史。后唐明宗 929年天成四年授耀州(今陕西省铜川市西南部)团练使、庆州(今甘肃庆阳市)刺史。后唐末帝 934年泰清初年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刺史,兼领北面骑兵。后晋高祖石敬塘 936年天福元年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大荔县)节度使。后晋高祖  936 庚子年徐州(江苏省徐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同平章事、岐国公、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节度使,加兼侍中。后晋高祖943年天福八年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节度使, 祁国公。后晋少帝宣武军节度使(唐代宣武軍節度使轄汴、宋、毫、穎四州,此四州居河、淮之間,地勢低平,水道縱橫,自古即為關中通東南地區的交通要道。)后晋少帝?? 年天/开运元年??河阳(河南省孟州市)节度使。后晋少帝?? 年天/开运元年??鄜延(今陕西延安市)节度使。后晋少帝945年开运二年阳城大败契丹后, 武宁军(今江苏铜山县)节度使, 加同平章事。后汉高祖947年天福十二年兖州(今山东省西南部)防辽,加兼恃中,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节度使。后周太祖951年广顺元年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今河南省东部周口市)王。后周太祖95? 年广顺? 年郓州(今山东郓城县)节度使。后周太祖953年广顺三年大名尹、 天雄军(今河北省大名县)节度使、封卫王。大宋太祖968年开宝二年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节度使。

昭愿公为官也多在陕西、河南等地,开宝七年(974),昭愿迁西京(今陕西西安)作坊副使,俄授尚食使,出护陈、许、蔡、颖等州。拜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刺史,知并、澶(今河南省濮阳、清丰一带)二州,不逾月,复为本州团练使,连知永兴军梓滑(今四川省三台县和河南滑县)二州。咸平初(998),昭愿为天雄军刑州(今河南省内)二钤辖。开宝中(约969),昭愿任恩州(河北省清河县)刺史。

字派中提到的地名有:丰邑(现陕西省西安市西南)、岐阳(现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汴(现河南省开封的简称)、豫章(现江西省南昌),正好说明我符氏曾经在陕西、河南、江西、四川任过官职和居住过,可见,陕西和河南是颜卿公、昭愿公、昭寿公官职较高、功绩较大的地方。字派中“渐次迭将”说明颜卿公、昭愿公、昭寿公在多个地方更换做官,且均为武官,所以称之为“将”。至于字派中没提到四川境内的地名,我认为,一方面是昭寿虽然在四川益州做过官,但在四川的时间极短,多则一年,少则几月,加之昭寿公是在四川遇害的,因此字派中就没有提到四川这个伤心的地方。另一方面是颜卿公、昭愿公、昭寿公在四川为官少,没形成大的气候,不提也罢。

二、我符氏世系及年代时间与昭寿公吻合。

符氏世系从江西算起,第一世:存审公;第二世:颜卿公;第三世:昭寿公。我是第三十六世,我下面还有三代,也就是说从昭寿公到现在就有39代,从存审公到现在1000零几十年有39代人是极为正常的。

三、《岐阳符氏族谱》(寿房)的谱箱就是确凿的证据。

符氏应该是昭寿公的后裔。彦卿公配张氏封魏国夫人,杨氏封虢国夫人,金氏夫人,生育七男,即昭序、昭信、昭愿、昭寿、昭远、昭逸、昭敏。国家盛世修志,家族兴盛修谱。可见,《岐阳符氏族谱》应该是于北宋五代十国(907979年)时期,颜卿公、昭愿公、昭寿公等在陕西和河南等地为官,符氏达到鼎盛时期所修的符氏族谱,距今约1030年。颜卿公、昭寿公最后所任官职的主要的地方是:颜卿公,大宋太祖968年开宝二年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节度使;昭寿公,咸平初(998年),昭寿迁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团练使,益州(今四川成都)兵马钤辖。之所以称为“岐阳符氏族谱”,我认为是我符氏的发迹和兴盛与岐阳这个地方息息相关。

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如衡阳,处于南岳衡山的南边;江阴,处于长江南岸;汉阳,汉水的北边;华阴,西岳华山的北边。岐阳(岐山的南边,旧县名)关于岐阳县的设置问题,综合两《唐书》、《元和郡县图志》、《唐会要》之记载,并相互对核考究,岐阳县之历史存在的情况是:贞观七年(633年)割扶风、岐山及京兆之上宜置岐阳县。八年,省上宜入岐阳。二十一年(647年)废;永徽五年(654年)复置,元和三年(808年)省,并入岐山、扶风县。在岐阳县两次设置的160多年间,岐山、岐阳两县并存,同属凤翔府所辖。符氏始祖雅公是在秦地(今陕西境内)获皇帝赐的姓,这是其一;颜卿公、昭愿公、昭寿公等在陕西为官,有可能居住在岐阳,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这是其二。为了纪念符氏始祖雅公获皇帝赐姓之地,结合居住之地——岐阳,修的族谱称之为“岐阳符氏族谱”,这是其三。当时所修的《岐阳符氏族谱》应该是属于房谱,因此在谱箱上才有“寿房”的字样,也许还有“序房”、“信房”、“愿房”、“远房”、“逸房”、“敏房”的《岐阳符氏族谱》,只是这些房谱及谱箱没有保留下来,因此,无人特别是符氏族人就不知道还有《岐阳符氏族谱》的房谱,这不足为怪。

昭寿公有五子:承务、承禄、承宗、承谔、承谅,并均居住豫章,我符氏字派中不是有“延满豫章”吗? 族谱一般是由长子保管,也就是说《岐阳符氏族谱》(寿房)是由承务公保管,我符氏有可能是承务公的后裔。因此,在丰城扶岐才有《岐阳符氏族谱》(寿房)的谱箱,《岐阳符氏族谱》(寿房)是昭寿公支派的总谱。加之,据小荣宗亲整理的《江西符氏居徙源流考》记载:“丰城与扶岐与松湖同邑,新建上墉与南珂同邑。”我符氏有可能与松湖的族人同为昭寿公的后裔,希望能与松湖的宗亲取得联系。

最后,我希望符氏族人应该重点研究一下符氏始祖雅公获姓的秦地陕西及符氏鼎盛时期河南这两个地方的符氏的迁徙、流源、世系等情况。

附:

一、字派及翻译。

字派:继绪其煌,奕世丕昌。仁义是懋,发则长祥。我来自汴,渐次迭将。一本众叶,延满豫章。通都秀壤,各占名疆。山环水聚,曷若岐阳。地属豐邑,界在三坊。卜吉获此,子孙之康。

翻译:继承祖先遗留下来的那些辉煌的业绩,并把他发扬光大。仁爱和正义是我们最大的勉励,把这种美德不断发扬下去,让我们永远幸福吉祥。我们的祖先来自河南汴州,他们四处为官做将,不断更换官职。我们的发展就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一样,子孙绵延扩展到整个豫章地区。豫章是个四通八达的都市,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我们的子孙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地。豫章虽然是个山环水聚的好地方,但怎么能比得上岐阳呢?岐阳是我符氏始祖获姓之地,也是我符氏发迹和兴盛之地,它属于膏腴之地丰邑的管辖,且在丰邑西面的三个区。通过占卜选择了这么一个吉利地方,让后代子孙幸福安康。

二、凤翔府:大宋太祖968年开宝二年颜卿公任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节度使。

唐初置歧州,天宝元年(742),改为扶凤郡。至德二年(757),肃宗幸临扶凤郡,同年收复长安、洛阳,十二月设置风翔府,号西京,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合称五京。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县。辖地相当今陕西宝鸡、岐山(旧时称岐阳)、麟游、扶凤、郿县、周至等市县。唐属关内道。五代属关西道。宋属秦凤路,元初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明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初,仍沿旧制为凤翔府;康熙九年(1670),裁关西道,分隶西安粮盐道;乾隆九年(1744),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邻道。清代凤翔府治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辖区东界乾州直隶州及西安府,西及北连甘肃省平凉府及秦、泾2直隶州,南邻汉中府,东北与邠州直隶州接壤。下辖: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岐山(今陕西省岐山县)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郿县(今陕西省郿县)、麟游(今陕西省麟游县)、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宝鸡(今陕西省宝鸡市)共7县;陇州(今陕西省陇县)1散州。1913年废。

三、凤州咸平初(998年),昭寿迁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团练使,益州(今四川成都)兵马钤辖。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南岐州为凤州,仍治梁泉县(陕西凤县凤州镇),统五郡:归真、广化、两当、武阳、广世。北周保定五年(565),废归真、武阳二郡。隋开皇三年(583),又废两当、广化、广业三郡。直辖梁泉、河池、思安、两当、同谷五县。大业三年(607)凤州为河池郡。唐武德元年(613),河池郡为凤州,天宝元年(742),复改为河池郡。乾元元年(758),又改为凤州,隶属山南西道,辖梁泉、黄花、两当和河池四县。文德元年(888),升凤州为节度府,辖兴、利(今四川广元市)二州及梁泉、两当和河池三县。后梁贞明元年(915),蜀克凤州,为武兴军治所。后唐长兴三年(932),废武兴军,降凤州为防御州,辖梁泉、两当和河池三县。隶山南西道。北宋乾德元年(963),隶秦凤路,治梁泉。领梁泉、两当、河池三县。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三月,凤州改隶利州路。九月,分利州为东、西两路,凤州隶属利州西路;治梁泉。辖梁泉、两当、河池三县。淳熙二年(1175),凤州改隶兴元府。咸淳四年(1268),梁泉县并入凤州。隶属兴元路。 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 凤州隶属凤翔府。四年(1371),改属汉中府。七年(1374),降州为县。今凤县属宝鸡市。

作者:符 号 来源:贵州省水城县
二维码分享:
《岐阳符氏族谱》(寿房)谱箱实物考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