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
网站首页 | 寻根联谊 | 海外符氏 | 浙江符氏 | 海南符氏 | 湘川渝符 | 琅琊符氏 | 河南符氏 | 江西符氏 | 江苏符氏 | 陕西符氏 | 山西符氏
广东符氏 | 广西符氏 | 东北三省 | 港台符氏 | 云贵符氏 | 安徽符氏 | 宗彦贤达 | 家乘谱牒 | 研究争鸣 | QQ文化空间 | 留言板(限百字) |
符氏大事年表 | 符氏世系表 | 符氏的由来 | 符氏堂号 | 符氏辈份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河南符氏 >> 内容

洛阳古代石刻姓氏研究

时间:2011/6/27 22:07:52 点击:

  核心提示:洛阳现存古代石刻中存贮着大量宝贵的姓氏资料和古今族系线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姓氏学”随着海内外华人多角度、多层面的沟通、交流而升温...

姓氏学是一门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人文学科,它与人类文化学、民族学、地理学、民俗学、人口学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有间接的关系。姓氏研究除了典籍之外,考古和文物资料的佐史、证史、纠史和补史作用越来越重要。古代石刻中刊刻的姓氏也是不可忽视的资料来源。洛阳现存古代石刻中存贮着大量宝贵的姓氏资料和古今族系线索。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姓氏学”随着海内外华人多角度、多层面的沟通、交流而升温。所以有人把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裔形象地喻为漫天飘忽的“风筝”,将这些“风筝”与祖国紧紧维系的“线”就是“姓氏”。“姓氏”以其独有的人文向心力矗立起一座度引华夏儿女认祖归宗、沟通亲情的精神天坛。姓氏维系着自己的祖国,连接着民族的根。它把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丰富的文化风俗等事象有机地串连起来,形成了别具中华民族特质的姓氏文化。在多年搜集、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将洛阳古代石刻中部分姓氏资料整理成篇,以为专门研究和家族寻根、宗亲联谊参考。

目前已发现的洛阳古代石刻姓氏970余姓,其中复姓90余氏(包括3字姓和4字姓)。本篇分别从国姓、郡国姓、少数民族姓、采邑姓、官职姓、爵位姓、位序姓等多角度介绍洛阳古代石刻中所存储的姓氏资料,阐述姓氏这一特有的中华民族姓氏文化。由于类别繁杂,试分述之。

一、以国为氏

国姓包括古封国、受封郡国和少数民族三类国姓。

我国历史上有“八百诸侯”和“西周七十一国”之说。其实,商代的“八百诸侯”并不是“八百之国”,而是商代数百年统治中出现的诸侯,并非一侯一国。西周历三次分封,先后封邑71地,同姓者40余国,“71国”之说包括封国和采邑,是为泛指。

古封国姓氏常见的有:夏、高、蔡、霍、吴、纪、程、杜、戈、殷、晋、倪、项、竹、黄、谷、阳、米、洪、郑、邢、元、陈、韩、虞、许、吕、阮、魏、邓、朱、齐、晋、卫、田、申、杨、沈、苏、宋、蒋、何、于、耿、楚、倪等。较为罕见的有:虢、暴、苑、滑、郜、戎、管、干、扈、覃、郅、遂、芮、荆、过、黑、逄、狄、封、厉等。

二、受封郡国诸侯王及后人以郡国为氏

“以郡国为氏”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所谓“胙土命氏”、“裂土封侯”,正是由于分封制度的严苛,食邑的诸侯王不甘于眼前的政治地位,便以“宗主国”的身份对采邑实行“天子权威”下的“国体统治”。由于支系众多,天子以古封国、郡国实施大而化之的赐土统治,而郡国诸侯王及其后人就以此为氏,王位相袭,命氏相承,产生了众多郡国姓。

常见的郡国姓有:丰、潘、黎、彭、施、罗、胡、赵、张、梁、章、宿等。较为罕见的有:景、岑、牟、柏、冀、崇等。

除此之外,汉族国姓中有很多复姓,如有扈、有熊、颛顼、孤竹等均在洛阳古代石刻中有刊载。

三、少数民族复姓

拓跋氏,源于鲜卑族,世居代北,由于部落众多,便出现宇文、伊娄、那娄、可那、长孙、尉迟、万俟、贺若、贺兰、贺拨、贺娄、叱李、叱罗、叱卢、乞扶、乙娄、纥干、呼延、独孤、孤独、慕容等氏。孝文帝迁洛后,除长孙外,大多改为汉族单姓,叱李改为李,叱罗改为罗,万俟改为万,伊娄改为伊,叱卢改为卢,达奚改为奚等。唐代安息国的安菩、安金藏父子留居洛阳为官,以其国为氏,是为安姓。其实,早在汉代安息国与中原的交流就已开始了。北魏时期,赐周武王次子于叔之后为万忸于氏。随孝文帝迁洛后,去“万忸”为于氏,是为于叔国姓。在洛阳出土的数方支氏墓志大都援及月支国,以示支姓之源。另外,日本的中氏,朝鲜的宗氏、黑齿氏,百济的扶余氏,康居国的康氏,疏勒国的裴氏以及吐火罗国、波斯、大宛等国姓氏也有记载。另有月姓、米姓、吐姓、竺姓、鄯姓等西域国姓均在石刻中刊载。

少数民族姓氏在古代石刻中大量出现,确实地反映了洛阳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构成,是华夏民族融合的历史证据,也是洛阳与外国文化、经济交流的佐证。

四、以邑、地为氏

西周之后出现的“五等之封”是指封土较小、人口较少的采邑。在姓尊贵、氏卑贱的时代,以邑取氏就应运而生了。邑不同于国,它是封国的属地,以邑为氏是爵位的体现,有王、侯、伯、子、男五等,是世代可以沿袭的领地,也是家族的光荣。这种食邑制度一直沿袭到封建社会末期。古今较为常见的姓,如柳、元(与拓跋改姓之“元”非一族)、卢、冯、邵、邹、荣、段、聂、莫、常、樊、原、卞、尹、郎、费、毛、单、刘、祁、苏、栾、匡、藏、巩、曲、荀、苗、白、来、崔、戚、闾、屈、马、兰、宁、范、任、艾、丘、劳、涂、闫等。罕见邑姓约70余氏,如邰、郧、邴、郄、郜、邳、邽、邛、郴、祭、郓、缑、春、檀、汲、鹿、仪、阴、信、门、毋、郇等。

以地为氏者主要指小的封土、水名和处所,如姚、母、邱、肥、陆、姜、伊、洛、河、江、东、西、南、北,以及东郭、西方、闾丘、梁丘、钟离、申屠、淳于、东方、南郭、北宫、贺兰、百里等复姓。

数千年后的今天,以邑地为氏的姓还存续着(也有的已消亡),这是一种历史的延续,也是其族系的延续。正是这些姓氏让今人和后人能够了解其族源、族望和衍化,同时还因此留下了古今地理演变的脉络。

五、以官为氏

以官为氏多取官职的名称、大小或职能,如钱姓,该姓之祖是钱孚,其为周代的钱府上士,故以官为氏。另如管理典籍的董氏,专营冶陶的陶氏,司禄的禄氏、逯氏,掌管宫门的宫氏、符氏,负责藏冰的凌氏等。洛阳古代石刻中还有司马、司徒、司空、单于、云、史、山、库、士、师、帅、席、褚、衡、阿、酒、乌、寇、庾、李、里、相里、宰父、少正、宗伯、大祝、上官等因官取氏的姓。

最初以官取氏的动因是作为社会分工后的一种代称。随着这类官职社会影响力、权力及家族的扩大,以官为氏者不仅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其得姓之源作为家族历史的光环而成为家族世代传承的荣誉。

六、以王父字或名为氏和以爵为氏

洛阳古代石刻中以王父字或名为氏,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王、万、牛、孙、鱼、祖、季、伍、国、方、白、明、蹇、林、家、骞、石、南、游、庆、尚、明、占、色、桑、大、伍、伏、宓、甲、汪、稽、龙、容、格、昌、皮、要、廉、莫、鞠、狼、展、晁、仓、舆、边、公伯、公羊、子仲、皇甫、轩辕、高阳、偃师、微子、胡公、公士等。这些姓氏又往住派生新的姓氏,反映出同姓不同源、同源不同流,一族多枝、一枝多流的家族发展脉络。

以王父字为氏就是以祖父之字为氏,主要作为家族中的念怀。既是对先人业绩和德操的纪念,也是一种情感上的怀旧。

七、以序为氏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地位的尊卑、上下的职阶、年龄的长幼、辈分的高低,都潜移默化地遵循着一个“序”。这个序是远古的遗绪,是礼的核心内容之一,“序”是一条长幼有序观念和无形的行为规范。时至今日,这种观念还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观念里,体现在行为中。

洛阳古代石刻中表序和由序衍化的姓氏有:长孙、公孙、叔孙、长、孟、仲、季、伯、甲、乙、丙、丁、大、伍、陆等。

八、以动、植物和金属为氏

远古时代,人们以动物为图腾,古代石刻中有许多以动物为氏的姓。如牛、羊、熊、马、凤、虎、龙、燕、翟、鱼等。以植物为姓的有花、叶、麻、木、李、麦、柏、栗、粟、菊、兰、梅、竹、梁、谷、芦等。另有金属类姓氏,如金、银、铜、铁、锡、锜、钱、钟等。

九、赐姓和改姓

赐姓在历史上是常见现象,既是表示对臣、将功勋或德操的赏赐,也有君臣亲密关系的体现。如北魏拓拔氏迁洛之后改氏为元,主要指执政的皇族,旁支则改为别姓。如居洛的周摇,为先卑族,居代北时改为普乃氏,迁洛时改为周氏,北周时,又被改为车非氏,至隋复为周氏之后,世代沿承周姓。元氏一支中的元景安,为北魏昭成皇帝五代孙,北周时因功被赐为高氏,至唐复为元氏。隋郭衍原姓叱罗,因功被赐为高氏。隋代的尉迟义臣被赐为杨氏。他们的后人均沿用赐姓。唐徐世绩,劳苦功高,李世民赐其为李姓,又避太宗讳去“世”字,改姓名为李绩,其后人居洛者姓李,及徐敬业扬州起兵时讨武则天,被诛族。洛阳出土的墓志中有一方贺知章撰文的王氏墓志,是北周王康(《周书》作秉)因功被赐为拓王氏的实证。王盟被赐为拓跋氏(《古今图书集成·民族典》载为拓王氏)。另有凶德赐姓,如洛阳出土的“东光县主墓志”载:则天时赐其父辈“虺”氏和枭氏。东光县主即高宗李治之孙、纪王李慎之女、河东裴仲将之妻,其夫妻及子裴翁庆墓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洛阳卷》误识为“裴庆”)已在洛阳出土。

避难改姓的有司马氏、慕容氏(也有慕容氏别枝为赐姓)。因司马迁受刑,后代改为同姓和冯姓(司字加竖成同、马字加水成冯)。偃师褚姓家谱不敢直书其姓,便拆字分体为单划。洛阳石刻中改姓、赐姓实例很多,不再一一举例。

十、洛阳古代石刻中的罕见复姓

目前所见古代复姓达110余氏,这些复姓有二字姓、三字姓、四字姓,有关西复姓、代北复姓、诸方复姓,其中代北复姓居多,达77个。较为罕见的有俟文、侯骨、百宇文、纥干、贺拔、成公、闾丘、梁丘、乙弗、公士、奚莫、郎阿、乞伏、可那、百里、独孤、孤独、令狐、库狄、侯毋(有作“侯母”者)、斛律、斛斯、贺若、贺娄、万俟、成公、马昭、百、扶余、贺延、马服、公刘、西门、西方、南郭、北宫、相里、叱李、叱罗、那卢、豆卢、乙娄、匹娄、解伯、沮渠、阳成、萨孤、拓王、黑齿等。三字姓有丘穆陵、吐谷浑、郁久闾、伏俟龙、步大汗、阿史那、侯莫陈、瓜尔佳、纥豆陵、阴饴甥等。四字姓有爱新觉罗。

洛阳石刻中刊载的复姓居全国之最,是十分珍贵的古代姓氏研究资料。在本文中按不同的姓氏类别分述时,因类别外延有交叉,引用姓氏时也有重复。再者同一姓氏不一定同源,同源者也未必同宗。如刘姓,其主流为秦以前的唐杜氏,而位于偃师境内的刘国被攻灭之后,其国人以国为姓。同一姓氏可能是国姓,亦可能是邑姓,刘姓就是其中之一例。

十一、石刻中出现的上古姓氏

上古姓氏大多刊载于碑刻墓志中,有的记其姓氏演变达四次之多,如石刻中的刘氏一支,其先,为陶唐之裔,后为摄龙氏,再为御龙氏,封于豕韦,是为豕韦氏,及立国后为唐杜氏,至秦代改为刘氏。可以说,我国远古之氏数量之多、来源之繁是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无法比拟的。而一个远古之氏又因人因事衍生许多姓。如黄帝本姓公孙,公孙之子为公子,公子之子为长孙、仲孙、季孙;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又有轩辕姓;又因他封于有熊之国,其后人又有姓有熊者。黄帝长居姬水,又改姓为姬。在洛阳古代石刻中出现的还有:四岳和氏(有的墓志写做“四岳氏”)、阴饴甥氏(墓志中也作阴饴氏、阴甥氏)、伏羲氏、神农氏、少典氏、陶唐氏、唐杜氏、夏后氏、豕韦氏、公子氏、段干氏、子高氏、太岳氏、赤松氏、造父氏、仲胡氏、轩辕氏、伯阳氏、■鸠氏(亦有作“尸鸠氏”者)、高阳氏、少昊氏、共叔氏、单甫氏(亦有作“单父氏”者)、休甫氏(亦有作“休父氏”者)、有巢氏、高辛氏、胡公氏、豢龙氏(与御龙氏同出于豕韦氏)、御龙氏、子简氏、虢叔氏、叔虞氏、孤竹氏、奇相氏、有扈氏、陆浑氏、扈仲氏、咎陶氏、冉季氏、王子氏、孟孙氏、右稷氏、伯益氏、伊尹氏、有虞氏、第五氏、有熊氏(黄帝生于轩辕之丘称轩辕氏,因以名之;黄帝长于姬水,姓姬;封于有熊之国又为有熊氏)、皋陶氏、鬻熊氏、僖伯氏、恭仲氏、御戎氏、尹甫氏、老嬴氏、烈山氏、伯禹氏、昆吾氏等。

上述之氏,本为远古部落之氏。多数属于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形成的氏。这些“氏”代表着文明初开之世的简单文明及分工形态和类别,为后人存贮了华夏先人聚居、迁徙、攻伐、融合的历史信息。姓氏研究是对历史、人物、事件、地理、官职、勋爵、军事等进行的综合研究,而不仅仅是一宗一族的源流考证。

作者:吴建华 来源:
二维码分享:
洛阳古代石刻姓氏研究

  • 关于我们 | 系统介绍 | 使用说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商城
  • 符氏宗亲网 (简体|繁体)(www.fuclanweb.org) © 2025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承办:符氏文化研究会 Email:fushiwenhua@163.com 站长QQ:17658226 苏ICP备08107093号
  • Powered by 乐享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