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谱志铭
符氏始祖已无可考,先祖久居河北永平府昌黎县沙泥庄,于早清年间,为逃匪患饥馑下关东,先落脚在广宁府北镇上肖家沟屯,后又移居新民府八角台富家庄南四公里依柳河傍辽水的三道沟屯,定居至今。定居在三道沟的上几代先祖,在文革浩劫中家谱被焚毁,所以只能从曾祖辈始续谱。
世祖符有本,生于一八五八年,卒于一九四一年,享年八十三岁。曾祖母辽河南八台子人。姓赵,生于一八六二年,卒于一九三六年,享年七十四岁。膝下五子三女:利忠、全忠(过继)、秉忠、尚忠、成忠、才氏、杨氏、刘氏。家境殷实,人丁兴旺,四世同堂,有良田十余垧,农耕传家,忠厚继世。三子秉忠,一生从教私塾,不仅荫及乡梓子弟,还远游江北吉林等地,传播炎黄文明,孔孟书香。五子成忠,周易有成,解卦释辞,推测阴阳,问卜吉凶,深得四方信赖的风水先生。
世祖父母,于民国十余年,从老院迁出,在柳河西岸的西地建四合院一座,长一百米,宽八十米,临水而居。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七间,大门洞一间,东南、西北各有炮台一座,碾坊,马厩各一间,四套马车一挂,马骡各两匹。房东有水井,房后有粮仓三座,房西有半垧地大菜园,房四周遍植柳、榆、杨、梨、枣树。春绿茸茸,布谷声声,下荫欲滴,鸟语花香;秋果醉人,枫叶流丹;隆冬雪染,碧玉周天,寒鸦咂树,喜鹊跃枝,如歌似面,天人合璧。
世祖父母在西地新宅,颐养天年,传承四代,儿孙满堂,四十四口之家,同居一堂,男耕女织和乐融融。室内陈设古朴文雅。正房东两间曾祖父母居住,中堂悬挂名人“八爱”四条屏古画,两边的楹联是:言及于人须要慎、事非关我总宜推。门斗是秉忠手书条幅朱熹的“春日”。北墙佛龛供奉菩萨、眼光娘娘、张仙佛位。逢初一、十五焚香,年节上供。北墙下摆放红梨木八仙桌、靠椅、灶间供奉赵君老爷、祖先牌位。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
乡规民俗为典型的汉满合流,民旗一统。一进腊月的农家喜事不断: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二十五杀年猪、二十六做豆腐、包粘饽饽、逢小吉二十九过年、大吉三十过年,三十晚上子时接财神,供大紫桌,院中灯笼杆上,升灯笼,放鞭炮。接财神之后吃饺子,拜年,给长辈磕头。大年初一接着向屯中街坊邻里拜年。双手抱拳,恭喜发财,大吉大利。年三十上供,初三撤供开斋,初一吃素饺子,初三开斋吃荤饺子,初五捏破,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耍龙灯,踩高跷,二十五老天仓,在庭院用祡灰撒成圆圈,中间撒五谷,预示丰收。二月二龙抬头,一年农事开始。女人停止耍子,男人停止仍坑,踩高跷。三月二十八天齐庙会,四月初八娘娘庙会,给男孩子留头,许愿,祝福长命百岁。四月初五清明节,上坟扫墓,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祖先,参拜坟茔。八月十五中秋节,赏月,供水果,月饼,庆祝丰收。十月一给先人烧寒衣。红白喜事操办三天,吹吹打打锣鼓喧天,一派喜庆,怀远慎终。宅西三百米处,于民国初年建千米祖茔一座。四周茂林修树,芳草萋萋,莺鸣鹭婉。曾祖父母及其四子、媳安葬于营内,长眠于地下,接受儿孙祭奠。
世祖父母治家有道,教子有方,家风淳朴,儿孙绕膝,虽四十余口,同居一堂,和乐团圆,互谅互让,从不吵架拌嘴,兄弟同心,妯娌和睦,长慈幼悌。家有琴棋书画,犁铧锄镰,却无麻将纸牌,赌徒烟民,父子协力,兄弟同心,齐奔康庄。
为避匪祸,三一年“九一八”后的第五年,一个安康和乐的大家庭,只好化整为零,分家另居,把一个十分生态环保的四合院,拆个五零十散,四股分局。日寇奴役十四年,四五年“八一五”光复,四九年内战结束,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恢复民族尊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经过十年浩劫,符氏族人同中华民族兴衰与共,日臻成熟,在结束闭关锁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随着民族的复兴而复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贡献,道德,文化,健康,生活素质逐日上升。仕、农、工、学、军、警、教、卫全方位介入社会领域。有初、中、高级官员多人,有全县养貂大户、有初、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多人、普及了初中文化,高中、大学生、研究生与日俱增,族人消灭了文盲,科盲,都成为社会尽力的人。在财富占有上,少数人闯入了社会的富裕层,多数进入了小康,没有五保户,低保户,西地大院正体脱离了弱势群体,走向中兴。西地族人,世代铭记,感恩祖宗。
直隶逃难闯关东,
辽滨撂担绣田垅。
世祖立业开新宇,
家祭中兴告乃翁。
第四世孙 符征(志平)识
二零零六年十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