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的风雨岁月,让符建林从一个小伙儿变成耄耋老人,皱纹爬满额头,步履也不再矫健。回忆起守护石碑的很多往事尤其是石碑逃过的4次劫难,桩桩件件,老人有说不完的话。
符建林回忆,1953年,村里要建小桥,村干部找他商量,想用那两块石碑做桥板,被他严词拒绝。建桥涉及全村人的利益,他这么做很容易被扣上自私、不为大家着想的帽子。符建林找到村干部,极力说明石碑看上去年头很久了,很可能是国家文物,毁了就太可惜了。他获得短暂的谅解,石碑逃过第一劫。
1954年,村里又有人提出用石碑建桥,符建林“软磨硬泡”,硬是把来人磨得没了脾气。石碑逃过第二劫。
1958年,村里“大炼钢铁”,凡是可能含铁的东西都要砸碎炼钢铁,有人又瞄上了石碑,认为可能是铁矿石。见情况不妙,符建林使出自己参过军的“撒手锏”,告诉大家他曾在部队见过,炼铁需要用含铁的石头,而石碑是沙石质地,不含铁,不能用于炼铁。就这样,石碑逃过第三劫。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兴起“破四旧”之风,有人放话要毁掉两块石碑,符建林慌了神。他和家人赶紧用秸秆和柴草把石碑严严实实地遮盖起来,将其伪装成柴火垛,他和家人每天出去拾柴火,不停地往上遮盖,天黑后才敢取柴火做饭。这样的日子,他们小心翼翼地过了10多年,石碑总算逃过了第四劫。
全长400多公里的洛河,唯地处中游的西长水村有这两块“洛出书处”古碑。专家表示,这说明早在汉魏时代,人们就认为这里是“洛出书处”,两块石碑成为“洛书出洛宁”的重要实物证据。
“如果当初没能保护好石碑,国家文物遭受损失,就太可惜了!”讲到此处,老人长舒了一口气。
儿子接棒,父子携手
古碑,在符建林家的老宅基地范围内。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碑和自己多次修缮的洛神庙,符建林建起了围墙。1961年前后,和儿女分家的符建林在古碑西50多米处又买了一个院子,并和老伴居住至今。
如今,符建林老人已86岁了,保护石碑越来越心有余而力不足。父亲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今年也已60岁的符少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既感动又心疼。2010年,他不再出门打工,和父亲一起保护石碑,传承河洛文化。
符少武说,一方面父亲年纪大了,本身也需要人照顾;另一方面,河洛文化和石碑的名声越来越大,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文物专家、文化学者前来参观研究,需要有专人来负责接待。
“尤其是这两年,人们对河洛文化十分重视,有时一天就有五六十人前来参观,他们都是为保护、传承河洛文化做贡献,我更要做好配合工作。”符少武说。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参观,符少武在自家大门上写上了自己与父亲的电话号码,只要有人打电话想要看看“洛出书处”碑,他就会第一时间赶到,打开院门上的锁。他做这一切,和父亲一样,都是义务的。
今年1月的一天,符少武坐公交车到洛宁县城办事。10时许,他刚到县城就接到电话,说来自三门峡渑池的传统文化研究会人员想参观。二话不说,符少武立即又坐公交车赶回到20公里外的家中。
为了更好地保护“洛出书处”碑,符少武还与父亲一起“充电”,在空闲时间查阅“河图洛书”相关资料,还抓住时机请教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凡是听说有关“洛书”的传说和古迹,符少武都前去考察,回来与父亲交流。
此外,符少武还自学拓片技术,将洛宁境内与“洛书”相关的碑文制成拓片,进行研究并保存下来。目前,他已经有了70余幅拓片。“今年,我打算办一个拓片展,让更多的人了解‘洛出书处’。”符少武说。
“我现在心里踏实了!”
符建林父子的坚守没有白费。2008年,“洛出书处”及两块石碑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洛出书处”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建林老人也于2010年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河图洛书”传说)代表性传承人。
“符建林父子俩的坚守感动着当地人,守碑与传承河洛文化的重担,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人来担起。”长水乡乡政府负责人张孝娟说,作为中华文化之根,“洛书”魅力无穷。近年,随着以寻根祭祖和文化溯源为内容的旅游活动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来探访、拜谒“洛出书处”石碑,感受华夏文明的神秘和厚重。
目前,当地政府已完成了对“洛出书处”的保护规划,将以洛河和沿河公路为纽带,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洛出书处”大文化旅游景区,把“洛出书处”旅游区建成集休闲、乡村度假、文化创意产业于一体的区域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保护和传承“洛出书处”遗迹和文化。
“不光能保护好碑,还能宣传‘洛出书处’,我现在心里踏实了!”符建林欣慰