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多年前,官居明代朝廷要职的海南才子丘濬应海南儋州土官家族宗孙符节的请求,为其家族祠堂命名“世引堂”,并为此作《世引堂记》(附后)记述其来龙去脉因果始末。
《世引堂记》简要介绍了“古儋大姓符氏”得授土官之源流和符节的身世,详细讲述了符节面见并恳请丘濬赐名的经过、以及丘濬为其家族祠堂命名“世引”的深刻含意。
在《世引堂记》里,丘濬为我们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宁愿为承继祖宗基业而不惜放弃个人远大前途的符氏土官宗孙——符节的光辉形象,其大公无私的舍己精神、深明大义的高尚情操、有识有为的鲜明个性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令人感动、令人敬佩、令人难忘。
一、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有识之士
符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世引堂记》是这样描述符节的:“以俊选入昌化县庠为弟子员①。今有司以充贡上春官,既引赴奉天门试,中例,该升进太学②,循资出身③。”用现代文来说就是:符节是在昌化县县学读书的秀才;后又以贡生的身份赴京应试,“中例”,即榜上有名,本应该升入京师的太学,亦称国子监——国家的最高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读书,并可按官吏升迁的体例,逐级升迁,仕途无量。
符节恃才自信,抱负远大。在《世引堂记》里,他敢于在当朝名儒重宦丘濬面前称“自幼有志世用,潜心经史而专门于《春秋》”,即从小就有了“世用”即“为世所用”的志向,也就是登上仕途,为一方百姓服务的理想抱负。说明这位从天涯海角远道而来的土官子孙不但从小就有志,而且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一直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学习,积累所需的知识。“潜心”“专门”表明其掌握的知识广泛扎实,可见符节对自己的学识才气是非常自信的。
符节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熏陶。他请求丘濬为其家族祠堂赐名,就是希望用名宦的墨宝来装点门面,可以“上述祖德,下示子孙,以为不朽之托。非但符氏一族为幸,凡吾一方之山林草木亦与有光焉”。有丘濬的赐名,不但符氏一族百世留芳,就连山林草木也沾了莫大的光。他还努力扮演士大夫的角色, “恒念自先考无恙时,为屋数楹。中有黄堂,为祖宗栖托之地;旁有列馆,为会友读书之所”。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身为土舍的符节已经在“祖宗栖托之地”“黄堂”旁的“列馆”里,过着士大夫“会友读书”的生活方式,显示出土酋中幕儒的风气。
二、承继祖宗基业的有为之人
丘濬认为符节继承祖业是理所当然之事。在《世引堂记》里,他讲述了符氏之土官源流:“古儋大姓符氏,世居其乡之大里,里环其居。数十里间,皆山菁溪峒,其中居民咸依焉以居。符氏之先,系根紫贝④,在胜国时曾授符印,为守土官。国朝永乐⑤初,符添庆者,率其人朝阙庭。文皇帝嘉其功,授宜伦县令⑥,以抚其人,世袭其职。及宗孙符节,应世其官。”在丘濬的笔下,符氏在明以前已经有“授符印,为守土官”的历史,既点明了符姓的由来,又提到符氏先祖曾担任的官职。到了明永乐初,符氏先辈符添庆又得永乐皇帝的恩赐,嘉功授官为宜伦县(今海南省儋州市)知县即土官。而为了安抚符氏后人,这个土官是可以承袭的。这里,既说明了符氏土官的由来,又告之了当时土官的制度。到了符节祖父辈,其祖父符元春之兄长符应乾承袭了土官之职,因此,作为宗孙的符节继承祖业“应世其官”,是应该的,必然的。
符节本来的志向是学而优则仕,即通过科举考试到外地去做官,以此求得功名为符氏族群光宗耀祖。他对丘濬坦诚“初志固欲出,一奋以光大我宗祊也。”就是其上述思想的真实写照。但他又“叹曰:‘环我家村总总之人,恃吾家以有生。吾一旦名系仕籍,游宦中州,吾之身荣矣。而此数十百家,何所依乎?’”一旦到外地做官后,个人的夙愿是实现了,可生活在本地的数十百家之人谁来保护呢?他忧虑他这么一走,原来一直被他世袭土官家族庇护下生活的这些人,就从此失去了依靠。
怎么办?符节此时面临其人生道路上的重大抉择。“今幸朝廷有太学生不愿仕者,赐冠带,授散官⑦。之比,盍归乎哉,以终我父祖之惠。”幸好朝廷现今有这样一个政策,对不愿担任实职官员的太学生,可以给一个“散官”——虚职的官名。权衡比较之下,他觉得还是回去继承祖宗基业为好。一是自己既有了虚职的官名“循资出身”,二是又可以“终我父祖之惠”,两全之策,何乐而不为!
更为重要的是符节认为“但以祖父来世官乡土,节忝为宗子,当嗣其职,而为一方人所附。土俗,非其宗不属也。不得已舍己之所业,以缔先世之所基。”既然祖父是土官,作为嫡长子,他应当继承祖先官职,负起“缔先世之所基”,“而为一方人所附”的家族宗孙责任。符节清醒地认识到入朝为官可以“吾之身荣矣”和统率族人可以“终我父祖之惠”是不可兼得的两个方面,如果他不放弃其视为“己业”的出仕理想,就不能成就承继祖宗“大业”的重任。
为尽土官家族宗孙之责任,使所依之民有所依靠,在入朝为官与继承祖宗基业之间,在个人抱负与振兴地方责任之间,在个人利益与家族集体利益之间,本可以升进太学的符节为大我而牺牲小我,请求归还乡里,对个人的未来作了理智的选择。
对于符节的选择,丘濬以圣贤为例,表明了他是持赞同与欣赏的态度的。 “古来圣贤遭际,不出即处⑧,不仕即农。农者躬稼穑以为养,仕者膺爵禄以为荣。稽乃祖、乃父世袭其官,不出其土,荣矣,养矣。”丘濬认为,古来圣贤之人遭遇境况不好时,要么隐居起来,要么弃官务农。而符节不离故土,又能承袭其祖、其父之官职,两全其美,可庆可幸。丘濬将符节承袭其祖官职之行为与历代圣贤相提并论,高度评价和肯定了符节是一个有抱负、有作为、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土官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