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濬深知,一个地方的发展进步须以教育为基础。他称赞符节“汝尚益懋乃德,延师儒以教汝之子弟,广圣化以率汝之毗庶”,对符节以高尚的道德垂范世人,开设各级学校,重视儒家的传统文化教育,注重行为规范之培养,使其属下一方民众得到教育、受到教化,进而促进其所治当地经济发展的做法深表赞赏,认为符节是一个可以担负振兴地方经济、文化重任的不可多得之人才。
应该说,丘濬对符节这个后起之秀是非常厚爱的。丘濬自言“予于节之大父元春有一面之雅”,知其家世为详”。他曾见过符节的祖父符元春,对其家世知跟知底非常了解。因此,他欣然答应符节为其符氏家祠赐名的请求。从丘濬对符节的请求乐于从命的态度可以看出,丘濬对其人品是满意的,对其才华是欣赏的。
丘濬解释他为符氏的家祠赐名“世引”的深刻含义,取 “父子相继为世,引之为言延也、长也,世世而引之,由一世而至千万世”之义。他又进一步阐述其义:“自义率祖,引而上之,往者日以过;自仁率亲,引而下之,来者日以续。往者如水之归海,愈积愈深;来者如泉之出山,愈出愈有。引之又引,曷有终穷哉!”他勉励符节要“敬承先志,丕⑨振家声,善而继之,光而大之,引而伸之,延而长之,永永勿替,以供汝祖宗之祀事。岂不伟欤!” 对丘濬的释义和期望,符节心悦诚服:“敢不服膺至训,以诒厥孙谋⑩”。
丘濬期望符氏家族作为守土之官当“由一世而至千万世”,“曷有终穷哉!”的衷心祝愿之语,表达了其对符氏家族子孙后代兴旺发达的美好祝福。而“敬承先志,丕⑨振家声,善而继之,光而大之,引而伸之,延而长之”这些褒扬励志之辞,则充分流露了其对承袭符氏家族守土之官符节有所为、有所成的期冀心声,其谆谆嘱托溢于言表、殷切期盼表露无遗。
总之,符节是一个知书达理、抱负远大、舍己忘我、敢于承担地方责任和历史责任的符氏土官宗孙,是我辈符氏后人引以为傲,加以学习的光辉榜样。
说明:丘濬(1421—1495)字仲深,海南琼山人。景泰五年(1454)成进士,选入翰林,后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等要职,以《大学衍义补》等著述闻于世,为明代著名学者之一,卒于武英殿大学士任上。丘濬长期为官在外,但一直与其生长的故里保持着密切的人事关系,与诸多游宦中州的琼州籍官员和任职琼州的官员时有诗文往还。其友人符君请丘濬赠文时说:“凡吾同郡之士,出自学校,谒选天官者,拜命之官,吾子皆有文赠之。”《世引堂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注释】
①昌化县庠为弟子员:昌化县,即今海南省昌江县西北昌化镇。庠为弟子员,庠为古学校名,明清时,府、州、县学的学生称为生员,又称为博士弟子员、文学弟子员、庠生,诸生,俗称秀才。
②太学:明代太学初称国子学,后称国子监,习惯上称为太学,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负责培养文职人才,供国家选用。生员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由府、州、县学定期选送的岁贡生员,称为岁贡监生,简称贡监;二是科举会试下第举人入监,称为举人监生,简称举监;三是品官子弟荫叙入监读书,称为官生,亦称荫监。举监生和贡监生属于正途,习惯上经常以举贡 (或科贡 )连称,他们是太学生员的主要成分,尤其以贡生人数为最多。官生也属正途,但为少数。景泰以后,太学增加了一类生员,称援例监生,简称例监,亦称纳粟生或粟监。他们引援纳粟入监之成例,向国家输纳一定数量的粟、米、草、马、银等财物而获准入监读书,故称为“援例监生”。
③循资出身:官吏升迁,以在职年岁之久为准,即依资递迁、按资排辈,不能越级超升,谓之循资。
④紫贝:紫贝县,治所在今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设置,因境内有紫贝岭得名,辖区在今海南文昌,琼海,万宁境内。初元三年(前46年)废入朱卢县。
⑤公元1403年为永乐元年。
⑥宜伦县知县。宜伦县,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州市。
⑦散官:没有到任就职。
⑧处:归隐。
⑨丕:大。
⑩诒厥孙谋: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意思是,遗传子孙,善于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