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必祖于昆仑之脉,千峰万岫皆其支也,水必祖于天一之精,千汇万流皆其派也。人必祖于有生源,千子万孙皆其胤(该字“胤”字少一丿)也。今阅符氏谱牒,以迄于今统宗衍派,一览数十余世,绳绳无穷,孝子慈孙,家藏珍玩拟诸天球河图其宝过矣,非善继善述而能之乎!
时维
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年号)春正月之吉
国子祭酒龟山扬时(北宋哲学家,号龟山,成语程门立雪即扬时)拜题
(二)
蓉湖之三港其西港有符氏焉,其先世系出于鲁顷公孙雅,掌秦符玺以官为氏,汉有符融,宋初符彦卿父子数十传,而至明初衡公,因元末之乱,自云间(注:上海淞江县故称)迁居晋陵金台镇,二传至椿、榕两公,椿徙昆陵东门外,榕生瓒,徙居曹横山陆巷,瓒生信,迁居蓉湖西巷,是为西港始迁祖也。信公生钺、钦,钺生望山、望岭,望岭徙居印桥西韩,钦生望昆为西港老二房之祖,自始迁锡邑西溪迄今,凡五世皆无比匪之习,读书者以通经学古为业,而不荒于嬉;服田者以勤耕力穑为务,而不驰于惰。夫明德之后必有达人,符氏子姓未可量也。
今裔孙廷侯甲创家乘,乞余作序,余慕其家世忠厚,且悉备其迁徙本末,乐为之序。
时维
雍正岁次庚戌仲夏月
癸卯科举人自怡杨州牧撰
(三)
圣人制礼莫重于宗族,宗族之辨莫详乎谱书,谱书之传莫大乎宗法。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祖迁于上而宗易于下,祖宗之传序人道之本也。古者系出支录小史之官,所以定世次之承,辨昭穆之例,俾后之子孙知宗族之所由来,亲疎之所分别,联踈以为亲,敦本以追繁,莫善于谱后世。谱不修而宗法不讲,数世之下遂相视如途人,其能厚宗族之理而追崇其祖也哉!
符氏惓惓于谱牒之是辑也,盖符姓出自鲁顷公孙雅,掌秦符玺,以官为氏,历传千百年而有念,源暨同堂北源泰兄弟慨然,欲统其宗而思族播迁南北,苟无以谱维之则吾始祖宋太师魏国公为体而分者将有近于路人,是故修辑谱书以收其族心甚盛也,事甚美也。然余闻谱牒之作所以考古而征前信,今而传后,若非其裔而强授之不智,得其宗而故弃之不仁。今日之举亦惟宗,其宗而冒他人之宗祖,其祖而无舍,自出之祖,斯免不智不仁之讥矣。余嘉其敬宗收族之情,不揣固陋,爰书为之序。
时在
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小春月谷旦
太学博士迁鉴宗都御史除工部尚书童正时撰
(四)
族有谱犹国有史也,所以知一姓之缘起。宗族之派生,家庭之传承演进,使后来者知木本水源之所从来,以激励感恩报本之心,树光前裕后之志。故三代以还,家必有乘、族必有谱,扬尊祖敬宗、敦亲睦族之大德也。
考我符氏世祖,乃姬周鲁顷公之孙讳雅,仕秦为符玺令,掌秦玺,以官为姓,是为受姓始祖,至今二千余年矣。绳绳继继,屡迁屡繁,符氏遂遍天下焉。
宋初天雄节度使,太师魏国公符彦卿乃锡山符氏第一世祖,数十传至明初衡公,因元末之乱,自云间迁居晋陵金坛镇,二传至椿、榕二公,椿徙毗陵东门外,榕生瓒,徙居曹横山陆巷,瓒生信,迁居蓉湖西港,是为西港始迁祖也。数百年间,族人为避战乱灾荒,求生存谋发展,屡有迁徙,散居于常锡澄数地。子孙蕃衍,终成大族也。
符氏族人言慈、言友、言恭,各循规蹈矩,恪守礼仪,传承家风。而今,更人才辈出,或报效国家,或造福桑梓,实超越前人也。
纵观光耀门庭者,莫不以孝悌知本而称之!知本者必先温故而知新也。锡山符氏族谱,自1916年第五次续修,迄今九十七载矣,在近一个世纪间,人事变迁,不胜繁多,族人相逢不识伯仲若途人也,故修谱事乃族中之急务也。适今太平盛世,政通人和,实续修宗谱、翻建宗祠之良机也。符氏族彦建兴、宝成倡议续修宗谱,合族响应,跳跃参与。族人文正将父祖辈珍藏之老谱献出,使继修工作顺利开展,其功大焉。建兴、宝成、兴中、兴林诸人,不避艰辛,数十次往返各支系,联络族人,筹集资金,释疑解难,宗亲文明、川宝、春华等人慷慨解囊,终使修辑工作顺利进行。
诸人在登记、查考、编纂、校对时夜以继日,不敢懈怠。诸族彦同心协力,历时近二年诸事告竣,可喜可贺。值此付梓刊印之际,建兴、宝成邀众合议为族谱作序,深感其诚,故不辞谫陋,述数语为序。
锡山符氏续修委员会
公元二0一二年秋月之吉
附:锡山符氏世系
符彦卿→昭愿→承煦→惟忠→光宪→谧→昌夫→嘉言→祖文→习之、成之→(习之嗣)守菾、守谦、守敬→(守谦嗣)奕宗→绍明→于宣→扬→韫古→永安→徵→衡→汶→椿(迁居东严庄,为东严庄祖)、榕(迁居晋陵东外门)→(榕嗣)瓒(徙居横山陆巷)→信(迁居西澜港为西澜港祖)→钺→望山、望岭(迁居印桥民国五年另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