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9日,黔西南州残疾人创业基地在安龙县德卧镇大水井村符治和创办的铁皮石斛基地正式挂牌,他想通过这个平台,为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一个创业舞台。
1960年,符治和出生在安龙县德卧镇一个贫苦的彝族农民家庭,童年因患疾病无钱医治使他成了残疾人(脊背严重弯曲),由于背驼,使这个贫寒的农家孩子注定要选择坚强,要面对坎坷的人生。18岁的他对父母说:“我背驼,不能背,不能挑,干活困难,但我有一张嘴,一双手,我也能学知识,传授文化,再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决不退却。”1979年至1980年连续两年参加高考,均以全县第一的好成绩上本科重点线,但因身体有缺陷,都未被录取。符治和虽然身体残疾,行走不便,但他有着常人没有的毅力,“榜上无名,脚下有路,爱拼才会赢。”这是符治和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从1991年到2001年,符治和做起了贩猪、收废旧物品等生意,他风里来,雨里去,十多年来,饱尝了残疾人自强自立的艰辛,但也实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梦想——2001年9月靠着辛苦劳动所挣的钱在其家乡买下了30亩地,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一所私立中学,为培养农村孩子学习知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办学之余,他不忘继续创业,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像他一样走不出大山的农村残疾人共同致富。
那是2012年9月,安龙县获得贵州省级财政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资金中药材项目重点县,争取到省级财政补助资金1000万元,重点发展名贵中药材铁皮石斛特色产业。铁皮石斛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被尊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有“药中黄金”之誉,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同年10月,身残志坚的符治和从县政府了解到这个项目后,想起在家乡有野生铁皮石斛,利用家乡的喀斯特山坡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钱”景光明,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门路”,于是,他打起了在铁皮石斛产业上做文章的念头。
为确保项目成功并产生效益,2012年11月,符治和在德卧镇大水井村核桃坪组通过土地流转,并在符家湾(小地名)连片集中租用4农户的山坡荒林,每年租金7万元,租期20年,建起了500亩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之后,他先后3次到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宏云科技有限公司,对铁皮石斛种植进行参观学习,并请来铁皮石斛种植技术人员叶云旺作技术指导,从种苗提供、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农户培训等方面作全方位指导,确保种植走上成功之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2012年12月以来,符治和多方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对石斛基地道路进行水泥路硬化
为培育和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拓宽山区群众增收致富,推进铁皮石斛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今年元月20日,在县、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成立了贵州省安龙县金草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符治和担任理事长。合作社以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开展技术培训等为服务目的,以野生种植为主,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面推进石斛产业发展。
合作社秉承“绿色回报自然,科技服务社会,诚信换取效益”的理念,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达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为研究、开发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科技含量,今年9月12日,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试验基地和贵州省现代中药材研究所试验基地在该项目基地正式挂牌,形成一个“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让山区群众捡“金”拾“银”有“钱”途,这正是残疾人符治和为他们建起的“绿色银行”。
近日,笔者来到德卧镇大水井村核桃坪组,看到一幅特别显眼的对联,左联是“回归自然集天地云气”,右联是“放生野外吸日月精华”,这幅对联贴在符治和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的正大门上,铁皮石斛产业已成为德卧镇开启残疾人致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
据悉,该基地目前已吸纳了陈坤碧、符成志、夏洪、张小平等16名残疾人就业,将引领周边更多的残疾人共同就业、增收致富。
符治和说,该基地目前种植仿野生铁皮石斛90多万丛(株),3年后,每年可创收800万元左右,可连续采摘20年,收入16000万元。“建设仿野生铁皮石斛基地有发展‘钱’景,可带动大水井村200多农户及周边群众共同种植铁皮石斛,大家可共同致富奔小康。”符治和在谈起发展铁皮石斛产业时对笔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