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定居棲霞情况
先祖符延高原籍江苏省金壇县人,明末清初在京城李兵部府内管事,“人交往密切,亲似手足,都非常信任”。兵部李卸任,要回棲霞東門裡居住。先祖一路護送兵部李一行,安全從京城到棲霞。
數月後,先祖向兵部李提出,要回原籍生活,原籍有自己父母、伯叔等親人,非常思念他們,不能在棲久居。兵部李苦苦相留,百方開導,終於使先祖不回原籍,定居棲霞。二人暢談、相互幫助,互相關懷,親如兄弟,共亨晚年之福。
兵部李聯繫好友,為先祖買地、建房,據說,可能是北門裡,或西門裡住宅。經過數月努力,符先祖有了自己的土地、房屋,安心身。與兵部李共商延家大計,共亨太平盛世。符氏先祖就此定居棲霞。近三百多年,過者安康生活。
兵部李仇人追殺,先祖星夜搬救兵
兵部卸任後,回原籍棲霞城東門裡居住,宅名人中堂。二人暢談■(字跡難辨)的願望,並依書信聯繫雙方發展情況,準備辭謝兵部李回原籍江蘇省金壇縣老家,就在此刻,家丁來報,城池被圍,兵部李馬上認識到,圍城人馬是京城仇人。
兵部李的仇人趁清初混亂之即,組織兵馬從京城追趕到棲霞,圍困城池,叫喊幾天要殺進城內,活捉兵部李。兵部李急與縣令商討,共謀守城之計,確保百姓生命、財產不遭損失。縣令說:“城墻多派兵,晝夜固守,確保幾天萬無一失,時間一長,就難啦”。兵部李說登州府尹是我好友,我修書一封,叫他派兵來救援。先說我去送信,兵部李含淚答應,趁夜用繩子將先祖放到城外,先祖步行前往登州。登州府尹接書信一看,問明情況,即派兵馬,火速趕到棲霞殺退仇兵,解了城圍,救了兵部李及城內百姓。此事後,兵部李更加器重、感激先祖。
符氏到栖霞县定居
据家父符云福(此字可能有误)及族人谈,先祖符延高江苏省金坛县人,於明末清初,在北京给李兵部又名李中堂(都是明朝清朝官名)当秘书。李兵部卸任归籍栖霞县,住城内东门里“大中堂”(官第名)。在李兵部离任时,邀先祖延高同到栖霞一游,到栖霞未久,兵部的仇人趁当时清初世乱进兵围困栖霞城,意图谋害卸任之中堂,兵部闻讯与县令共谋闭城据守,并急谋到登、莱等处求救。但无人敢往。时急,先祖延高奋不顾身,怀书越城夜出,直奔登、莱。不日,救兵至,而仇兵溃逃。兵部对先祖延高既器重又感戴。未几,先祖欲归原籍,而兵部苦留不许,又以栖霞翠屏出白洋河山清水秀相劝,共乐晚年。先人才同意定居栖霞。
符氏本有家谱记载,但不幸於民国四、五年间在西关南小街符悦周家中(长份)失火被焚。家父符云福在日(中年时)曾抄有副本,在1938年日寇攻占栖霞时损失。因此,后人对先世历史无所考究矣。此时我以年齿为长,闻者较多,特此记之。但年已七十有六,记忆不深,时间可能有出入,请阅者注意。
符氏到栖霞定居至现在,既无书香之族,也无小康之家,而且人丁也不旺盛,世代都是以农为业,偶而有小本经营或小手工业者,也就是维持生计而已。家父生前说延高祖到栖霞后,与原籍信息常通,至一、二代逐渐疏淡,以至信息断绝。及至五、六代时,曾有原籍来二人续修家谱。但时适值胶东连年歉收,而符氏族中既无读者而又贫乏无力,未能以亲人接待。而来人只问及族人情况而去,并说“山东曹州尚有几户,返程往访”。此后再无信息。
在民国18年(1929年)我22岁考入栖霞邮局工作,到27岁(民国23年)那年,我在邮局见到由江苏金坛县寄往南京栖霞山师范学校符镇殿收书籍一包,是栖霞二字相同而误寄到栖霞县的。我当时感到老家族人书遇,高兴之至。随附函夹於书内,动向乡情。未几见复,详书:老家地处山清水秀,宗族繁多,有的村无杂姓,均为符氏聚居。他在师范读书,信中表示原终生与我通信,以了解族情并厚族谊。但事与愿违,未及三年,七七事迹,日寇大举进攻我河北,疯狂轰炸我津浦、胶济两线,山东督军韩复渠未见敌影即逃河南。未几,南京政府迁都四川,全国学生起而请愿,四处宣传或投笔从戎。在荒乱中我收到符镇殿最后来信说:“日寇亡我民族其仇不共戴天,镇殿从戎决矣,无暇多书,以后可能书信为阻,不能尽言,只待胜利以后,与君共饮於日本富士山顶。以庆民族重苏。”谁知全国解放后,终无佳音。而我符氏故乡族友一定为国捐躯矣。深为感慨之至。不禁为之赋诗凭吊:
族友函谈三四年,可恨倭奴寇中原。
镇殿抱有救国志,投笔从戎杀敌坚。
抛家弃学赴国难,志待共饮富士山。
从此原籍书两断,疾首痛心萦胸间。
死难同胞三千万,此恨何共戴天。
黄族本应相个互爱,缘何煮豆自相残。
一衣带水以诚见,世代子孙笑开颜。
忠魂若知人间事,弹冠相庆富士山。
符镜钰
1983.7.30
符氏世代分系名单
谱书焚失,祖子、牌位在文化大革命中烧毁,已无所考。现由和尚庄子族孙符忠国照抄符玉璋家中仅存在祖子未烧前抄存的名单照录,以及推算忆想分述注记。
符应忠、符应朝、符应全、符应贤(以上四人是先祖符延高之父及伯叔在原籍江苏金坛县)
第一代 |
符延高 |
|
第二代 |
符珍荣、符珍玉、符珍宝 |
常听家父符云福说先人来栖定居后分为三老份。按祖子上排列可能是符珍荣是长份、符珍玉是二份、符珍宝是三份 |
第三代 |
符宝玉、符宝龙 |
按祖子上名次的排列,可能是长份弟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