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符大爹在附近工地做保安,两个儿子在这条路上开了一家汽修店,一家6口的起居生活都与这条小路紧密相关。两年以来,每天早上9点准时出发,从附近工地倾倒的建筑垃圾里挑出可用的碎砖,看见哪里有坑,就搬些过去填上,日日如此从未间断...
记者无法在地图上查知这条路的名字,附近的群众称之为“蓝黑公路”已有多年。在沣源路修成之前,“蓝黑公路”曾是通往黑龙潭公园的一条道路,如今道路上通过的车辆已很少,但路段坑坑洼洼。大的坑长宽有1米多,深约9厘米,小的坑长宽约半米,深有一拳,如此颠簸不平的路段长200多米,占到路段总长的2/3。
“这条路一到下雨就走不成,车子一过就把坑里的水溅了起来,时不时也会溅到我儿子店铺的玻璃上,带来了很多麻烦。”52岁的符大爹一边说,一边捧起一把碎石仔细填坑。在他的努力下,200多米的坑洼路面基本修复。
符大爹在附近工地做保安,两个儿子在这条路上开了一家汽修店,一家6口的起居生活都与这条小路紧密相关。两年以来,每天早上9点准时出发,从附近工地倾倒的建筑垃圾里挑出可用的碎砖,看见哪里有坑,就搬些过去填上,日日如此从未间断。或许是长期搬捡碎砖,符大爹的指节上多了几个老茧。他说:“我每天铺一些,路就平一些,路过的人也就好走一些。”
符大爹的儿子说,近两年他基本上每天都出去,有时蹭得一身灰才回来,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健康,常常劝他别再干了,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至今义务铺路两年多了。为此,家里人没少和他置气,但时间久了也拗不过他,便也不再阻止。两个儿子偶尔还会随他一起出门“修路”。符大爹对晚报记者说:“现在路况比以前好多了,下雨时,大家出门再也不用蹚泥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