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有著名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在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留存有汉魏、清朝时期的“洛出书处”石碑各一块。石碑无言,却印证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石碑无言,却见证了老党员符建林62年义务守护的质朴与忠诚。
农历三月廿五,是洛宁县长水乡传统的龙山庙会的日子。西长水村的主干道上熙熙攘攘,各种摊位吸引着人们驻足、选购。
穿过人头攒动的集会,拐入一条乡间小道,不远处便是当地著名的洛神庙。每年龙山庙会这天,附近不少村民都会来这里祭拜洛神,祈求平安、福气。祭拜的人常常在庙前的两块石碑前驻足,耐心地听一位老人讲解。而从洛神庙往南百米,承载着古老历史文明的洛河默然流过。
这两块石碑大名鼎鼎,据考证皆为“洛出书处”石碑,印证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老人默默无闻,是西长水村农民、党员符建林,义务守护石碑已有62年。
义务守碑,一晃便是62年
“‘洛出书处’是河洛文化及华夏文明的象征,这块石碑是汉魏古碑,高201厘米,上圆下方,为沙石质,碑额刻有圭首图案。由于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碑文现在只剩一个苍劲有力的‘洛’字……”
一身朴素的深色布衣,语速较慢,乡音浓重,一字一句,却说得用心、有力。他就是符建林,已86岁高龄,走起路来有些颤颤巍巍,但讲解时仿佛换了个人,有关“洛出书处”石碑的每个细节都能娓娓道来。
这块汉魏古碑用铁栏杆围着,上方建有防晒遮雨的石棉瓦棚。汉魏古碑西侧古井旁的墙同样用铁栏杆保护着,墙上嵌有一块石碑,上刻“洛出书处”四个大字。碑文清晰显示,该石碑系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腊月河南府尹张汉手书、永宁县令沈育所立。
铁栏杆、石棉瓦棚,都是符建林自费搭建的。每天,他都会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守护着两块默默无言的石碑,还义务为参观的人讲解。
符建林的家,离洛神庙50多米。这是一座简陋而古朴的豫西农家小院,东西厢房土坯垒墙、青瓦覆顶,地面生出片片苔藓。
一张方木桌,几把小凳,几人落座,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我这一辈子都要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
出生于1928年的符建林,是地地道道的西长水村人。1948年,20岁的他参加了解放战争,还在湖南、广西等地剿过匪。1951年10月,符建林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这一辈子都要对得起‘党员’这个称号!”说这句话的时候,满面沧桑的符建林神色坚毅。
1952年,符建林复员,回到了西长水村。当时,村里划分宅基地,两块石碑所在的院子被划给符建林家。在那个年代,村里人不知道两块破旧石碑的价值,也不明白“洛出书处”意味着什么。
“虽然我的文化程度不高,但石碑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如果有文物价值就应属于国家,我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义务保护好国家的东西。”符建林说。就这样,他就开始义务守护这两块石碑。
20世纪6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两块石碑被路过的文物专家发现。经过多次论证,石碑被确认为“洛出书处”石碑。
这让符建林受到很大的鼓舞。为了不让石碑遭受风雨侵蚀、人为磨损,他用秸秆和柴草把石碑盖起来,刮风下雨时再盖上一层塑料布。后来有专家告诉他,这样反而不利于石碑保护,于是符建林给石碑盖起了石棉瓦棚,在四周建了围墙,并用铁栏杆围了起来。
父亲对石碑的呵护,朝朝夕夕、点点滴滴,大儿子符少武都记在心头。“他每天都到石碑处打扫卫生,常常打扫完回来刚进家门,还要回去再看一眼才放心,吃饭时也要端着饭碗坐在石碑旁边吃。他的生命已经与石碑分不开了。”符少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